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蕨科、合囊蕨科。薄囊蕨亞綱Leptosporangiatidae 孢子囊壁薄,由一層細胞組成。蕨綱中占絕對優勢的一大羣植物。通常見到的蕨類植物,如蕨菜,鐵芒萁等都是屬於本亞綱的植物。可分為如下三目:真蕨目、苹目、槐葉苹目。
薄囊蕨亞綱是真蕨綱的一個亞綱,孢子囊壁僅由一層細胞組成。內含:紫箕目,又稱薇目,出現於石炭紀;真蕨目,出現於石炭紀,至現代仍有;複目,和槐葉複目均出現於第三紀,延續到今天。植物特徵 孢子囊起源於一個表層細胞,它的壁僅...
回國後,秦仁昌把主要精力投在真蕨類的薄囊蕨類上,特別是鱗毛蕨類和水龍骨類,發表了一系列專著,其中包含一些頗為新穎的見解,這些見解後來導致了1940年系統的產生。秦仁昌系統(1940)把多譜系的水龍骨科(廣義)分裂為33科,分屬於...
扇葉鐵線蕨系是蕨綱薄囊蕨亞綱真蕨目鐵線蕨科鐵線蕨屬的植物。分布於我國熱帶和亞熱帶。根狀莖短而直立。葉簇生,常為不對稱的2-3回二叉分枝或羽狀分枝而羽片生於第一回分枝的上下兩側,末回小羽片近圓形、扇形或對開式(種16-17)...
蕨屬植物是蕨綱的一類群,為多年生草本,具橫走的根狀莖。葉從根狀莖上長出,散生,幼葉拳卷。葉有長柄,多為大型葉成三回羽狀複葉。(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形態特徵 陸生,粗壯。根狀莖粗大如指,繩索狀,長而橫走...
蚌殼蕨型鐵角蕨是一種鐵角蕨科鐵角蕨屬植物。形態特徵 末次羽軸細,微彎,表面具細紋。小羽片葉膜厚,約以 30°角互生。由蕨葉的下部到上部,末次羽片漸變為小羽片。蕨葉下部的小羽片呈卵形或近橢圓形,長1~3 cm,寬可達 2...
扁苞蕗蕨,莎草科蕗蕨屬蕨類植物,植株連葉柄高達25厘米。葉疏生;葉柄長2-7厘米,葉脈叉狀分枝,兩面稍隆起,褐色,無毛。形態特徵 植株高5-6厘米。根狀莖纖細,絲狀,褐色,長而橫走,幾光滑,下面疏生纖維狀的根。葉遠生,相距...
袋囊蕨科(Saccolomataceae)是蕨類植物的一個科,有1屬,約12種。詞源 袋囊蕨科的學名Saccolomataceae由模式屬袋囊蕨屬學名Saccoloma的複合形式Saccolomat-加上表示科的等級後綴-aceae構成。該詞為複數形式,故在做主語時應與...
坡生蹄蓋蕨(原變種)是一種植物,屬於真蕨目。形態特徵 根狀莖短,直立,先端密被深褐色、線狀披針形、先端纖維狀的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30-40厘米;葉柄長15-25厘米,直徑2-2.5毫米,基部黑褐色,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
葉乾後薄草質,暗綠色,兩面光滑,葉脈明顯,羽狀,小脈達於缺刻。孢子囊群圓形,彼此分開,由10個左右孢子囊組成;囊群蓋膜質,半透明,斷裂,邊緣齧蝕狀或撕裂成睫毛狀;孢子圓形,周壁具褶皺狀紋飾。本種葉片兩面光滑,下面無白粉末...
真蕨類作為蕨類植物門中的一個綱,可分為4個亞綱:①原始蕨亞綱,枝系和葉的區別不很顯著。出現於早泥盆世,在石炭紀比較繁盛,延續到二疊紀。內含原始蕨目;枝木蕨目;對葉蕨目。②厚囊蕨亞綱,孢子囊壁由數層細胞組成。內含:瓶...
柄蓋鱗毛蕨(學名:Dryopteris peranema Li Bing Zhang)是鱗毛蕨科、鱗毛蕨屬植物。(概述圖參考來源:)形態特徵 植株高0.8-2米。根狀莖直立,短粗,木質,先端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長1.5-2厘米,基部寬2.5-5毫米,...
蓮座蕨目,真蕨亞門厚囊蕨綱下的一目。形態特徵 蓮座蕨目,也稱觀音坐蓮目,真蕨亞門、厚囊蕨綱比較進化的1目。根狀莖肥大、肉質,葉柄基部膨大,呈托葉狀,肉質,並以關節和根狀莖相連;葉片通常1~2回羽狀,少為掌狀,羽片或...
水龍骨目(Polypodiales)是真蕨亞門(Pteridophyta)、薄囊蕨綱(Leptosporangiopsida)最大的一目。最早蕨類植物學家曾將所有真蕨類列為一目,故本目又名真蕨目。1905年丹麥蕨類學家C.F.A.克里斯滕森將真蕨目分為10個科。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