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蔥鏽病病原為
蔥柄鏽菌(學名:
Puccinia allii (DC.) Rudolphi)和蔥鏽菌(學名:
Puccinia porri (Saw) wint),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兩種病原的夏孢子和冬孢子形態基本相同,但寄主範圍有明顯差異。
夏孢子為單細胞,淡褐色,橢圓形至圓形,表面有稀疏的細刺,橙黃色或黃褐色,大小(19.2~32)微米×(16~25.9)微米。冬孢子為雙胞,和柄連在一起呈棍棒狀。單個細胞的形態為長橢圓形或近球形,深褐色或黑褐色。頂胞的頂端略突起,色澤較淡。冬孢子的大小(19~26)微米×(15~20)微米,壁厚1~2微米。
病菌喜較低溫度、潮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為5~22℃;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10~20℃,相對濕度90%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成株期。發病潛育期8~12天。夏孢子適宜發育溫度範圍9~18℃,氣溫在24℃以上發病明顯受抑制。蔥柄鏽菌只寄生於蔥屬植物,而蔥鏽菌除蔥屬外,還寄生於大蒜等。
為害症狀
蔥鏽病主要危害蔥的葉片和花梗。葉片和花梗染病,發病初始在葉片和花梗表面產生黃色小點,擴大後隆起,黃褐色近圓形瘡斑,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周圍具有黃色暈環,表皮破裂外翻後散發出橙黃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堆散發出的夏孢子。後期,病斑上的夏孢子堆形成黑褐色稍隆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疤斑,即病菌的冬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暗褐色粉末狀冬孢子。發生嚴重時,葉片上新老夏孢子堆群集形成疤斑群,布滿整張葉片,使葉片枯黃。
侵染循環
病菌以冬孢子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在環境條件適宜時,夏孢子借氣流傳播到寄主作物,由葉面氣孔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經10天左右潛育後出現病斑,田間發病後,由夏孢子堆產生的夏孢子借風傳播,進行多次再次侵染。
流行規律
蔥鏽病的發生喜歡低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孢子萌發的最適合溫度是9~18℃,潛伏期是10天。當氣溫在24℃以上時,發病受到影響。因而春、秋兩季連陰多雨、氣溫較低時,發病嚴重。如果冬季溫暖多濕,有利於孢子的越冬,來年春季鏽病嚴重。在夏季,如果低溫多雨,則秋季發病嚴重。田地肥力不足,植株生長不良也是發病嚴重的一個因素。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蔥鏽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3~4月、10~12月。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輪作:提倡與非蔥蒜類和茄科類蔬菜隔年輪作,以減少田間病菌來源。
加強田間管理:深溝高畦,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增強植株生長勢,開好排水溝系,雨後及時排水,防止雨後積水,降低地下水位。
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減少田間病源菌;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
化學防治
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防治時應注意多種不同類型農藥的合理交替使用。
綠色防治用藥:可選30%氟矽唑微乳劑(世飛)3000~5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2~15克);400克/升氟矽唑乳油(福星)5000~6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5~20克);75%肪菌·戊唑醇水分散劑(拿敵穩)3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25~35克);18%
戊唑醇微乳劑(安盈)1000~2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50~100克);430克/升戊唑醇懸浮劑(好力克)3000~4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25~35克);20%苯醚甲環唑微乳劑(捷菌)1500~2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50~75克)等噴霧防治。
常規防治用藥:可選62.25%睛菌唑·錳鋅可濕性粉劑(仙生)600~8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25~150克);80%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大生M-45、山德生)600~8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25~150克)等噴霧防治。
分級標準
蔥鏽病病情指數分級指標如下:0級,全穴無病;1級,1/4以下蔥管有病斑;2級,全株1/4~1/2的蔥管有病斑;3級,全株1/2~3/4的蔥管有病斑;4級,全株3/4以上蔥管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