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秀墓

蕭秀墓

梁安成康王蕭秀墓,位於南京市棲霞區甘家巷國小。是南朝王侯墓中石刻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

蕭秀是梁武帝蕭衍的異母弟。518年(梁天監十七年)春,死於赴任途中,時年44歲。蕭秀性格寬和,禮賢下土,精意學術,他曾招集學士劉孝標編《類苑》,書末完稿,便流行於世。

蕭秀墓神道石刻中設定4通石碑,較為罕見的。由當時著名文人王僧孺、陸垂、劉孝綽裴子野(4人分別撰寫一篇碑文,“欲擇而用之”。由於這4位文人所寫碑文都相當精彩,難分伯仲,令人難以取捨,最後決定“四碑並建”,形成空前絕後的奇觀。

在神道石刻北側約1公里處,為蕭秀及其家族的墓地,已經過考古發掘,墓中隨葬品因早年被盜,所剩無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秀墓
  • 建築年代:518年(梁天監十七年)
石刻地址,墓主介紹,石刻介紹,

石刻地址

蕭秀墓石刻位於南京市棲霞區甘家巷國小內。

墓主介紹

蕭秀(475年-518年),字彥遠,梁文帝蕭順之的第七子,梁武帝蕭衍的異母弟。齊時官至太子舍人。蕭衍起兵入建康後,齊和帝封之為南徐州刺史。梁大監元年(502年),封安成郡王、征虜將軍。天監六年,為江州刺史。次年,遷荊州刺史、安西將軍,加都督。任期內立學校,招隱逸。天監十三年,為鄂州刺史、安西將軍,加都督。天監十六年,遷鎮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天監十七年春,死於赴任途中,時年44歲。
 蕭秀性格寬和,禮賢下土,精意學術,他曾招集學士劉孝標編《類苑》,書末完稿,便流行於世。
蕭秀墓

石刻介紹

蕭秀墓前現存石刻3種8件,其中石辟邪兩隻,均為雄獸,東西相對,間距18米。東辟邪身長3.35米,高2.95米,體圍3.60米;西辟邪身長3.07米,高3.02米,體圍3.07米。兩辟邪基座高度均為0.10米。昂首張口,長舌垂胸,頭部有鬣毛,腹側飾雙翼,翼作3翎,通體長毛捲曲如蔓,體態肥壯。這兩隻石辟邪保存得較為完好。石柱一對,東西各一,東柱僅存柱座,上圓下方,高0.70米,上為銜珠雙璃,下為方形基座,邊長1.45米,四側飾有神獸紋。西柱柱頭圓蓋及小辟邪已失,柱身、柱座保存較好,通高4.70米。柱身雕刻隱陷直刳棱紋20道,高3.86米,柱額上題刻“梁故散騎常待司空安成康王之神道”歷個字,依稀可辨;柱額下飾有一圈繩辮紋和一圈交龍紋。柱座高0.84米,上為環伏成圓形的銜珠雙螭,下為長方形基座,長1.45米,寬1.40米,造型紋飾與東柱柱座相似。
蕭秀墓神道石刻較一般陵墓多一對石碑,其排列秩序依次為石辟邪1對、前石碑1對、神道石柱1對、後石碑1對。前石碑1對僅存龜趺座。西龜趺座頭部殘缺,全長2.70米,寬l.49米,高1米。東龜趺座長3.54米,寬1.43米,高1.02米,原來頭部斷落於地,1953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用鋼筋、水泥將其修復。在東龜躍座旁邊,1953年曾發現一塊南宋石碑傾倒在地,損失左側一角,高4.35米,厚0.32米,碑文漫漶不清,這通殘碑如今已不知去向。後石碑1對至今仍東西相對而立,但已是千瘡百孔,斑駁陸離,給人以強烈的滄桑感。兩碑皆圓首,碑首部中間有一個圓形穿孔。碑脊兩邊分別裝飾著交結成辮狀的高浮雕雙龍。兩碑身側面原來也有浮雕,今已模糊不清。兩碑正文全泐,僅碑額可識。碑額正書“梁故散騎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碑”14個字,共5行,每行3字,本行2字。後互對石碑中,西碑高4.10米,寬1.44米,厚0.32米;龜趺座長3.07米,寬1.46米,高1.02米。碑陰(背面)刻正書對行,每行最多不超過64個字,字多漫漶,尚可辨認的有“吏周宗之”、“吏邵道寬”等官吏姓名。史稱該碑為彭城劉孝綽撰文,吳興貝義淵書寫。該碑在1953年曾進行過維修加固。東碑高4.1米,寬1.46米,厚0.31米;龜趺座長3.37米,寬1.50米,高1.01米;碑陰刻正書題名6行,多不可辨。
蕭秀墓神道石刻中設定4通石碑,這一現象在南朝陵墓中是較為罕見的。據文獻資料記載,梁天監十七年(518年)蕭秀死後,通直散騎常待、太子有衛率夏候在(?-529年)等人上表梁武帝,請為立碑,得到許可。於是由當時的著名文人王僧孺(465年-522年)、陸垂(470年-526年)、劉孝綽(481年-539年)、裴子野(469年-530年)4人分別撰寫一篇碑文,“欲擇而用之”。由於這4位文人所寫碑文都相當精彩,難分伯仲,令人難以取捨,最後決定“四碑並建”,形成空前絕後的奇觀。
在神道石刻北側約1公里處,為蕭秀及其家族的墓地,已經過考古發掘,墓中隨葬品因早年被盜,所剩無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