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常用耕地總面積379畝,其中:水田13畝,旱地366畝,人均耕地1.67畝,主要種植玉米、烤菸、水稻、小麥、大麥、豌豆、蠶豆、油菜等農作物;擁有林地6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25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9.23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白木瓜、花椒等經濟林果;草地1100畝;荒山荒地440畝,其他面積13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52戶通自來水。有50戶通電,占農戶總數的96.15%;擁有電視機農戶50戶,占農戶總數的96.1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4戶,占農戶總數的84.62%;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占農戶總數的76.92%。
該村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交通比較方便的乘車地點1.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2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輛,機車27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3戶;建有小水窖68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50畝,有效灌溉率為65.9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1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95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戶居住於磚木結構住房;有5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1.4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4萬元,占總收入的18.74%;畜牧業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14.3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60頭,肉牛50頭,肉羊79頭);林業收入103萬元,占總收入的56.78%;第二、三產業收入17萬元,占總收入的9.37%;工資性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0.55%。農民人均純收入387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林業、第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常年外出務工人員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林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永平縣內。2010年種植業、林業、第三產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4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79.38%。該村目前有泡核桃、白木瓜、花椒、烤菸、松茸、黑山羊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泡核桃、烤菸、黑山羊等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52戶,共有鄉村人口223人,其中男性124人,女性99人。其中農業人口220人,勞動力128人。該村以漢、彝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88人,彝族33人,其它民族2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3人,參合率92.27%;享受低保2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廠街鄉衛生院,距離村衛生所10公里,距離鄉衛生院38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半坡地國小和七昌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廠街中學。該村距離半坡地國小校3公里,距離七昌完小10.5公里,距離中學37.5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1人,其中小學生25人,中學生6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村民自治事務公開。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11.4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尚未成立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有黨員11人,其中男黨員10人,女黨員1人;有團員10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薄弱,公路塌方大、水利設施毀損嚴重,缺乏維修資金,交通十分不便,村民看病遠,部分農戶住房條件和人居環境差。
該村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加大對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發展新興產業,借千村扶貧之機,解決民眾看病難問題,切實改善村民住房條件和人居環境,真正實現自然村“六個有”、農戶“八個有”目標,合理引導勞務輸出,加快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如:抓好烤菸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泡核桃、肉牛、黑山羊等特色產業,加強對泡核桃的撫育管理,到“十一五”期末,泡核桃種植面積達到2500畝,實現生豬出欄280頭,肉牛出欄60頭,黑山羊出欄100隻;每年轉移勞動力2人。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3879元增加到39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