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白腐病

蔥白腐病

蔥白腐病是由白腐小核菌引起的、發生在的病害。成株發病,生長衰弱,由葉尖向下逐漸褪綠黃枯,濕度大時在鱗莖基部產生許多絨毛狀白色菌絲體;幼株發病多萎蔫枯死。

蔥白腐病是蔥的一種重要病害,分布較廣,多數地區發病較輕,局部地區發生較重,染病率達10%以上,影響蔥的生產。病原病菌喜溫暖高濕環境,當降水偏多、田間濕度大時有利於菌絲的擴展和侵染。該病通常在土壤瘠薄、管理粗放、病殘株清理不及時、低洼地、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重。

蔥白腐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播種前進行種植處理;重病田實行3~4年輪作;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組織,深翻土地;發病初期及時清除病株或病菌,控制病害擴展蔓延,並及時噴藥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蔥白腐病
  • 外文名:scallion white rot
  • 病原:白腐小核菌
  • 為害作物:蔥
  • 為害部位:鱗莖基部、葉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蔥白腐病病原為白腐小核菌(學名:Sclerotium cepivorum Berk.),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病菌菌核球形,由1~2厚壁暗色細胞組成,外表黑色,內部為緊密的淺紅色長形細胞,大小(0.3~1.0)毫米×(0.3~1.4)毫米。菌核萌發時表面凸起,外皮破裂後,細密的菌絲自由融合後伸出,其上生小瓶梗,瓶梗上鏈生小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透明,球形,直徑1.6~2.0微米。該病原除為害蔥外,還可為害大蔥、大蒜、洋蔥和韭菜。

為害症狀

蔥白腐病在蔥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該病多侵染鱗莖基部。初染病時,外葉葉尖墾條狀或葉尖向下逐漸變黃後擴展到葉鞘及內葉,植株生長衰弱,嚴重時整株變黃、枯死。拔出病株可見鱗莖表皮呈水漬狀病斑,莖基部變軟,鱗莖變黑腐爛,田間成團枯死,形成一個個病窩,並不斷擴大蔓延,最後成片枯死。幼株發病多萎蔫枯死。
蔥白腐病
蔥白腐病

侵染循環

該病由子囊菌亞門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通過土壤寄主、植株、病殘體或附著在種子上存活越冬。遇根系分泌物的刺激後開始萌發,長出菌絲侵染根或莖,春季條件適宜時,營養菌絲經過雨水、農事操作等擴展傳播,進而引起發病。

流行規律

氣溫15~20℃最適宜該病病菌侵染和擴展,低於10℃或高於25℃病害擴展緩慢。土壤含水量對菌核影響較大。通常春末夏初多雨,病害發展快;長時期連作,土壤缺肥、瘠薄,排水不良的田塊,病殘株清理不及時、低洼地,管理粗放,病害發生嚴重。

防治方法

  • 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3%的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或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 重病田實行3~4年輪作,發病田避免連作。
  • 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組織,深翻土地,使菌核不能萌發。
  • 發病初期及時清除病株或病菌,控制病害擴展蔓延,並及時噴藥防治。播種5周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灌淋根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