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根

蕁麻根

蕁麻根,中藥名。為蕁麻科植物寬葉蕁麻Urtica laetevirens Maxim.、蕁麻Urtica fissa Pritz、狹葉蕁麻Urtica angustifolia Fisch. et Hornem.、麻葉蕁麻Urtica cannabina L.等的根。寬葉蕁麻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山東、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蕁麻分布於陝西、甘肅、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狹葉蕁麻分布於東北、華北等地;麻葉蕁麻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雲南等地。具有祛風,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疼痛,蕁麻疹,濕疹,高血壓。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蕁麻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蕁麻目
  • :蕁麻科
  • :蕁麻屬
  • :寬葉蕁麻、蕁麻、狹葉蕁麻、麻葉蕁麻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
  • 毒性:小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辛,性溫。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祛風,活血,止痛。

主治

用於風濕疼痛,蕁麻疹,濕疹,高血壓。

相關配伍

1、治風濕久痛,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癱瘓:蕁麻根配金縷半楓荷、滇白珠各15-30g,五加皮9-15g。切細,加糖、酒炒香,水煎服。另用蕁麻全草煎水洗澡後入睡。
2、治陰疽:蕁麻鮮根、生半夏、橘葉加酒糟搗爛敷。(1-2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3、治濕疹:蕁麻(寬葉蕁麻)根、麻黃根各60g。煎水洗患處。(《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4、治高血壓,手足發麻:蕁麻根30g。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過量服用,可致劇烈嘔吐,腹痛,頭暈,心悸,以至虛脫。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挖,除去雜質,洗淨,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寬葉蕁麻:又名哈拉海(東北)、蠍子草、螫麻子、痒痒草(河北、山西),蕁麻(陝南、隴南),虎麻草(湖北)。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匍匍。莖纖細,高30-100厘米,節間常較長,四棱形,近無刺毛或有稀疏的刺毛和疏生細糙毛,在節上密生細糙毛,不分枝或少分枝。葉常近膜質,卵形或披針形,向上的常漸變狹,長4-10厘米,寬2-6厘米,先端短漸尖至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除基部和先端全緣外,有銳或鈍的牙齒或牙齒狀鋸齒,兩面疏生刺毛和細糙毛,鐘乳體常短桿狀,有時點狀,基出脈3條,其側出的一對多少弧曲,伸達葉上部齒尖或與側脈網結,側脈2-3對;葉柄纖細,長1.5-7厘米,向上的漸變短,疏生刺毛和細糙毛;托葉每節4枚,離生或有時上部的多少合生,條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8毫米,被微柔毛。雌雄同株,稀異株,雄花序近穗狀,纖細,生上部葉腋,長達8厘米;雌花序近穗狀,生下部葉腋,較短,纖細,稀縮短成簇生狀,小團傘花簇稀疏地著生於序軸上。雄花無梗或具短梗,在芽時直徑約1毫米,開放後徑約2毫米;花被片4,在近中部合生,裂片卵形,內凹,外面疏生微糙毛;退化雌蕊近杯狀,頂端凹陷至中空,中央有柱頭殘跡,基部多少具柄;雌花具短梗。瘦果卵形,雙凸透鏡狀,長近1毫米,頂端稍鈍,熟時變灰褐色,多少有疣點,果梗上部有關節;宿存花被片4,在基部合生,外面疏生微糙毛,內面二枚橢圓狀卵形,與果近等大,外面二枚狹卵形,或倒卵形,伸達內面花被片的中下部。花期6-8月,果期8-9月。
蕁麻:又名裂葉蕁麻(高等植物圖鑑),白蛇麻(四川南川,浙江),火麻(陝南,隴南,四川),蛇麻草、透骨風(湖北巴東),白活麻(湖北)。多年生草本,有橫走的根狀莖。莖自基部多出,高40-100厘米,四棱形,密生刺毛和被微柔毛,分枝少。葉近膜質,寬卵形、橢圓形、五角形或近圓形輪廓,長5-15厘米,寬3-14厘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截形或心形,邊緣有5-7對淺裂片或掌狀3深裂(此時每裂片又分出2-4對不整齊的小裂片),裂片自下向上逐漸增大,三角形或長圓形,長1-5厘米,先端銳尖或尾狀,邊緣有數枚不整齊的牙齒狀鋸齒,上面綠色或深綠色,疏生刺毛和糙伏毛,下面淺綠色,被稍密的短柔毛,在脈上生較密的短柔毛和刺毛,鐘乳體桿狀、稀近點狀,基出脈5條,上面一對伸達中上部裂齒尖,側脈3-6對;葉柄長2-8厘米,密生刺毛和微柔毛;托葉草質,綠色,2枚在葉柄間合生,寬矩圓狀卵形至矩圓形,長10-20毫米,先端鈍圓,被微柔毛和鐘乳體,有縱肋10-12條。雌雄同株,雌花序生上部葉腋,雄的生下部葉腋,稀雌雄異株;花序圓錐狀,具少數分枝,有時近穗狀,長達10厘米,序軸被微柔毛和疏生刺毛。雄花具短梗,在芽時直徑約1.4毫米,開放後徑約2.5毫米;花被片4,在中下部合生,裂片常矩圓狀卵形,外面疏生微柔毛;退化雌蕊碗狀,無柄,常白色透明;雌花小,幾乎無梗;瘦果近圓形,稍雙凸透鏡狀,長約1毫米,表面有帶褐紅色的細疣點;宿存花被片4,內面二枚近圓形,與果近等大,外面二枚近圓形,較內面的短約4倍,邊緣薄,外面被細硬毛。花期8 10月,果期9-11月。
狹葉蕁麻:又名螫麻子、哈拉海(東北)。多年生草本,有木質化根狀莖。莖高40-150厘米,下部粗達8毫米,四棱形,疏生刺毛和稀疏的細糙毛,分枝或不分枝。葉披針形至披針狀條形,稀狹卵形,長4-15厘米,寬1-3.5 (-5.5 )厘米,先端長漸尖或銳尖,基部圓形,稀淺心形,邊緣有粗牙齒或鋸齒,9-19枚,齒尖常前傾或稍內彎,上面粗糙,生細糙伏毛和具粗而密的緣毛,下面沿脈疏生細糙毛,基出脈3條,其側生的一對近直伸達上部齒尖或與側脈網結,側脈2-3對;葉柄短,長0.5-2厘米,疏生刺毛和糙毛;托葉每節4枚,離生,條形,長6-12毫米。雌雄異株,花序圓錐狀,有時分枝短而少近穗狀,長2-8厘米,序軸纖細;雄花近無梗,在芽時直徑約0.2毫米,開放後徑約2. 5毫米;花被片4,在近中部合生,裂片卵形,外面上部疏生小刺毛和細糙毛;退化雌蕊碗狀,長約0.2毫米;雌花小,近無梗。瘦果卵形或寬卵形,雙凸透鏡狀,長0.8-1毫米,近光滑或有不明顯的細疣點;宿存花被片4,在下部合生,外面被稀疏的微糙毛或近無毛,內面二枚橢圓狀卵形,長稍蓋過果,外面二枚狹倒卵形,較內面的短約3倍,伸達內面花被片的中部稀中上部。花期6-8月,果期8-9月。
麻葉蕁麻:焮麻(種子植物名稱),火麻(甘肅),哈拉海(小興安嶺),蠍子草、赤麻子(河北)。多年生草本,橫走的根狀莖木質化。莖高50-150厘米,下部粗達1厘米,四棱形,常近於無刺毛,有時疏生、稀稍密生刺毛和具稍密的微柔毛,具少數分枝。葉片輪廓五角形,掌狀3全裂、稀深裂,一回裂片再羽狀深裂,自下而上變小,在其上部呈裂齒狀,二回裂片常有數目不等的裂齒或淺鋸齒,側生的一回裂片的外緣最下一枚二回裂片常較大而平展,上面常只疏生細糙毛,後漸變無毛,下面有短柔毛和在脈上疏生刺毛,鐘乳體細點狀,在上面密布;葉柄長2-8厘米,生刺毛或微柔毛;托葉每節4枚,離生,條形長5-15毫米,兩面被微柔毛。花雌雄同株,雄花序圓錐狀,生下部葉腋,長5-8厘米,斜展,生最上部葉腋的雄花序中常混生雌花;雌花序生上部葉腋,常穗狀,有時在下部有少數分枝,長2-7厘米,序軸粗硬,直立或斜展。雄花具短梗,在芽時直徑1.2-1.5毫米;花被片4,合生至中部,裂片卵形,外面被微柔毛;退化雌蕊近碗狀,長約0.2毫米,近無柄,淡黃色或白色,透明;雌花序有極短的梗。瘦果狹卵形,頂端銳尖,稍扁,長2-3毫米,熟時變灰褐色,表面有明顯或不明顯的褐紅色點;宿存花被片4,在下部三分之一合生,近膜質,內面二枚橢圓狀卵形,先端鈍圓,長2-4毫米,外面生刺毛1-4根和細糙毛,外面的二枚卵形或一長圓狀卵形,較內面的短3-4倍,外面常有1根刺毛。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寬葉蕁麻:生於山地林下或溝邊。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山東、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蕁麻:生於海拔1000m左右的山坡路旁草叢中或溝邊。分布於陝西、甘肅、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狹葉蕁麻:生於山地林邊或溝邊。分布於東北、華北等地。
麻葉蕁麻:生於乾燥山坡或沙丘坡上。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貴州民間方藥集》:“治虛弱勞傷,舒筋活血,又可驅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