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茶半日程,五件行李家亦行。且向遊牧學游筆,草原何處不留蹤!”就是這樣一位作者郭玉橋,近10年來躬行94371(2009年8月18日統計)公里,用腳步和理性傾心丈量蒙古高原,拿作家和學者的雙重眼光觀察草原文化,寫出了這些心靈感應之作。作者精通蒙古語文和各地方言,長期融入蒙古各部的群體,對生活有較深的開拓與獨到的理解。《牧筆高原》中散發著濃郁的奶香和對蒙古族同胞的深情厚誼,閃爍著思辨的光芒和智慧。《牧筆高原》是不可多得的蒙古文化散文力作。
基本介紹
- 書名:蔚藍色的故鄉系列文學叢書:牧筆高原
- 出版社: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 頁數:155頁
- 開本:32
- 作者:郭雨橋
-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117676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郭雨橋是個多才多藝的人物。他對蒙古地的採訪,是全方位、立體式的,包括: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地理環境、歷史變遷等諸多方面無不涉獵其中。
《牧筆高原》中散發著濃郁的奶香和對蒙古族同胞的深情厚誼,閃爍著思辨的光芒和智慧,是不可多得的蒙古文化散文力作。
《牧筆高原》中散發著濃郁的奶香和對蒙古族同胞的深情厚誼,閃爍著思辨的光芒和智慧,是不可多得的蒙古文化散文力作。
作者簡介
郭玉橋,本名郭永明,蒙名艾吉姆。全國萬里採風先進個人,全國民間文化十大守望者之一,全國散文學會會員。生於四子王旗筆架山下,生活注定他與筆終生為伍。內蒙古師範學院畢業後,十八年在鄂爾多斯牧區採訪,能讀寫蒙漢兩種文字,成為在創作與翻譯、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之間遊蕩的兩棲作家,又被人們稱為蒙古文化學者。新世紀以來提出“走遍蒙古地”的計畫,目前已經躬行九年,行程八千八百公里,做採風筆記七十四萬字,拍照膠捲八百個,拍攝DV二百六十五盤,以雄厚的實力開始系統原創地撰寫蒙古文化。目前已出各類文化著作和散文文集十八部。
圖書目錄
牧筆高原
牧筆高原
上路的心情
靈魂是蒙古人
嘎查扶貧記
鄉下過年記
我的家在都榮敖包
草原給我一個家
乏人乏羊
再見,長滿沙蒿的土地
草原美學
草原美學
感悟民歌
我說蒙古包
草原無雨
日不鎖門,夜不閉戶
蒙古人的“共有”觀念
牧人眼中的牲畜
牛糞不髒
洗臉不用盆
登山觀湖
雪,冬天的首日封
百眼井
班禪廟
秋意(二則)
為狼說情
為狼說情
人·狗·狼
鵲巢的選擇
杜鵑
新地驢
懺悔一隻貓
新疆多鳥
行攝早晨
跟大自然玩耍
可愛的濕地
牧區憶吃
牧區憶吃
呼盟歸來不食魚
吃糕
說莜麵
說羊肉
民俗筆記
東方模式與狗
義馬
以右為上
九眼勺
形形色色的敖包
革囊傾處酒微香
敬酒奇俗
皮壺
五畜擠奶
牧筆高原
上路的心情
靈魂是蒙古人
嘎查扶貧記
鄉下過年記
我的家在都榮敖包
草原給我一個家
乏人乏羊
再見,長滿沙蒿的土地
草原美學
草原美學
感悟民歌
我說蒙古包
草原無雨
日不鎖門,夜不閉戶
蒙古人的“共有”觀念
牧人眼中的牲畜
牛糞不髒
洗臉不用盆
登山觀湖
雪,冬天的首日封
百眼井
班禪廟
秋意(二則)
為狼說情
為狼說情
人·狗·狼
鵲巢的選擇
杜鵑
新地驢
懺悔一隻貓
新疆多鳥
行攝早晨
跟大自然玩耍
可愛的濕地
牧區憶吃
牧區憶吃
呼盟歸來不食魚
吃糕
說莜麵
說羊肉
民俗筆記
東方模式與狗
義馬
以右為上
九眼勺
形形色色的敖包
革囊傾處酒微香
敬酒奇俗
皮壺
五畜擠奶
文摘
上路的心情
作協幾年的行政工作,使我學會了世俗和炒作。我已爭取到領導的支持,拿到包括宣傳部、文聯和作協在內的全套檔案。我將要體體面面地上路,請人吃頓飯,開個座談會,好好宣傳宣傳,在報社、廣播和電視上都露露臉。這就像一通急急風的開台鑼鼓,能抬高上場人的身價。或日唐僧取經拿到了路條或通關度牒。更重要的是,能證明我是位官方作家、正牌文人,下去可以嚇唬老百姓。
所有這些作為,都隱含著自己內心的虛弱和對世態炎涼的憂慮,實際上是一種缺乏自信和庸俗膽怯的表現。它無非是將自己裝扮得雄壯一些,好像是很有來頭,使人不敢小覷,免受饑寒和白眼之苦。這就透露了一個浪漫文人背後務實的冷峻,“偉大”外殼裡包藏著的渺小。
要走蒙古地的打算生於何時,我已無從記起;給多少朋友提及此舉,也已屈指難數。我有意識地傾聽他們的意見。他們都是善意的,包括那些不相信我能走下來的眼神。
不是走三天五日,一年半載,而是五年,能不能堅持下來?年紀已經一大把,能用晚年賭明天嗎?吃的住的能不能習慣?有了病怎么辦?迷了路找誰?走蒙古地,走蒙古地,口頭禪一樣掛在嘴邊,真正邁出這一步多么不易!
跟大隊人馬一起下去,手捧哈達銀碗的少女趕到旗境上迎接,旗委書記和旗長小車的後面跟來一群牧人的摩托。午飯是手把肉和美酒,晚上有烏蘭牧騎隊員陪你跳舞!可是你一個人單蹦出去,叫花子一樣背個大包,吃喝都不好安排。別人都要坐席,你一個零客少不得殘羹冷炙,有些市儈的人還會狗眼看人低呢!要么過於紅火,要么過於冷清,生活就這樣非此即彼,別無選擇。紅火自然好些,可是太紅火熱鬧了,對一個作家來說,並不一定是好事。每天喝酒吃飯就得占去4—8個小時。虛禮和過場掩蓋著本色本香。文人又都喜歡錶現自我,人多了本身就會形成一種氣候,將小團體封閉起來,採訪起來也問個亂七八糟,不利於傾聽外面的信息,也不容易聽見自己的心跳。
我是個生性好奇而愛動的人,把漫遊流轉當成最大的樂趣,視走牧區如住姥姥家。我喜歡每天看到一些鮮活的面孔和不同的風景。捕捉一些新鮮的故事和感受。然而也和別人一樣,有一些致命的弱點。當我長期奔波感到厭倦時,面對異鄉的曉風殘月、淒風苦雨,也會心灰意冷,感到孤單、寂寞和無聊,產生“不如歸去”的念頭,甚至懷疑自己韻初衷。當剛剛熟悉的朋友把你送到下一站,將你孤身一人撇下,面對毫無著落的下文和一片空白的明天,你的內心也會湧起沉重的失落感。人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怪物,像《伊索寓言》中拖木頭的幾隻梭子魚那樣,在幾種互相矛盾的斥力下生活。大人有時很像小孩子,哭著要出門住姥姥家,到了姥姥家屁股沒坐穩又要回去。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從漫漫(其實不過一兩個月)旅途歸來,帶著一身風塵,邁進屬於自己的家,鑽入那床蓋慣了的被窩,儘管遠不能和住過的賓館飯店相比,卻感到那樣的舒適、溫馨和踏實。甚至心裡說:這回我可再不走了。
那么,我為什麼還要上路,除了報上介紹的那些原因,深層面的東西我自己也說不上來。似乎年紀也增加了某種緊迫。一個老之將至的人,對生活和養育過他的土地,自會油然而生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我真的很熱愛這塊土地,那裡有我祖先的屍骨,我半生灑下的足跡和汗水,還有親人、恩人、友人和情人,是我靈魂失落又皈依的地方。“我是清都山水郎”,常常夢見這塊土地,常常夢見我夢過的地方。夢中的我無翼而飛,從這個山頭降到那個山谷。夢中的草原永不乾旱,寺廟裡總是供奉著我從未見過的神仙塑像,無論哪個土坑裡,我一鍬就能挖出古幣和奇石,那幣上的精美圖案和古怪文字,我甚至能在醒後複製出來。曾幾何時,蒙古地和蒙古人,已經寫進我的履歷。我離不開它,離不開他們,從生活需要到精神需要,以及性格和心理上某些難以說清的東西。有時,我隨便參加一場隨便的蒙古民歌演奏會,竟有一種回家的感覺,那種我熟悉的歌聲和氣氛,那種特殊的姿態或調笑的方式,都使我覺得好像在那裡見過,他們就是我早就熟悉的那幫子人。和他們在一起,我從裡到外感到輕鬆,不用考慮說話的方式和措詞,沒有設定藩籬或高牆。我覺得這正是我這號人應當去的地方,是我身心的歸屬和故鄉。當然,我並不詛咒城市,我享受著這座城市給予我的現代生活,隨其流而揚其波。但我知道,我在這裡缺乏激情,我的生命之根屬於我出生和嚮往的地方。
文學太廣漫、太偉大了,一個文人做的總是非常有限。對於我來說,吸收都不趕趟,何言拒絕!都是人類的成果,能存在就有一定的道理。作家只要生活在文學中,不為外面的世界打擾和誘惑就足夠了。有三股文學之水,每天都在澆灌我的文學之園。經典作家和我國古代的散文,那是喜馬拉雅山和太平洋。報刊上的現實文學,則是一些土山土丘租小湖小澤。但它們是一股活水,代表了當代人所能企及的目標和認知水平,也是一種對你的提升或暗喻。他們中的佼佼者,你追隨一生也許望塵莫及。生活中的文學源流,才是激發我思考和創作的永動力。它的鮮活、豐富、博大和深刻,是誰也無法創造和無法想像的,只有潛入其中才能有所殊獲。做個文學的安泰吧!對於一個人來說,擷取它們於萬一你就了不起了。誰又能窮盡生活、徹底參透生活呢!我走蒙古地,就是要按自己的感覺捕捉它們,表現它們。我誰也不學,跟誰也不同,我就是我。報刊上的有些東西,是因為他們下不去,缺乏這方面的親歷,只能寫那些題材和感受。你切不能奉為楷模。你跟人家不一樣,既無年輕人那種瑰麗多彩的內心宇宙,也無老一輩學貫中西的藝術功底,流派之多你更應接不暇。你是體驗型作家,美文是你手腳並用、身心俱勞的結晶,注定要比別人付出加倍的代價。你這一生,別的方面都是如此,文學又豈能例外!人能的,你不一定能。必須以你之能,制人之所不能,而後方可能也。這就是你自己——郭雨橋的定位。
《草原》走過五十年,翻開創刊號與今年第十二期,你一定會感到變化的驚人,這是時間創造的奇蹟。我走草原五年,不會創造什麼奇蹟,它實際上只是我喜歡的一種生活狀態或者說寫作方式。我只是想將自己的後半生把握起來,讓它時時刻刻都屬於自己,屬於文學。每當我看到現在有許多人,還在不得不為考試而發愁,為評職稱而奔波,為升官而蠅營狗苟,我就暗自慶幸,幸慶自己終於跨越了這個階段,應當說是一種遲來的覺醒。成了方外之人,當有大化之作,以期不辜負這塊土地。
二〇〇〇年四月二十四日
P5-8
作協幾年的行政工作,使我學會了世俗和炒作。我已爭取到領導的支持,拿到包括宣傳部、文聯和作協在內的全套檔案。我將要體體面面地上路,請人吃頓飯,開個座談會,好好宣傳宣傳,在報社、廣播和電視上都露露臉。這就像一通急急風的開台鑼鼓,能抬高上場人的身價。或日唐僧取經拿到了路條或通關度牒。更重要的是,能證明我是位官方作家、正牌文人,下去可以嚇唬老百姓。
所有這些作為,都隱含著自己內心的虛弱和對世態炎涼的憂慮,實際上是一種缺乏自信和庸俗膽怯的表現。它無非是將自己裝扮得雄壯一些,好像是很有來頭,使人不敢小覷,免受饑寒和白眼之苦。這就透露了一個浪漫文人背後務實的冷峻,“偉大”外殼裡包藏著的渺小。
要走蒙古地的打算生於何時,我已無從記起;給多少朋友提及此舉,也已屈指難數。我有意識地傾聽他們的意見。他們都是善意的,包括那些不相信我能走下來的眼神。
不是走三天五日,一年半載,而是五年,能不能堅持下來?年紀已經一大把,能用晚年賭明天嗎?吃的住的能不能習慣?有了病怎么辦?迷了路找誰?走蒙古地,走蒙古地,口頭禪一樣掛在嘴邊,真正邁出這一步多么不易!
跟大隊人馬一起下去,手捧哈達銀碗的少女趕到旗境上迎接,旗委書記和旗長小車的後面跟來一群牧人的摩托。午飯是手把肉和美酒,晚上有烏蘭牧騎隊員陪你跳舞!可是你一個人單蹦出去,叫花子一樣背個大包,吃喝都不好安排。別人都要坐席,你一個零客少不得殘羹冷炙,有些市儈的人還會狗眼看人低呢!要么過於紅火,要么過於冷清,生活就這樣非此即彼,別無選擇。紅火自然好些,可是太紅火熱鬧了,對一個作家來說,並不一定是好事。每天喝酒吃飯就得占去4—8個小時。虛禮和過場掩蓋著本色本香。文人又都喜歡錶現自我,人多了本身就會形成一種氣候,將小團體封閉起來,採訪起來也問個亂七八糟,不利於傾聽外面的信息,也不容易聽見自己的心跳。
我是個生性好奇而愛動的人,把漫遊流轉當成最大的樂趣,視走牧區如住姥姥家。我喜歡每天看到一些鮮活的面孔和不同的風景。捕捉一些新鮮的故事和感受。然而也和別人一樣,有一些致命的弱點。當我長期奔波感到厭倦時,面對異鄉的曉風殘月、淒風苦雨,也會心灰意冷,感到孤單、寂寞和無聊,產生“不如歸去”的念頭,甚至懷疑自己韻初衷。當剛剛熟悉的朋友把你送到下一站,將你孤身一人撇下,面對毫無著落的下文和一片空白的明天,你的內心也會湧起沉重的失落感。人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怪物,像《伊索寓言》中拖木頭的幾隻梭子魚那樣,在幾種互相矛盾的斥力下生活。大人有時很像小孩子,哭著要出門住姥姥家,到了姥姥家屁股沒坐穩又要回去。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從漫漫(其實不過一兩個月)旅途歸來,帶著一身風塵,邁進屬於自己的家,鑽入那床蓋慣了的被窩,儘管遠不能和住過的賓館飯店相比,卻感到那樣的舒適、溫馨和踏實。甚至心裡說:這回我可再不走了。
那么,我為什麼還要上路,除了報上介紹的那些原因,深層面的東西我自己也說不上來。似乎年紀也增加了某種緊迫。一個老之將至的人,對生活和養育過他的土地,自會油然而生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我真的很熱愛這塊土地,那裡有我祖先的屍骨,我半生灑下的足跡和汗水,還有親人、恩人、友人和情人,是我靈魂失落又皈依的地方。“我是清都山水郎”,常常夢見這塊土地,常常夢見我夢過的地方。夢中的我無翼而飛,從這個山頭降到那個山谷。夢中的草原永不乾旱,寺廟裡總是供奉著我從未見過的神仙塑像,無論哪個土坑裡,我一鍬就能挖出古幣和奇石,那幣上的精美圖案和古怪文字,我甚至能在醒後複製出來。曾幾何時,蒙古地和蒙古人,已經寫進我的履歷。我離不開它,離不開他們,從生活需要到精神需要,以及性格和心理上某些難以說清的東西。有時,我隨便參加一場隨便的蒙古民歌演奏會,竟有一種回家的感覺,那種我熟悉的歌聲和氣氛,那種特殊的姿態或調笑的方式,都使我覺得好像在那裡見過,他們就是我早就熟悉的那幫子人。和他們在一起,我從裡到外感到輕鬆,不用考慮說話的方式和措詞,沒有設定藩籬或高牆。我覺得這正是我這號人應當去的地方,是我身心的歸屬和故鄉。當然,我並不詛咒城市,我享受著這座城市給予我的現代生活,隨其流而揚其波。但我知道,我在這裡缺乏激情,我的生命之根屬於我出生和嚮往的地方。
文學太廣漫、太偉大了,一個文人做的總是非常有限。對於我來說,吸收都不趕趟,何言拒絕!都是人類的成果,能存在就有一定的道理。作家只要生活在文學中,不為外面的世界打擾和誘惑就足夠了。有三股文學之水,每天都在澆灌我的文學之園。經典作家和我國古代的散文,那是喜馬拉雅山和太平洋。報刊上的現實文學,則是一些土山土丘租小湖小澤。但它們是一股活水,代表了當代人所能企及的目標和認知水平,也是一種對你的提升或暗喻。他們中的佼佼者,你追隨一生也許望塵莫及。生活中的文學源流,才是激發我思考和創作的永動力。它的鮮活、豐富、博大和深刻,是誰也無法創造和無法想像的,只有潛入其中才能有所殊獲。做個文學的安泰吧!對於一個人來說,擷取它們於萬一你就了不起了。誰又能窮盡生活、徹底參透生活呢!我走蒙古地,就是要按自己的感覺捕捉它們,表現它們。我誰也不學,跟誰也不同,我就是我。報刊上的有些東西,是因為他們下不去,缺乏這方面的親歷,只能寫那些題材和感受。你切不能奉為楷模。你跟人家不一樣,既無年輕人那種瑰麗多彩的內心宇宙,也無老一輩學貫中西的藝術功底,流派之多你更應接不暇。你是體驗型作家,美文是你手腳並用、身心俱勞的結晶,注定要比別人付出加倍的代價。你這一生,別的方面都是如此,文學又豈能例外!人能的,你不一定能。必須以你之能,制人之所不能,而後方可能也。這就是你自己——郭雨橋的定位。
《草原》走過五十年,翻開創刊號與今年第十二期,你一定會感到變化的驚人,這是時間創造的奇蹟。我走草原五年,不會創造什麼奇蹟,它實際上只是我喜歡的一種生活狀態或者說寫作方式。我只是想將自己的後半生把握起來,讓它時時刻刻都屬於自己,屬於文學。每當我看到現在有許多人,還在不得不為考試而發愁,為評職稱而奔波,為升官而蠅營狗苟,我就暗自慶幸,幸慶自己終於跨越了這個階段,應當說是一種遲來的覺醒。成了方外之人,當有大化之作,以期不辜負這塊土地。
二〇〇〇年四月二十四日
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