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花油墩是湖北省荊門市的傳統風味小吃。屬礬、鹼膨鬆面類,經油氽製作而成,色澤金黃,形似三節腰的紙燈籠,質地泡松,外酥內軟,香醇可口,味道極美,故為人所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蔥花油墩
- 主要食材:蔥花
- 分類:風味小吃
- 口味:香醇可口
蔥花油墩,蔥花油墩製作方法,
蔥花油墩
相傳,蔥花油墩最早源於早有“小漢口”之稱的荊門沙洋,而在這江
漢之濱的沙洋及其近鄰,此小吃一直成為人們備受讚賞的早點食品。它就像九月成熟的柿子,上下一般大,中間緊腰,表層金黃,內部鬆軟,食之蔥香四溢,味美可口。傳說它是沙洋古代一位廚師在上元節觀賞花燈時受到啟發,便仿三節鼓燈籠的外形,採用礬、鹼作膨鬆劑和成稀麵團,用三隻筷子挑製成形,經油氽製作而成。因而炸出的成品色金黃、松泡,外形渾圓,中間並有一小孔,形似燈籠,故取名“油墩”。過去在荊門、沙洋地區,一些製作麵點的師傅每逢年節,常帶著揣揉好的麵團,到處趕廟會、戲場,架起鍋來炸售油墩,特別深受荊門、沙洋地區城鄉民眾的厚愛。
據說,1948年沙洋漢江乾堤潰口,人們迫於生活困難,四鄉逃散。當地有一位名叫楊德廣的麵點師傅,逃荒到荊州古城,並在江陵落籍後,仍經營餳行手藝,做買蔥花油墩。故此小吃亦隨之在江陵落戶,沿傳至今。大約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蔥花油墩的製作,曾一度傳到了孝感地區的一些市、縣,在餐飲市場上亦頗受歡迎。
蔥花油墩製作方法
2、製法:
(1)和面:取揣面盆一個,放鹽75克,明礬(粉狀)50克,放入溫水2500克(水溫隨季節氣候變化而定),下面肥,用手將明礬、食鹽攪拌至顆粒溶化,並將面肥涅散,下麵粉5000克,拌勻揉成團,收淨面盆後,加蓋或用蓋麵包搭上,讓其發酵約半小時。
(2)使鹼:將純鹼放碗中加熱水溶化後,倒在麵團上與麵團揣勻,再分兩次“吃水”(三次用水約500克),將麵團揣勻上勁。這時麵團已發酵適中,面香鹼正,即可收淨盆口,將麵團提乾“水氣”,至麵團不沾手時,蓋好餳約20分鐘待炸。
(3)氽炸:取熬鍋(平底鍋)置中火上,鍋身略呈20度傾斜狀,倒入菜油,造成鍋底內油的深度一邊深一邊淺(鍋內油平面最深處不超過油墩高度的一半),待油燒至七成熱時,兩手用三隻尖頭竹筷挑制,左手一支,右手兩支,先用右手執的筷子在面盆中挑一點面,沾上拌了鹽的蔥花,這時用左手的一支竹筷靠面盆邊沿挑起面,右手挑蔥花的筷子迅速與左手配合,邊提邊卷,約卷4—5轉,夠一個油墩的份量後,雙手猛提一下,帶點腕勁使筷子上的面與面盆中的面分離。接著,雙手趁勢用靈活的腕力將筷子抖動,使筷子上的面迅速伸長約25厘米左右的圓面筒,然後將左手筷子上的面搭在右手筷子上,將面繞成圓圈形,作成似燈狀的墩子,順著鍋邊放入鍋中油較淺的一邊,抽出筷子,讓在油鍋理的面圈有一半露在油麵上,慢慢加熱煎炸。依此法一個個地挑制下鍋。待靠鍋的一面逐漸成熟,浮在油麵上,色澤黃亮後,迅速用筷子翻面再炸另一面,直到煎炸至兩面色澤呈金黃色時,起鍋即成。
3、油墩的製作要領:做面墩生坯時要用巧勁,兩根筷子運用自如,才能造型美觀;鍋內加油適中,以半炸半煎為宜,兩面煎黃至熟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