薊縣地質剖面自然保護

薊縣地質剖面自然保護區是1985年建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天津市薊縣北部山區,是一個長24公里,寬0.35公里的狹長帶,總面積910公頃,保護區保護對象是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薊縣地質剖面自然保護區
  • 類別:自然保護區
  • 地點:天津市薊縣
  • 竣工時間:1985年
  • 面積:910公頃
  • 榮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對象
薊縣地質剖面形成在18億~8億年間,正好是上元古界和中元古界,所以有“中、上元古界”之稱。世界上同一類型的地層尚有幾處,薊縣中、上元古界地質剖面最為標準,相當完整,頂部和底部界限清晰,古生物化石豐富,並存在著大量能反映這期間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古構造、古地磁的自然信息和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
薊縣地質剖面共105層,被劃分為長城系、薊縣系和青白口系。以下又分11個組。
(一)最古老的長城系能看到距今18億年~14億年的海底,地層厚4257米,現在已成了高山,著名的長城就建在它的基礎之上。它們堅硬而陡峭,不易風化,是著名的石英砂岩。在長城系的高於莊組地層中,人們發現了巨觀的肉眼可以看到的古生物新種——桑樹鞍藻;
(二)薊縣系形成距今14~10.5億年,在薊縣系中,霧迷山組的地質剖面厚度竟有3336米,占薊縣地質剖面厚度的1/3,劃分為4個亞組,它不但厚度極大,而且層次極多,層疊石種類多,古生物種類更多。比霧迷山組年代更晚些的鐵嶺組,厚度只及霧迷山組的1/10,而疊層石和古生物的種類更是異常豐富。
(三)青白口系形成距今10.5~8億年,地層厚度為371米。岩層里有豐富的巨觀藻類,而且出現了三葉蟲。三葉蟲是一類獨特的早已滅絕的化石節肢動物,是地球上出現最早的無脊椎動物。在6億年前,三葉蟲曾經是海洋中最占優勢的動物。薊縣剖面中的府君山組中的三葉蟲,則在距今8億年中的地層中發現的。
保護區保護對象是靜態的古老地層,屬於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區。因此,它的保護意義和價值非常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