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市星火農業實用技術研究所,成立於1995年9月,位於南陵縣籍山鎮九連街道,是一所民營企業,該所已擁有20餘萬元的科研設備,建有200平方米實驗室和1.5公頃的科研土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蕪湖市星火農業實用技術研究所
- 時間:1995年9月
- 性質:民營企業
- 位置:南陵縣籍山鎮九連街道
簡介,研究成果,
簡介
蕪湖市星火農業實用技術研究所,成立於1995年9月,位於南陵縣籍山鎮九連街道,是一所民營企業,該所已擁有20餘萬元的科研設備,建有200平方米實驗室和1.5公頃的科研土地。它的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南陵縣星火農業實用技術研究所。該所有一批理論功底紮實,實踐經驗豐富,創新意識強的研發人員,現有科研人員6名,研究員1名,高級農藝師2名,助理農藝師3人,從1992年至今,大量從事農業科技研究與推廣工作,積累了許多經驗;1995年以來,一直與中科院電漿物理研究所、安徽省農技推廣總站開展水稻種植方式改良方面的農業科研工作。
同時還與省內外其它農業科研院、校開展協作工作。本所成立的科研創新團隊,已被蕪湖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授名為 “蕪湖市‘555’ 產業創新團隊”。本所1996-2000年五年間兩次被蕪湖市人民政府授予“優秀民營企業”稱號,1995-2006年分別獲得蕪湖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三等獎3次,本所程太平所長是安徽省第八、九、十屆政協委員,享有全國勞動模範、全國農技優秀人才等21項榮譽稱號。本所曾先後主持並完成了國家科研項目二項,省、市、縣科研項目十七項(含在建項目),為發展我國現代農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研究成果
蕪湖市星火農業實用技術研究所主要是以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研究、示範與推廣等研究工作為主,以有償服務為輔的公益性民營農業科研所,九十年代是我國農村變革最激烈的階段,由於糧食生產在社會層面上的比較效益低,農村青壯勞力紛紛走向城市,由於他們缺乏技能,又沒有解決好家庭承包土地上的農業生產用工問題,常常是一年數次往返奔波,最終造成農村土地半拋荒狀態,創收微薄。為確保土地產好糧,外出農民多創收,1992年本所開展了水稻輕簡栽培研究,從1992--1997年本所獨立完成早稻半旱式直播技術及相關的茬口銜接、品種、復配除草劑配套等多項技術的研究與集成,及其配套的雙季晚稻拋秧技術,從98年至今,直接運用面積每年達30多萬畝,輻射面積達100多萬畝,累計面積達1000多萬畝,它既穩定了本地區的雙季水稻生產,提高了生產雙季水稻的效益,又讓外出農民多創收提供了後方保障,早稻半旱式直播技術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省重大科技成果。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原本老齡化的農村勞動力年齡更趨嚴峻,而糧食安全是國計民生的大事,糧食質量安全因“入世”已顯得十分重要,如何提高早稻產量、品質,又能滿足經濟發達地區雙季稻作日趨輕簡的願望,從1997年開始,本所與中國科學院電漿物理研究所、安徽省農技推廣總站合作,育成了高產、優質、直播型早稻新品種皖稻143號,並於2005-2008年主持並完成了“皖稻143號雙季連作半旱式直播技術中試”項目,該項目獲得了國家農業成果轉化基金的資助,目前該項技術已經成為本省沿江雙季稻區重要的種植方式並在江西、湖北等省獲得了大面積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