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狀薹草,是薹草屬植物,根狀莖粗壯,木質。稈密叢生,高40-90厘米,粗2-2.5毫米,堅挺,銳三棱形,無毛。產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生於林間或林邊濕潤草地,海拔1200-2800米。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蕨狀薹草
- 學名:Carex filicina Nees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 目:莎草目 Cyperales
- 科:莎草科 Cyperaceae
- 亞科:薹草亞科 Caricoideae
- 族:薹草族 Cariceale
- 屬:薹草屬 Carex
- 亞屬:復序薹草亞屬 Subgen. Indocarex
- 組:印度薹草組 Sect. Indicae Tuckerm.
- 種:蕨狀薹草
- 分布區域:中國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等省及印度,越南,緬甸等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圓錐花序復出,長20-50厘米;支圓錐花序4-8個,輪廓為三角狀卵形,長4-15厘米,寬3-7厘米,單生,稀雙生;支花序柄纖細,最下部的1個長10-20厘米,向上部的漸短,三棱形,棱上疏被短粗毛;支花序軸銳三棱形,被短粗毛;小苞片鱗片狀,長2-3毫米,頂端具長芒。小穗多數,全部從囊狀、內無花的支先出葉中生出,開展或微開展,兩性,雄雌順序,長圓形或長圓狀圓柱形,長5-15毫米,頂生的1個略長,通常為8-20毫米;雄花部分短於雌花部分,具3-7朵花;雌花部分具2-16朵花。雄花鱗片披針形,長2-3毫米,頂端漸尖,膜質,褐色或褐紅色;雌花鱗片卵形或披針形,長1.5-2毫米,頂端漸尖或急尖,膜質,褐色、紅褐色或淡褐色而有紅褐色的斑點和短線,無毛,有1條中脈。
果囊橢圓形或狹橢圓形,三棱形,長約3毫米,下部黃白色,上部褐色或紅褐色或全部為淡褐色而有紅褐色的斑點和短線,膜質,無毛,腹面具2側脈及數條細脈,基部幾無柄,上部收縮成稍外彎至微下彎的長喙,喙長為果囊的1/2,喙口斜截形。
小堅果橢圓形,三棱形,長約1.5毫米,成熟時黃褐色;花柱基部不增粗,柱頭3個。花果期5-11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200-2800米的林間或林邊濕潤草地。
分布範圍
產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分布。
(資料來源:中國植物物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