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葉雙蓋蕨

薄葉雙蓋蕨

薄葉雙蓋蕨(學名:Diplazium pinfaense Ching)是蹄蓋蕨科、雙蓋蕨屬植物。根狀莖斜升或直立,深褐色,密生肉質粗根,先端被褐色、披針形、全緣的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達65厘米,葉柄長達30厘米;葉片卵形,長達34厘米,寬達22厘米,基部圓楔形,奇數一回羽狀。葉薄草質,乾後草綠色,兩面均無毛;葉軸禾稈色或綠禾稈色,略有光澤,上面具淺縱溝。孢子囊群與囊群蓋長線形,略向後彎曲,彼此遠離,通常生於每組葉脈基部上出1脈。孢子赤道面觀半圓形,周壁透明,形成邊緣具小刺的少數皺褶。

分布於中國和日本南部(九州:熊本縣及鹿兒島縣)。生長於海拔400-1800米的山谷溪溝邊常綠闊葉林或灌木林下,土生或生岩石縫隙中。

全草可以入藥。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主治小便不利,淋澀痛,荊疾,腹瀉。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薄葉雙蓋蕨
  • 拉丁學名:Diplazium pinfaense Ching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亞綱薄囊蕨亞綱
  • 真蕨目
  • 蹄蓋蕨科
  • 雙蓋蕨屬
  • :薄葉雙蓋蕨
  • 命名者及年代:Ching,1936
  •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根狀莖斜升或直立,深褐色,密生肉質粗根,先端被褐色、披針形、全緣的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達65厘米,葉柄長達30厘米,直徑達2毫米,綠禾稈色,基部褐色且密被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向上光滑,上面具淺縱溝;葉片卵形,長達34厘米,寬達22厘米,基部圓楔形,奇數一回羽狀;側生羽片羽片2-3對,斜展,狀披針形,長漸尖,兩側自基部向上通體有較尖的鋸齒或重鋸齒,有時略呈淺羽裂狀,基部大多近對稱,圓楔形,或基部1對的不對稱,其上側圓形,下側楔形,有短柄,或上部的無柄且略與葉軸合生;頂生羽片披針形,與側生羽片同大或略大,基部通常為不對稱的闊楔形;中脈下面圓而隆起,上面具淺縱溝;側生小脈兩面均明顯,斜向上,2-4次不等二分叉,每組小脈可達6條,纖細,直達鋸齒先端。葉薄草質,乾後草綠色,兩面均無毛;葉軸禾稈色或綠禾稈色,略有光澤,上面具淺縱溝。孢子囊群與囊群蓋長線形,略向後彎曲,彼此遠離,通常生於每組葉脈基部上出1脈,大多單生,少數雙生,下出小脈有時能育,但孢子囊群遠較短。薄葉雙蓋蕨的孢子為深褐色,二面體型,極面觀為橢圓形,赤道面觀為腎形,孢子大小(27.3-41.8)微米×(46.1-55.6)微米,平均36.1微米×49.5微米,單裂縫,具寬而透明的周壁,厚5.4-7.9微米,平均6.9微米,有少數褶皺,周壁內顏色較深。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和日本南部(九州:熊本縣及鹿兒島縣);在中國分布於浙江南部(龍泉)、江西南部(安遠)、福建(武夷山、南平、沙縣、福州、上杭、南靖)、湖南(吉首)、廣西東部(大瑤山、三江)、四川(峨眉山)、重慶(縉雲山、南川·金佛山)、貴州(惠水、雷公山、三都、貞豐)及雲南東南部(馬關)。生長於海拔400-1800米的山谷溪溝邊常綠闊葉林或灌木林下,土生或生岩石縫隙中。

生長習性

  • 孢子萌發
播孢5天后假根先從裂縫伸出,初生假根含葉綠體,假根較長,出根後第一原葉體細胞才從裂縫伸出,內有豐富的葉綠體,假根與之垂直,萌發為書帶蕨型(Vittaria-Type)。
  • 絲狀體
播孢9天后第一原葉體細胞伸長,橫分裂,發育進入絲狀體階段,由2-4個細胞組成,細胞常呈倒梨形,前端略膨大,長與寬近等。但在土壤條件下的絲狀體細胞常為長圓柱狀,長為寬的3-5倍,可能利於絲狀體從土壤縫隙中伸出地面接受光照有關。偶見第一原葉體細胞上產生2條假根,均與之垂直。
  • 片狀體
播孢17天后絲狀體前端細胞第一次行縱分裂,發育進入片狀體階段,後均斜向縱分裂,片狀體出現倒三角形分生細胞,片狀體呈楔狀,較小,僅3-5個細胞寬,倒三角形細胞處內凹逐漸明顯,發育進入原葉體階段。
  • 原葉體
播孢26天后,發育進入原葉體階段,內凹的倒三角形分生細胞位置為生長點,常偏斜,生長點細胞不斷斜向分裂。隨著原葉體的發育生長點越凹陷。約60天后原葉體上出現露珠,性器官開始發育。成熟原葉體呈對稱心形,發育為鐵線蕨型(Adiantum-Type),原葉體中肋處有3-4層細胞厚,兩翼較寬、平展、薄,由1層細胞構成,裸露,無毛狀體。生長點細胞排列緊密且較小。邊緣細胞排列整齊,呈長柱形,長為寬的1-2倍,或平臥或縱排,外側略有內陷。原葉體細胞內的葉綠體正常情況下為均勻分布,但隨著製成活體裝片觀察時間的延長,原葉體邊緣細胞開始向內,葉綠體逐漸向細胞壁處堆積,這可能與原葉體細胞的應激失水有關。
  • 假根
成熟原葉體上的假根分布於腹面中肋及其附近,較長,假根尖具分叉和膨大,或呈螺旋狀,假根粗10.1-20.2微米,平均15.3微米。
  • 性器官
性器官始出於播孢60天后,較大的原葉體上呈現露珠,逐漸產生性器官,先出現的是精子器,分布於原葉體腹面假根叢及其附近的中肋上,呈具柄球形,柄長28.7-41.6微米,平均38.3微米,頂面觀為圓球形,直徑47.1-54.5微米,平均53.5微米,成熟時蓋裂,裂孔徑15.2-21.5微米,平均17.6微米,精子囊壁由3個細胞構成。精子從裂孔始滑出時為球形,之後便開始旋轉,漸變成能旋轉遊動的螺旋形成熟精子,活動能力強。頸卵器出現晚於精子器約8天,雌雄同體,分布於原葉體腹面生長點後的中肋上,側面觀為短棒狀,直立,由4層細胞構成,高63.4-83.7微米,平均76.2微米。頂面頂呈銅錢狀,頂徑43.4-61.2微米,平均53.8微米;孔徑15.2-28.9微米,平均21.3微米,由4列細胞組成,成熟時其中一縱列細胞裂開,未受精的頸卵器最後變成深褐色。
  • 胚的發育
播孢約75天后原葉體上頸卵器呈現膨大,說明胚已經發育,且隨著胚增大從頸卵器孔破出,進一步分化發育。播孢約105天后出現明顯的胚芽、幼葉和根的幼孢子體。繼續培養約2個月後,幼孢子體可發育出羽裂的孢子葉。
  • 發育與光強度的關係
在配子體發育過程中,光照>3.8微摩爾/(平方米·秒)以上時為配子體發育正常強度,能正常產生幼孢子體,經統計,原葉體的成苗率達85%以上;光照>1.7微摩爾/(平方米·秒),且<3.8微摩爾/(平方米·秒)時能形成正常原葉體,但不能形成幼孢子體;光照<1.7微摩爾/(平方米·秒)時不能形成正常的原葉體。可見,配子體正常發育能耐受較弱的自然光照,能行自然有性生殖,說明該物種在鬱閉度較高的森林植被下能正常生長繁殖。

主要價值

全草可以入藥。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主治小便不利,淋澀痛,荊疾,腹瀉。
薄葉雙蓋蕨薄葉雙蓋蕨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