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河南省禹州市蔡邕墓,江蘇省常州市蔡邕墓,
河南省禹州市蔡邕墓
蔡邕,東漢書法家,以隸書著稱。結構嚴整,體法多變,長於碑記。熹平四年(175),靈帝詔邕寫六經文字,部分由邕書丹於石,立太學門外,曰石經。董卓當權時,任邕為左中郎將。卓被誅後,邕為王允所捕,死葬於此。其東為白沙鎮,其北為白沙水庫,湖光瀲灩,景色一新,為旅遊勝地。
江蘇省常州市蔡邕墓
蔡邕墓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東安社區西安村夏莊自然村村北,蔡邕之事在宋代鹹淳四年(1270)的常州第一部志書《毗鄰志》中記載道:“漢,蔡伯喈墓在尚宜鄉互村,大冢巋然。按本傳,邕曾在吳中積二十年。意歿後來葬此爾”。據聽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們講,解放前蔡邕墓很高很大,占地面積估計有一兩畝,高有七八米高,至少有五六米高。只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修建戰壕取土平了一些,後來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平了一些,八十年代當地農民為了做房子又平了一些。至於那些整齊的磚塊當然也被拿走做地基去了。根據現場目測,現在這座樓房地基明顯高於周圍房子地基。當地農民口耳相傳,也都認可蔡邕墓的說法。那么有沒有文字資料記載呢?通過走訪,我們還真的發現了有一家姓萬的人家的家譜里果然有蔡邕墓的記錄。並且有比較詳細的記錄。這個家譜是修建於1948年。看來這個蔡邕墓的存在是確鑿無疑的了。
另外離湟里東安幾十里路的江蘇省常州市的溧陽有蔡邕讀書台以及蔡邕的焦尾琴的傳說。
湟里鎮東安社區西安村夏莊自然村村北,有一土墩。千餘年來,人們都說是伯喈墩。據《廣輿記》載,武進互村(街里)有蔡邕墓,蔡邕(132—192),字伯喈,河南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漢靈帝時拜議郎,董卓時為左中郎將,當世即有高名美譽。
據村民講,伯喈墩,在民國初年,尚有二丈多高,一畝多大,蔡家後世人常來祭掃。由於墩在村旁,便於村人取土,偶爾鋤到多塊整整齊齊造型相同的青石板(二尺長、二尺闊,三寸厚),欲搬回家。長者目睹,促其復蓋,以保古墓美觀。“文化大革命”中,當地生產隊平整部分土地作社場,墩的西面、北面新建了幾座房屋,致使墩基縮小,墩高只剩二公尺。後來,由於村民新建房屋,現在,墩也看不見了。
滆湖水浩浩蕩蕩,碧波千頃,在湖畔的武進區湟里鎮東安社區西安村夏莊自然村里,東漢一代大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蔡邕,被默默安葬於此。
蔡邕,河南杞縣人,他在辭賦、音樂的王國里,高視闊步,南面而王。然而,他的人生經歷卻過於悲愴。由於他寫學有專長,才華橫溢。當時,權重朝野的董卓,為了篡漢,千方百計脅迫蔡邕做其幕僚,甚至一日之內,三升其職,官至左中郎將,後司徒王允為保漢室江山,採用連環美人計,將貂蟬先許董卓,後許呂布,造成董呂內訌火拚,誅死了董卓。
按理,此時的蔡邕從此可以脫開枷鎖,重新從事他心愛的事業。然而,正由於蔡邕出眾的才華,招致王允的妒忌,王允以其追隨董卓為虎作倀為藉口,將蔡邕下獄。據傳,他在獄中曾對人說:生於杞縣一生憂,死後東葬方得安。為此不願歸葬常年兵火連天的河南老家,而願葬身風光秀麗、尚少戰事的滆湖之濱。據說,東安之名由此而來。
蔡邕之事在宋代鹹淳四年(1270)的常州第一部志書《毗鄰志》中記載道:“漢,蔡伯喈墓在尚宜鄉互村,大冢巋然。按本傳,邕曾在吳中積二十年。意歿後來葬此爾”。可見,蔡邕的確葬於今湟里鎮東安一帶,
近日,筆者前往東安,實地尋訪蔡邕之墓。東安的西安村夏莊自然村83歲的老人萬炳初說,蔡邕墓確實在夏莊。在村民的帶領下,筆者在夏莊自然村第五村民小組的住宅旁,找到了蔡邕墓葬之地。據村民講,民國初年,蔡邕墓墩尚有兩丈多高,一畝田方圓,還見蔡家後人來此祭掃。“文化大革命”中,當地生產隊平整土地,將墓墩之土削平為社場,現在墓地的周圍都蓋起了房屋,蔡邕墓墩隔在其中已被夷為平地。村民們回憶說,當年挑墩取土時,鋤頭鋤到多塊整齊劃一、造型相同的青石板。後發現為墓磚坑,墓道旁還有磚砌的流水暗溝。歷經1800多年,坑內幾無遺物。
與唐陵漢墓煊赫豪華相比,蔡邕墓未免太荒涼了、太寂寞了。而蔡邕的人文卻被《毗陵志》深刻其中,南朝的史學家范曄所撰《後漢書》中還著有《蔡邕列傳》,清代學者李兆洛在其《駢體文鈔》中,僅選蔡邕的駢文就達29篇。而由蔡邕製作的“焦尾琴”,更是被後人稱為“中國四大名琴”之一,流芳千古,據說這把琴就是在離東安只有幾十里的溧陽生活時製作的。
據村民講,伯喈墩,在民國初年,尚有二丈多高,一畝多大,蔡家後世人常來祭掃。由於墩在村旁,便於村人取土,偶爾鋤到多塊整整齊齊造型相同的青石板(二尺長、二尺闊,三寸厚),欲搬回家。長者目睹,促其復蓋,以保古墓美觀。“文化大革命”中,當地生產隊平整部分土地作社場,墩的西面、北面新建了幾座房屋,致使墩基縮小,墩高只剩二公尺。後來,由於村民新建房屋,現在,墩也看不見了。
滆湖水浩浩蕩蕩,碧波千頃,在湖畔的武進區湟里鎮東安社區西安村夏莊自然村里,東漢一代大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蔡邕,被默默安葬於此。
蔡邕,河南杞縣人,他在辭賦、音樂的王國里,高視闊步,南面而王。然而,他的人生經歷卻過於悲愴。由於他寫學有專長,才華橫溢。當時,權重朝野的董卓,為了篡漢,千方百計脅迫蔡邕做其幕僚,甚至一日之內,三升其職,官至左中郎將,後司徒王允為保漢室江山,採用連環美人計,將貂蟬先許董卓,後許呂布,造成董呂內訌火拚,誅死了董卓。
按理,此時的蔡邕從此可以脫開枷鎖,重新從事他心愛的事業。然而,正由於蔡邕出眾的才華,招致王允的妒忌,王允以其追隨董卓為虎作倀為藉口,將蔡邕下獄。據傳,他在獄中曾對人說:生於杞縣一生憂,死後東葬方得安。為此不願歸葬常年兵火連天的河南老家,而願葬身風光秀麗、尚少戰事的滆湖之濱。據說,東安之名由此而來。
蔡邕之事在宋代鹹淳四年(1270)的常州第一部志書《毗鄰志》中記載道:“漢,蔡伯喈墓在尚宜鄉互村,大冢巋然。按本傳,邕曾在吳中積二十年。意歿後來葬此爾”。可見,蔡邕的確葬於今湟里鎮東安一帶,
近日,筆者前往東安,實地尋訪蔡邕之墓。東安的西安村夏莊自然村83歲的老人萬炳初說,蔡邕墓確實在夏莊。在村民的帶領下,筆者在夏莊自然村第五村民小組的住宅旁,找到了蔡邕墓葬之地。據村民講,民國初年,蔡邕墓墩尚有兩丈多高,一畝田方圓,還見蔡家後人來此祭掃。“文化大革命”中,當地生產隊平整土地,將墓墩之土削平為社場,現在墓地的周圍都蓋起了房屋,蔡邕墓墩隔在其中已被夷為平地。村民們回憶說,當年挑墩取土時,鋤頭鋤到多塊整齊劃一、造型相同的青石板。後發現為墓磚坑,墓道旁還有磚砌的流水暗溝。歷經1800多年,坑內幾無遺物。
與唐陵漢墓煊赫豪華相比,蔡邕墓未免太荒涼了、太寂寞了。而蔡邕的人文卻被《毗陵志》深刻其中,南朝的史學家范曄所撰《後漢書》中還著有《蔡邕列傳》,清代學者李兆洛在其《駢體文鈔》中,僅選蔡邕的駢文就達29篇。而由蔡邕製作的“焦尾琴”,更是被後人稱為“中國四大名琴”之一,流芳千古,據說這把琴就是在離東安只有幾十里的溧陽生活時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