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藩中華史:後漢史》即《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是風靡海內外的一套通俗歷史巨著,以小說形式再現了上起秦始皇、下訖民國2166年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歷史。文筆通俗,點評機智,從著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鮮活的歷史,體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是一部具有廿四史規模的龐大卷帙之作。毛澤東在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曾致電李克農:“請購整個《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兩部。”足見著述具有極強的史學價值、文化價值、珍藏價值、饋贈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蔡東藩中華史:後漢史
-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 頁數:549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華僑出版社
- 作者:蔡東藩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34270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蔡東藩中華史:後漢史》是風靡海內外的通俗歷史巨著。史學大家蔡東藩以正史為經,逸聞為緯。章回體結構,文筆通俗,點評機智;真實再現了中華文明歷史演進波瀾壯闊的進程。描述了後漢時期,政權更迭下的民俗民生,參透了疆場血戰、宮廷陰謀、千古興亡中的生存智慧。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字椿壽,號東藩,生活在國事維艱、風雨飄搖的清末民初。自民國5年(1916年)開始,他用10年的時間,以一己之所學訴之史筆,借中國歷史上救亡圖存的事跡,用通俗演義之事法宣傳教育,最終完成此巨著,他因此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專業推薦
一般歷史通俗演義,在過去也曾出版過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東藩先生這一部相提並論的。
——學大師 顧頡剛
我們的民族歷史要承,要緒,讀蔡先生的書可以導你入門,且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
——著名作家 二月河
如果我們需要理解中國歷史的豐富和複雜,蔡著確實是一部難得的線索清楚、故事完整、細節生動的作品。
——北大教授 張頤武
毛澤東為何喜愛蔡著?原因很多,但蔡著成功實現了歷史真實和趣味性的統一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著名學者 楊天石
——學大師 顧頡剛
我們的民族歷史要承,要緒,讀蔡先生的書可以導你入門,且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
——著名作家 二月河
如果我們需要理解中國歷史的豐富和複雜,蔡著確實是一部難得的線索清楚、故事完整、細節生動的作品。
——北大教授 張頤武
毛澤東為何喜愛蔡著?原因很多,但蔡著成功實現了歷史真實和趣味性的統一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著名學者 楊天石
圖書目錄
第一回 假符命封及賣餅兒 驚連坐投落校書閣
第二回 毀故廟感傷故後 挑外釁激怒外夷
第三回 盜賊如蝟聚眾抗官 父子聚鹿因奸謀逆
第四回 受脅迫廉丹戰死 圖光復劉氏起兵
第五回 立漢裔清水升壇 破莽將昆陽掃敵
第六回 害劉縯群奸得計 誅王莽亂刃分屍
第七回 杖策相從片言悟主 堅冰待涉一德格天
第八回 投真定得婚郭女 平邯鄲受封蕭王
第九回 斬謝躬收取鄴中 斃賈強揚威河右
第十回 光武帝登壇即位 淮陽王奉璽乞降
第十一回 劉盆子乞憐讓位 宋司空守義拒婚
第十二回 掘園陵淫寇逞凶 張撻伐降王服罪
第十三回 誅鄧奉懲奸肅紀 戕劉永獻首邀功
第十四回 愚彭寵臥榻喪生 智王霸舉杯卻敵
第十五回 奮英謀三戰平齊地 困強虜兩載下舒城
第十六回 詣東都馬援識主 圖西蜀馮異定謀
第十七回 抗朝命甘降公孫述 重士節親訪嚴子陵
第十八回 借寇君潁上迎鑾 收高峻隴西平亂
第十九回 猛漢將營中遇刺 偽蜀帝城下拚生
第二十回 廢郭后移寵陰貴人 誅蠻婦蕩平金溪穴
第二十一回 洛陽令撞柱明忠 日逐王獻圖通款
第二十二回 馬援病歿壺頭山 單于徙居美稷縣
第二十三回 納直言超遷張佚 信讖文怒斥桓譚
第二十四回 幸津門哭兄全孝友 圖雲台為後避勛親
第二十五回 抗北庭鄭眾折強威 赴西竺蔡情求佛典
第二十六回辨冤獄寒朗力諫 送友喪範式全交
第二十七回哀牢王舉種投誠 匈奴兵望營中計
第二十八回使西域班超焚虜 御北寇耿恭拜泉
第二十九回拔重圍迎還校尉 抑外戚曲誨嗣皇
第三十回 請濟師司馬獻謀 巧架誣牝雞逞毒
第三十一回誘叛王杯酒施巧計 彈權戚力疾草遺言
第三十二回殺劉暢懼罪請師 系郅壽含冤畢命
第三十三回登燕然山誇功勒石 鬧洛陽市漁色貪財
第三十四回 黜外戚群奸伏法 殲首虜定遠封侯
第三十五回 送番母市恩遭反噬 得鄧女分寵啟陰謀
第三十六回 魯叔陵講經稱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歸
第三十七回立繼嗣太后再臨朝 解重圍副尉連斃虜
第三十八回 勇梁懂三戰著功 智虞詡一行平賊
第三十九回 作女誡遺編示範 拒羌虜增灶稱奇
第四十回 駁百僚班勇陳邊事 畏四知楊震卻遺金
第四十一回黜鄧宗父子同絕粒 祭甘陵母女並揚威
第四十二回班長史搗破車師國 楊太尉就死夕陽亭
第四十——N秘大喪還宮立幼主 誅元舅登殿濫封侯
第四十四回救忠臣閹黨自相攻 應貴相佳人終作後
第四十五回 進李固對策膺首選 舉祝良解甲定群蠻
第四十六回 馬賢戰歿姑射山 張綱馳撫廣陵賊
第四十七回立沖人母后攝政 毒少主元舅橫行
第四十八回父死弟孤文姬託命 夫驕妻悍孫壽肆淫
第四十九回忤內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陳龜拜表
第五十回定密謀族誅梁氏 嫉忠諫冤殺李雲
第五十一回受一錢廉吏遷官 劾群閹直臣伏闕
第五十二回 導後進望重郭林宗 易中宮幽死鄧皇后
第五十三回激軍心焚營施巧計 信讒構嚴詔捕名賢
第五十四回駁問官范滂持正 嫉奸黨竇武陳詞
第五十五回 驅蠹賊失計反遭殃 感蛇妖進言終忤旨
第五十六回段潁百戰平羌種 曹節一網殄名流
第五十七回葬太后陳球伸正議 規嗣主蔡邕上封章
第五十八回 棄母全城趙苞破敵 蠱君逞毒程璜架誣
第五十九回 誅大憝酷吏除奸 受重賂婦翁嫁禍
第六十回挾妖道黃巾作亂 毀賊營黑夜奏功
第六十一回 曹操會師平賊黨 朱俊用計下堅城
第六十二回起義兵三雄同殺賊 拜長史群寇識尊賢
第六十三回請誅奸孫堅獻議 拼殺賊傅燮捐軀
第六十四回登將壇靈帝張威 入宮門何進遇救
第六十五回 元舅召兵泄謀被害 權閹伏罪奉駕言歸
第六十六回逞奸謀擅權易主 討逆賊歃血同盟
第六十七回議遷都董卓營私 遇強敵曹操中箭
第六十八回入洛陽觀光得璽 出磐河構怨興兵
第六十九回 罵逆賊節婦留名 遵密囑美人弄技
第七十回元惡伏辜變生部曲 多財取禍殃及全家
第七十一回 攻濮陽曹操敗還 失幽州劉虞縶戮
第七十二回 糜竺陳登雙勸駕 李催郭汜兩交兵
第七十三回 御蹕蒙塵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志捐軀
第七十四回孟德乘機引兵迎駕 奉先排難射戟解圍
第七十五回 略橫江奮跡興師 下宛城痴情獵艷
第七十六回 策十勝郭嘉申議 勸再進賈詡善謀
第七十七回愎諫招尤呂布殞命 推誠待士孫策知人
第七十八回穿地道焚死公孫瓚 害國戚勒斃董貴妃
第七十九回袁本初馳檄療風疾 孫伯符中箭促天年
第八十回焚烏巢曹操屢施謀 奔荊州劉備再避難
第八十一回守孤城審配全忠 嫁二夫甄氏失節
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繞途殲眾虜 顧隆中決策定三分
第八十三回入江夏孫權復仇 走當陽趙雲救主
第八十四回 召周郎東吳主戰 破曹軍赤壁鏖兵
第八十五回 續嘉耦老夫得少妻 上遺箋壯年悲短命
第八十六回 拒馬兒許褚效忠 迎虎主劉璋失計
第八十七回 失冀城馬超奔難 逼許宮伏後罹殃
第八十八回 見外使奸雄代捉刀 察重傷功臣邀賜蓋
第八十九回得漢中劉玄德稱王 失荊州關雲長殉義
第九十回濟父惡曹丕篡位 接宗祧蜀漢開基
第九十一回 陸伯言定計毀連營 劉先主臨危傳顧命
第九十二回尊西蜀難倒東吳使 平南蠻表興北伐師
第九十三回失街亭揮淚斬馬謖 返漢中授計戮王雙
第九十四回木門道張邰斃命 五丈原諸葛歸天
第九十五回王子均昌言平亂 公孫淵戰敗受擒
第九十六回承遺詔司馬秉權 繳印綬將軍赤族
第九十七回猛姜維北伐喪師 老丁奉東興殺敵
第九十八回 司馬師擅權行廢立 毋丘儉失策致敗亡
第九十九回滿惡貫孫縑伏誅 竭忠貞王經死節
第一百回失蜀土汶宗絕祀 篡魏祚晉室開基
第二回 毀故廟感傷故後 挑外釁激怒外夷
第三回 盜賊如蝟聚眾抗官 父子聚鹿因奸謀逆
第四回 受脅迫廉丹戰死 圖光復劉氏起兵
第五回 立漢裔清水升壇 破莽將昆陽掃敵
第六回 害劉縯群奸得計 誅王莽亂刃分屍
第七回 杖策相從片言悟主 堅冰待涉一德格天
第八回 投真定得婚郭女 平邯鄲受封蕭王
第九回 斬謝躬收取鄴中 斃賈強揚威河右
第十回 光武帝登壇即位 淮陽王奉璽乞降
第十一回 劉盆子乞憐讓位 宋司空守義拒婚
第十二回 掘園陵淫寇逞凶 張撻伐降王服罪
第十三回 誅鄧奉懲奸肅紀 戕劉永獻首邀功
第十四回 愚彭寵臥榻喪生 智王霸舉杯卻敵
第十五回 奮英謀三戰平齊地 困強虜兩載下舒城
第十六回 詣東都馬援識主 圖西蜀馮異定謀
第十七回 抗朝命甘降公孫述 重士節親訪嚴子陵
第十八回 借寇君潁上迎鑾 收高峻隴西平亂
第十九回 猛漢將營中遇刺 偽蜀帝城下拚生
第二十回 廢郭后移寵陰貴人 誅蠻婦蕩平金溪穴
第二十一回 洛陽令撞柱明忠 日逐王獻圖通款
第二十二回 馬援病歿壺頭山 單于徙居美稷縣
第二十三回 納直言超遷張佚 信讖文怒斥桓譚
第二十四回 幸津門哭兄全孝友 圖雲台為後避勛親
第二十五回 抗北庭鄭眾折強威 赴西竺蔡情求佛典
第二十六回辨冤獄寒朗力諫 送友喪範式全交
第二十七回哀牢王舉種投誠 匈奴兵望營中計
第二十八回使西域班超焚虜 御北寇耿恭拜泉
第二十九回拔重圍迎還校尉 抑外戚曲誨嗣皇
第三十回 請濟師司馬獻謀 巧架誣牝雞逞毒
第三十一回誘叛王杯酒施巧計 彈權戚力疾草遺言
第三十二回殺劉暢懼罪請師 系郅壽含冤畢命
第三十三回登燕然山誇功勒石 鬧洛陽市漁色貪財
第三十四回 黜外戚群奸伏法 殲首虜定遠封侯
第三十五回 送番母市恩遭反噬 得鄧女分寵啟陰謀
第三十六回 魯叔陵講經稱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歸
第三十七回立繼嗣太后再臨朝 解重圍副尉連斃虜
第三十八回 勇梁懂三戰著功 智虞詡一行平賊
第三十九回 作女誡遺編示範 拒羌虜增灶稱奇
第四十回 駁百僚班勇陳邊事 畏四知楊震卻遺金
第四十一回黜鄧宗父子同絕粒 祭甘陵母女並揚威
第四十二回班長史搗破車師國 楊太尉就死夕陽亭
第四十——N秘大喪還宮立幼主 誅元舅登殿濫封侯
第四十四回救忠臣閹黨自相攻 應貴相佳人終作後
第四十五回 進李固對策膺首選 舉祝良解甲定群蠻
第四十六回 馬賢戰歿姑射山 張綱馳撫廣陵賊
第四十七回立沖人母后攝政 毒少主元舅橫行
第四十八回父死弟孤文姬託命 夫驕妻悍孫壽肆淫
第四十九回忤內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陳龜拜表
第五十回定密謀族誅梁氏 嫉忠諫冤殺李雲
第五十一回受一錢廉吏遷官 劾群閹直臣伏闕
第五十二回 導後進望重郭林宗 易中宮幽死鄧皇后
第五十三回激軍心焚營施巧計 信讒構嚴詔捕名賢
第五十四回駁問官范滂持正 嫉奸黨竇武陳詞
第五十五回 驅蠹賊失計反遭殃 感蛇妖進言終忤旨
第五十六回段潁百戰平羌種 曹節一網殄名流
第五十七回葬太后陳球伸正議 規嗣主蔡邕上封章
第五十八回 棄母全城趙苞破敵 蠱君逞毒程璜架誣
第五十九回 誅大憝酷吏除奸 受重賂婦翁嫁禍
第六十回挾妖道黃巾作亂 毀賊營黑夜奏功
第六十一回 曹操會師平賊黨 朱俊用計下堅城
第六十二回起義兵三雄同殺賊 拜長史群寇識尊賢
第六十三回請誅奸孫堅獻議 拼殺賊傅燮捐軀
第六十四回登將壇靈帝張威 入宮門何進遇救
第六十五回 元舅召兵泄謀被害 權閹伏罪奉駕言歸
第六十六回逞奸謀擅權易主 討逆賊歃血同盟
第六十七回議遷都董卓營私 遇強敵曹操中箭
第六十八回入洛陽觀光得璽 出磐河構怨興兵
第六十九回 罵逆賊節婦留名 遵密囑美人弄技
第七十回元惡伏辜變生部曲 多財取禍殃及全家
第七十一回 攻濮陽曹操敗還 失幽州劉虞縶戮
第七十二回 糜竺陳登雙勸駕 李催郭汜兩交兵
第七十三回 御蹕蒙塵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志捐軀
第七十四回孟德乘機引兵迎駕 奉先排難射戟解圍
第七十五回 略橫江奮跡興師 下宛城痴情獵艷
第七十六回 策十勝郭嘉申議 勸再進賈詡善謀
第七十七回愎諫招尤呂布殞命 推誠待士孫策知人
第七十八回穿地道焚死公孫瓚 害國戚勒斃董貴妃
第七十九回袁本初馳檄療風疾 孫伯符中箭促天年
第八十回焚烏巢曹操屢施謀 奔荊州劉備再避難
第八十一回守孤城審配全忠 嫁二夫甄氏失節
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繞途殲眾虜 顧隆中決策定三分
第八十三回入江夏孫權復仇 走當陽趙雲救主
第八十四回 召周郎東吳主戰 破曹軍赤壁鏖兵
第八十五回 續嘉耦老夫得少妻 上遺箋壯年悲短命
第八十六回 拒馬兒許褚效忠 迎虎主劉璋失計
第八十七回 失冀城馬超奔難 逼許宮伏後罹殃
第八十八回 見外使奸雄代捉刀 察重傷功臣邀賜蓋
第八十九回得漢中劉玄德稱王 失荊州關雲長殉義
第九十回濟父惡曹丕篡位 接宗祧蜀漢開基
第九十一回 陸伯言定計毀連營 劉先主臨危傳顧命
第九十二回尊西蜀難倒東吳使 平南蠻表興北伐師
第九十三回失街亭揮淚斬馬謖 返漢中授計戮王雙
第九十四回木門道張邰斃命 五丈原諸葛歸天
第九十五回王子均昌言平亂 公孫淵戰敗受擒
第九十六回承遺詔司馬秉權 繳印綬將軍赤族
第九十七回猛姜維北伐喪師 老丁奉東興殺敵
第九十八回 司馬師擅權行廢立 毋丘儉失策致敗亡
第九十九回滿惡貫孫縑伏誅 竭忠貞王經死節
第一百回失蜀土汶宗絕祀 篡魏祚晉室開基
序言
客歲編《前漢演義》,就二百一十年間之事跡,撮要演述,而於女寵外戚之禍,獨詳載無遺,舉前轍所以戒後車也。乃者賡續漢事,復及東京,並暨西蜀。而竊按東京,歷數與西京略同,而其亡國之厲階,則亦肇自女寵,成於外戚。或者謂後漢之亡,宦寺方鎮實屍之,於女寵外戚似無與焉。豈知木朽則蟲生,牆罅則蟻入,不有女寵外戚之播弄於先,何有宦寺方鎮之交訌於後?四星耀斗,百桷摧棟,陽弱陰強,劉輕曹重,其所由來者漸矣,繇辨之不早辨也。昔范蔚宗作《後漢書》,於后妃列傳中,一則曰權歸女主,再則曰委事父兄,三則曰終於陵夷,大運淪,神寶亡,蓋嗟嘆之不足,故長言之。他如外戚黨錮等傳中,且連類並書,又復特創新例,作《宦者傳》,冠其文曰:“鄧後以女主臨政,帷幄稱制,下令不出閨闈之間,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國命。”又曰:“自曹騰說梁冀,竟立昏弱,魏武因之,遂遷龜鼎。”夫鄧後,女寵也;梁冀,外戚也;曹騰,宦寺也;魏武,方鎮也;窮原盡委,舉一例百,不已昭然揭櫫歟?洎乎昭烈偏安,聊延一線,而其後復為一黃皓所誤,則宦官之流毒使然。諸葛公所痛恨於桓靈者,不意於後主時又見之,良可慨已!惟史冊浩繁,誰遑卒閱?至若編年紀事,各書不一而足,閱者更未免有汪洋之嘆,反不若近代之通行《東西漢演義》及《三國志演義》,則膾炙人口,俗之歡迎也。夫《東西漢》之敘事脫略,且多臆造,應為有識者所鄙夷。若羅氏所著之《三國志演義》,則膾炙人口,加以二三通入之評定,而價值益增。然與陳壽《三國志》相勘證,則粉飾者十居五六。壽雖晉臣,於蜀魏事不無曲筆,但謂其穿鑿失真,則必無此弊。羅氏第巧為烘染,悅入耳目,而不知以偽亂真,愈傳愈訛,其誤人亦不少也。本編續《前漢演義》之體例,始於新莽之篡漢,終於司馬氏之代魏,中歷東漢蜀漢之二百數十年,事必紀實,語不求深,合正裨為一貫,俾雅俗之相宜,而於興亡之大關鍵,如女寵,如外戚,釀而為閹禍,迫而為兵爭,尤三致意焉。先民有言,“文不苟作”,鄙人固無當斯言,特以視附會荒唐,無關世道者,則相去殆有間歟?海內君子,幸鑒正之!
中華民國十五年秋節,古越蔡東藩敘。
中華民國十五年秋節,古越蔡東藩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