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蔣家傑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雲南潞西市
- 出生日期:1914.11
- 逝世日期:1984.8
- 字:漢民
經歷,評價,
經歷
幼年就讀於勐板土司衙門私塾。約在1930年,曾赴騰衝參加省訓團為邊區土司子弟而辦的培訓班學習。他既受過中國傳統文化及儒家思想的薰陶,又受到“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化及反帝愛國思想的影響。平時愛結交朋友,善於應酬。潞西淪陷後,日本侵略者為便於統治當地少數民族,挾逼土司首領充當“潞西維持會”成員,蔣家傑出任維持會副會長。那期間,他既要應付日軍的差事,又不能負於地方的父老鄉親,曾通過某些周旋,使一些民眾免遭更悲慘的蹂躪。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在邊疆發展勢力,拉攏地方紳士、民族上層入黨,蔣家傑於1945年底加入中國國民黨,並被委任為勐板區分部書記、國民軍營長。
1946年7月,其兄蔣家俊土司病故,從此蔣家傑任土司代辦職。他在位後,有志振興家鄉,組織民眾興修水利,開挖萬馬河引水工程;鼓勵擴大旱谷播種面積,以解決山區吃糧困難,以及發展茶葉、核桃等經濟林木。他重視教育事業,大力興辦國小,從騰衝、龍陵等地請來教師,並親自擔任忠愛鄉中心國小校長。潞西解放前夕,敵特造謠破壞,人心不安,一些土司、屬官外出緬甸。蔣家傑在國外的親戚多次來人勸說,請他們暫避境外。但他懷戀故土,並聽到共產黨的政策宣傳,以將信將疑的心態堅持留下來不走。人民解放軍進駐後,他看到軍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且首長平易近人,艱苦樸素,感到共產黨的宣傳,沒有講大話。表示擁護解放,願協助政府籌集軍糧,幫助部隊溝通與各族民眾的關係,為開展民族工作做了有益的工作。後來在清剿匪特中,亦能將民眾報告的敵情,及時通報給駐軍,對社會治安和邊疆的穩定做出一定貢獻。
解放後,蔣家傑歷任潞西縣副縣長、德宏自治區政府委員會建設科科長、德宏自治區(州)第一、二、三、四、五屆政協副主席。他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擁護黨的路線,並能坦誠地向黨和政府發表自己的意見。對個別上層人士的偏頗言論和見解,也能婉言勸說,要他們顧全大局,維護團結。蔣家傑被他們尊稱為“師爺”。
評價
蔣家傑與黨風雨同舟30餘年,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越來越堅定跟黨走。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衝擊迫害,但其堅信黨的統戰政策不會變。結束“文革”運動後,他拋棄個人的恩怨,向前看,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方針政策,並為振興德宏積極工作。蔣家傑是一位與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民族上層人士。晚年因患癌症,經醫治無效,於1984年8月12日在昆明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