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始建於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但“工未竣”,“折損二層”。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乃落成”。一、二層建設於明代,三、四、五層建設於清代,前後跨越了60年。形成五層八角風水塔,“以鎮水口”。塔為磚石結構,高35米,當時建成的時候,中江塔是有剎有檐的。每層每面均有一門,門兩邊各有一窗,專供夜間置燈,導航來往船隻,故中江塔堪稱為蕪湖地域位置的標誌。
古時候,人們把長江的從九江至京口(鎮江)一段,稱為中江,而蕪湖適得其處,故有中江之名;又說古有中江,東通太湖,西流長江,蕪湖古地即在中江畔,因而稱蕪湖為中江,中江塔因此得名。早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該處的小塔就成了長江、青弋江兩江船隻夜航的燈塔,也是船隻進入蕪湖的航標。
2007年汛期前,防洪牆的改造就已全面完成;抵禦了百年不遇的長江洪水。二是交通功能,2008年年初貫通的臨江橋,溝通青弋江南北,打通了蕪湖江邊的南北通道;健康路的建設以及中江塔地下通道則形成了局部小循環,減輕了主要道路的交通壓力;三是景觀建設,組成了長達2公里的濱江風景區,集防洪、文化、景觀、交通、商貿、休閒、旅遊等諸多功能為一體,突顯的新時期濱江景觀的人居環境。
園區風景
景區特色
蕪湖市濱江公園追求高品味的設計,通過國際招標,由荷蘭國麗塔建築設計公司中標承擔綜合設計任務。濱江公園景觀帶設計吸收了武漢、上海沿江景觀帶的精華,突顯歐式風格,引江入城、推城入江、再鑄江魂作為建設理念,將固若金湯的防洪大堤不露痕跡的隱藏在如詩如畫的景觀之中,使防洪、景觀交通、商務諸多功能有機結合,改善了城市人民環境,提高了生活質量,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同時又保護、修復、整合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建築天主教堂、老海關、太古碼頭、中江塔等。
開放的是蕪湖濱江公園一期工程,從原蕪湖一米廠到青弋江入口,包括旅遊碼頭廣場、海關公園、濱江特色商業走廊、吉和廣場、中江塔公園在內的5大政府公建景觀項目,組成了長達2公里的濱江風景區。
主要景點
中江塔公園是公園一大景觀,這裡有棧橋、流水,更有蕪湖市兩座標誌性的塔——中江塔和臨江塔。中江塔歷史悠久,夕陽下的古塔斜影早已深深烙進蕪湖人的心裡,臨江塔是現代蕪湖、年輕蕪湖的象徵,“魚”形身姿同樣屹立在青弋江岸邊。兩塔相映,標誌著古老和現代的完美融合。
不遠處的老海關鐘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蕪湖港口開放的見證。人們總愛在這裡追尋已逝的歷史,此處也成為戶外寫真拍攝的絕佳景點。作為舊中國40餘座海關之一,蕪湖老海關於1876年開始建立,1877年正式開關,專門徵收輪船裝運的進出口貨物的稅款,有英領事署總稅務司管理關務,兼管港口、航政、代辦郵政、氣象等業務,還負責稽查鴉片走私。這座大樓讓100多年前通江達海的歷史以夕陽建築的方式永遠駐留。
論到觀看江景的最佳地點,吉和廣場肯定位列其中,這裡的通江視線全部是開放的。該區段以大型水景為主要特色,設定噴泉。壯觀的主題音樂噴泉高達80多米,相當於20層樓那么高,噴泉中還有模擬火光,可謂“水火交融”。吉和廣場正對著的蕪湖天主教堂,也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江邊的親水平台,層層台階高高低低,專門給遊客親近江水的機會。公園的木板大道也是一景,走在上面從高處看江,可將江景一覽無餘,而高高的防洪牆也掩藏在木板大道下。每天晚上,漫步在木板大道的夫妻、情侶們數不勝數。公園裡還專門開闢了兒童樂園,雖然不大,但所有的遊樂設施全是最新穎的進口設備。其中“登月火箭”為國內首次引進的一款遊樂設施,同時還有沙池、搖搖椅供孩子們玩耍。
沿江風景區中,最吸引人的要數那一座座逼真精緻的雕塑了,它們也是遊客們拍照取景的首選。古老米市的繁華、勤勞的女子江邊浣洗、飽經滄桑的漁民彎腰拉縴、張牙舞爪的螃蟹從江中橫行上岸……這些雕塑都真實地反映了蕪湖這座江邊城市的風景。據悉,濱江公園從南到北共有16座雕塑。
此外,公園裡綠草如茵、竹林茂密,還有桃樹、棗樹、枇杷等果樹以及桂花、白玉蘭、廣玉蘭等幾十個樹種,鳥語花香的環境,成為人們晨練和晚練的好去處,每天前來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在濱江公園,你可以憑欄眺望滾滾長江,以及江上艘艘巨輪,還可以回過頭,看看我們這座美麗的城市:棟棟高樓聳立江邊,現代化都市氣息撲面而來……
江景、園景、城景……在濱江公園都能盡收眼底。這裡既有自然景觀,也有人文景觀,相信一定能滿足遊客覽長江、游蕪湖的願望。
地理位置
交通路線
市內乘坐公交
15/27/42路至
濱江公園站或者
大劇院站下車即可
公交15路
(仁濟醫院光明社區 - 第一人民醫院)首班06:00-末班19:00
公交27路
(南翔萬商 - 新市口北)首班06:00-末班19:00
公交42路
(城東公交樞紐 - 新市口北)首班06:00-末班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