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課程

薄弱課程,教育界術語。指某些不被重視的課程所致的該課程不會、不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薄弱課程
  • 分類:教育
  • 屬性:教育界術語
  • 意思:不被重視的課程所致的該課程不懂
概述,名詞由來,改善方法,

概述

目前業界定義為: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多發生在國小教育中,主要是由於家長、學生、學校不重視如“音樂、美術”等小課等綜合因素造成的。

名詞由來

由於以下因素造成所謂薄弱課程:
因素一:重視度不夠。領導不重視,教師也不會重視,學生更不會重視,家長也不會重視。
因素二:各方麵條件不成熟。綜合實踐活動沒有專職教師,沒有現成教材,沒有經費投入,缺乏活動基地因此其薄弱。學校課程沒有現成教材,需要任課教師自己開發,兼職教師精力不夠。地方課程還算好一些,有教材可依據。但評價力度不夠,上好上差一個樣,因此也變得薄弱。

改善方法

全面落實課程方案,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障。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好幾年,但是應試教育的觀念在很多老師及家長的心中根深蒂固,緊緊抓住所謂的主科不放,而對所謂的小科“打游擊”。如何加強薄弱學科的管理與教學,讓其變得不再薄弱呢?關鍵因素是領導從思想上重視。領導重視,教師才會重視,學生才會重視;
其次,要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師的課程理念,
再次,加強教師培訓,掌握其教學方法;;
最後,採取管理措施。比如學校採取專職或跨年級兼課,開展推門課,重視過程管理及師生的評價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