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湖洋水庫
- 簡介:水庫簡介
- 原因:歷史原因
- 位置:地理位置
水庫簡介,歷史原因,地理位置,交通情況,蔡湖洋村,
水庫簡介
蔡湖洋水庫於1958年冬動工興建。到1959年共投放11萬餘民工(當時參加民工有沙溪區、東坑區,梅源區、渤海區、紅星區、雲和區等),占整個工程三分之一。共用經費10萬餘元(國家補助5萬元),平調勞力退賠4萬餘元,原計畫壩高34米,蓄水43萬立方米,發電264千瓦,約需資金50萬元。才能受益農田1000畝,不符合“集中力量,保證重點”和“投資少、受益大、效益快”的基本原則。為此,雲和縣委於1963年8月28日決定,沙溪區蔡湖洋水庫緩建。
歷史原因
1958年初,中共景寧縣委提出“以愚公移山的決心,武松打虎的勁頭,少活十年的精神”大抓治水運動,全縣治水形成高潮:38個鄉有35個鄉已經行動,規劃造水庫185處,已開工91處;計畫造山塘、水壩、水溝1530處,已開工78處共投放80萬工,受益農田36410畝。縣委要求在治水運動中做到發電、綠化、養魚、改良土壤、積肥五結合。
1960年2月5日,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大協作和甌江大電站建設需要,在二、三年內麗水城及附近地區將成為大水庫的庫址,麗水城將搬遷到雲和,經省級研究決定,報國務院批准,撤銷景寧縣併入麗水,2月15日合併辦公。
1962年3月14日,經批准,將麗水縣劃分為麗水、雲和兩縣,原景寧縣歸併到雲和縣,4月1日正式辦公。
地理位置
西達處後村、坑頭村、後塘村和鸕鶿鄉夏山頭村、黃弄村;
東接梧桐鄉角耳灣村、馬欄坦村、山前村、月丘村、近處村直至梧桐村。
交通情況
蔡湖洋因地勢高,山路偏僻,交通不便,經濟相對困難。
若步行,從沙灣走出,沿公路往七里匯村(原沙灣區醫院)坑邊上走山路之涼亭,過平坦村、岱頭洋嶺腳、岱頭洋村、到張莊村,再往北上山路,經過後堆村邊,再走三里平排,就到蔡湖洋水庫舊址。蔡湖洋水庫到村,還有兩里路,總路程16市里。
2009年修建通村公路,直達沙灣村。上世紀50年代末,景寧縣大興修建水庫山塘之風,在一些當局者的衝動決策之下,蔡湖洋水庫土法上馬,聲勢浩大,千軍萬馬,人聲鼎沸,一時蔡湖洋小山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水庫村。
蔡湖洋村
蔡湖洋村,位於浙江省景寧縣沙灣鎮西北6.5公里,28戶,188人,其中畲族5人。地處梧桐上坑源頭,吳姓為主,村邊有田洋,故名。
該村六十年代在村尾路口建國小一所,學生最多時有21人,後生源逐漸減少。至九十年代撤校。
蔡湖洋一帶地勢高,森林覆蓋面廣,風景秀麗,林木資源得天獨厚。勤勞純樸的農民們分享大自然的恩賜,紛紛發展木段香菇栽培產業。目前,種植戶數達17戶,25萬段。2009年菇農們喜迎大豐收,人均收入達到12000元。科學地種植為村民帶來了財富,開啟了對明天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