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又成

蔡又成,字春恆,1896年出生於番禺蔡邊村。該村旅外同胞素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民國9年),就捐辦螺山學校,設立螺山贈醫社,造福桑梓。又成先生的父親旅居哥倫比亞。先生自幼受“愛祖國,愛故鄉”的傳統思想薰陶,對僑胞在外受凌辱的悲慘遭遇,從小就銘刻在心。先生少年時代,喜讀經史,酷愛《離騷》,崇拜屈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又成
  • 出生日期:1896年
  • 逝世日期:1938年
  • 出生地:番禺蔡邊村
  • :春恆
薰陶,宣傳,紓難,犧牲,

薰陶

及長,在父親資助下,於廣州大同路、市橋東涌路,先後開設“蔡又成米行”。先生為人正直,常能捨己為人,曾下井、下水救人,不顧自己安危。鄰居火災,別人都先自顧,而先生卻先救別人,然後處置自己的財產。

宣傳

又成先生經濟富裕,生活安穩,但九一八事變後,眼看富饒的東三省已為日寇所吞併,關外同胞家破人亡,顛沛流離,他對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狐疑不解,常感慨地對人說:“國之不存,民生安在!”
七七盧溝橋的炮聲,宣布民族危難到了生死關頭。《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聲喚醒了四萬萬同胞。當此之時,又成先生出於民族義憤,激動地表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毅然把店務託付其妻,自己則跑街頭,上茶樓,落輪渡,發表演說,散發傳單,宣傳抗日,發動捐款,支援前線。
為了增強宣傳效果,他採取引人注目的方法,在自己的衣服、帽、傘寫上或繡上“毋忘九一八國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團結起來,一致抗日”等抗日口號。
當時,市橋有“青抗會”(愛國青年抗日組織)、“文抗會”(年紀較大的知識分子抗日組織)等抗日團體,曾在東涌路黎家祠(現是鎮中心國小校址)和“四九墟”,搭棚演出抗日話劇,又成先生積極參加,並同學生們一起,到各商店宣傳抵制日貨。
在大南路先鋒巷口側主帥廟(已拆)前,常見他高唱《義勇軍進行曲》,他的兒子在打鑼,聚眾宣傳抗日。也常見他在來往市橋、廣州的渡船上宣傳和發動募捐。每次募捐,自己帶頭捐獻,然後手捧托盤,請民眾捐獻,並當眾封箱。
有一次在廣州,他頭戴寫有“抗日救國”的水鬆通帽,身穿繡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白色中山裝,搖鈴聚眾,在街頭宣傳抗日,被記者拍照,撰文登於報上。
又成先生對祖國無限熱愛,對日寇極端仇視。每次宣傳或參加演出,於悲痛處,涕淚交零;逢憤激時,則振臂高呼,民眾為之感動,隨聲回響。干城之心,令人敬仰。

紓難

抗戰前,市橋風俗,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娘娘賀誕,辦齋醮酬神打萬人緣等事,當地劣紳富豪藉此向各界籌款,乘機中飽私囊。又成先生見此,怒不可遏。他說:“國難當前,何以不捐輸抗日?反而以迷信活動愚弄民眾,從中漁利,真是可恥!”
當時,番禺縣府設在新造。元宵節後,醮事初籌,有一天,他待縣長嚴博球抵市橋視察時,便身穿印有抗日口號的服裝,鳴鑼聚眾,攔車請願。高呼:“請縣長大人立即下令,撤銷‘萬人緣’醮事,將款購糧購槍!”“抗日救國,打倒日本,消滅漢奸!”等口號。霎時,百姓圍觀,群情激動。縣長無奈,下車相迎,先生又高呼如前。縣長急惶地說:“蔡先生,素仰……有事慢慢商量,請勿急躁。”並攙扶他同返石橋鄉公所(市橋舊稱石橋,公所設在水邊屋上街)共商大計。又成先生言之在理,責以大義。在場劣紳神棍雖懷恨在心.卻奈何不得。縣長懾於民意,眾感其誠,終於同意削減一台粵劇,將其開支移作抗日經費。由此,又成先生抗日愛國的名聲人皆知之,無不稱讚。但此舉則遭當時劣紳們所中傷,嘲他是個譁眾取寵、沽名釣譽的“咦小薄
廣州淪陷前夕,社會治安混亂,大官巨商皆準備北逃,人心惶恐,商店歇業,米糧行業紛紛關門。又成先生深明“無糧不聚兵”之理,規勸同行不要把糧食運走,自己帶頭購買了大批糧食,存放廣州華南米倉。他還隻身直闖省府,要求軍政首領出兵抗日,並自願捐獻全部米糧,支持軍隊與日寇作戰。豈料國民黨軍隊一槍不發,便逃之夭夭。
1938年10月21日廣州失陷,存糧被劫一空。他憤然帶上一枝七九步槍和一枝左輪手槍,一把短劍,幾個手榴彈與兩箱子彈,攜同家人從大基頭租艇返市橋。
又成先生為了抗日救國,資財幾盡,這種毀家紓難的偉大行為,甚得鄉親讚許。

犧牲

返市橋後,他目睹國民黨番禺駐軍“獨九旅”不戰而逃,市橋頓成真空地帶。日機又常低空肆擾,又成先生舉槍擬欲射擊,後為在場鄉親所阻而止。先生愛國熱情,無時無刻不溢於言表。
這時候,人們每談及抗戰諸事,他就大發雷霆,痛罵當時政府官員,說他們外侮不能御。他聽到人們嘲諷當時政府官員:“余漢無謀”、“吳鐵失城”、“曾養無譜(甫)”時就說:“番禺還有利樹失蹤(宗)(利是戰時番禺縣長),這些人,把大好河山,淪落敵手。”又成先生的愛國行動雖屢受挫折,但他抗日救國之志益堅,日出尋訪愛國之士。有一天,他對幼子耀祖說:“眾人皆醉我獨醒,唯黃子炎先生(番禺東星村人,據說曾跟隨孫中山先生鬧革命)與我志同道合。聞道吳勤是真正抗日的英雄。”說罷,舉杯痛飲,似有無限憂思。
1938年農曆十月初七晨,日軍百餘人,在市頭登入,占領高山,窺取南村一帶,企圖進攻市橋(後來日軍侵占市橋是由沙灣杉岩開入)。這時,各鄉民眾抗日熱情高漲。同仇敵愾,紛紛攜帶武器向南村方向雲集。當時雖無統一指揮,但人數很多(約三數千人),熱情很高。凡武裝民眾所經之處,沿途各鄉均免費招待食飯。同胞愛國熱忱,誠屬可嘉。
是日,又成先生聞訊即起,手握步槍,身佩短劍,腰系手榴彈,與黃子炎先生匯合一部分鄉親一起奔赴戰場。
天光達旦,戰鬥立即開始。日寇居高臨下,死守頑抗,遠掃近射。武裝民眾藏身於莊稼之中,待機進擊。槍聲四起,戰鬥猶酣,相持到下午,日軍始終未敢突圍。後來日軍派來兩架飛機助戰,低空輪迴掃射,上下夾擊,武裝民眾被迫撤退。眼看功敗垂成,又成和子炎先生霍然而起,號召衝鋒……當晚,戰友不見他倆回來,次日上午蔡妻派人去尋,在南村七星崗附近胡平崗麓,發現兩人身中數槍,已為國捐軀。蔡又成先生葬於市橋近郊朱坑崗上,時年方42。他犧牲後第十八天日軍便攻占了市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