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分別位於河北省蔚縣暖泉鎮、蘇官堡、南馬莊。暖泉華嚴寺現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蘇官堡華嚴寺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馬莊華嚴寺現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嚴寺
- 外文名稱:Yuzhouhuayansi
- 地理位置:河北省蔚縣西部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暫無
南馬莊華嚴寺,歷史構造,碑文記載,蘇官堡華嚴寺,歷史發展,建築布局,史料記載,暖泉華嚴寺,歷史構造,文獻記載,三寺關係,
南馬莊華嚴寺
南馬莊華嚴寺位於南馬莊東南的蘿山古水峪,古寺院依山而建,隱現於群山環抱之中,掩映在雲霞煙樹之間。古寺建築宏偉,周圍重巒疊嶂,蒼松翠柏,鳥語花香,幽深肅穆,山溪縈繞寺東,潺潺北流。
歷史構造
該寺建於明正統初年,大全後人,靈岩寺首座清榮又加修茸擴建,總面積6432平方米。古寺坐北面南,主體建築依山勢按中軸線建在山前的高台上,由南向北依次為臥佛殿、天王殿、地藏殿、大雄寶殿和配殿、鐘鼓樓、禪房、客堂組成。只是因地勢所限將中軸線上的山門建在東南角上,鐘鼓樓也能建在地藏殿的兩側,風格獨特。
碑文記載
無題
泉繞古寺寺聯山,鳥語青松松滿巔。
群賢畢至少長集,獨坐階前望玄天。
無題
滄天漠漠晚陰陰,太壑飛湍百尺深。
松畔濤聲來枕上,猛然驚起讀書心。
無題
今日入古寺,泉流在目前。
施全心滿意,獨坐幽松間。
無題
偶到華嚴寺,階前景自幽。
松林千鳥語,半巔小川流。
古寺每逢農曆六月十九日廟會。公元1966年,古寺被毀,公元1996年,時隔30年之久,古寺得以重建。
在順治版蔚州志、光緒版蔚州志中,南馬莊華嚴寺是一直被記載南馬寺。
蘇官堡華嚴寺
歷史發展
古寺因碑文遭到嚴重破壞,因而始建年代不祥,當地史料中記載為蔚州高僧
正順創建,而高僧正順生活年代文獻中也並沒有記載,只是記載高僧俗姓高。當地老人傳聞寺古址位於蘇官堡西側一高台,現為一片杏林,當地老人證實在該處挖井時曾挖到過磚瓦碎片。而今現存建築為明代,疑為中後期(並未考證),且現址位於蘇官堡正北百米處,為新選址重建,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72米,總面積約7200平方米。在當地老人口中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蘇官堡康家的一位女兒信佛,且嫁得一位富人,建寺費用由康家女兒用家裡一缸黑豆所換,等到寺院建好,這一缸黑豆也用完了,當然這個說法不免有些神奇。
建築布局
古寺為中軸式對稱布局,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一次為天王殿、
史料記載
《蔚州志》順治版(公元1659年)上卷祀典志壇廟寺觀中記載
,“華嚴寺在城西蘇家疃。”下卷外志玄釋中記載“僧正順州人俗姓高生而□□即受戒律詠華嚴經聞空中有言曰和春山水少會風雷豁然而悟於華嚴領創建華嚴院演法華嚴經忽謂□吾化緣□乃書□曰:歷劫本無去住,套用何慮;轉身笑破,虛空一切,是非不顧。□□火化華嚴寺有浄業碑銘存焉。”
《蔚州志》光緒版(公元1877年)卷六志祠祀志中記載,“華嚴寺在城西蘇家疃,魏學誠詩,
知在萬松際,雲封何處尋。
漸聽濤響近,忽見寺門深。
秋近猿啼峽,風聲虎嘯林。
老僧飛錫去,誰與證禪心。”
大雄寶殿左側牆壁石碑《華嚴寺創修廈首碑記》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記載“蓋聞萬事皆備無庸重為或有不齊尤貴再理即……清同治五年”
公元1975年,華嚴寺被拆毀,用其配殿、禪房的磚、木材在其東南建了一所國小,院內所有石碑用於興修水利。
古寺現存有三座主殿,即天王殿、地藏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大雄寶殿內仍存有精美壁畫。
在公元2011年,古寺修復中,從地藏殿屋頂上,發現了古人留下的古寺結構圖,讓人奇怪的是,古圖上顯示,在大雄寶殿之後,仍建有一座藏經閣,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明代之前華嚴寺的布局。
暖泉華嚴寺
歷史構造
暖泉華嚴寺位於暖泉古鎮內,古寺座北朝南,軸線上原有山門、天王殿、過殿、大雄寶殿,兩側有鐘鼓樓、配殿、禪房等。由於歷史原因,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已毀,其餘建築尚存。
過殿為單檐歇山布瓦頂,卷草花脊,面三進二,外檐置五踩單昂斗拱,殿內滿置天花,明間繪四瓜龍,次間繪彩鳳,前後廊內繪仙鶴,該殿彩繪華麗,保存較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後殿為全寺的主要建築,單檐歇山布瓦頂,卷草花脊,面寬五間,進深四間,殿宇雄渾不凡,梁架用材碩壯,外檐置重昂五踩斗拱。殿內徹上露明造,梁架上布滿遍裝彩繪,採用民間彩繪手法,有彩龍、麒麟、獅子、花卉等圖案,彩繪內容豐富、構圖新穎、手法嫻熟,國內許多知名專家學者看後,備加讚賞。
院內有東西配殿各三間,硬山布瓦頂。另有禪房多間。
文獻記載
在順治版雲中郡志、順治版蔚州志、光緒版蔚州志中,暖泉華嚴寺是一直被記載為崇教寺,在雲中郡志中,提到崇教寺原為舊華嚴寺。
三寺關係
三地的華嚴寺,在過去視乎有著某種聯繫,但是在當地史料中和三地古寺碑文中並未找到任何的說明,只是在當地過去和一些已經逝世的老者口中得知這樣一種說法,“南馬莊的上華嚴,蘇官堡(或蘇家疃,注過去的稱呼)的中華嚴,暖泉的下華嚴”,亦或上華院,中華院,下華院,因當地百姓發音的問題,嚴,院,音很近。
就三地寺院的現存碑文中,都是稱“華嚴寺”,以及蘇官堡華嚴寺山門(天王殿)上的門匾痕跡來看,也因是三個字的匾額位置。所以,上中下方位的稱呼,即使真的存在,也應當只是在老百姓的口中。
至於地方志中“南馬寺”,“崇教寺”,所謂的稱呼,應當是當時官府的某種用意,類似於皇帝賜名,改名,或許這種用意只是僅僅停留在了書面上。如“南馬寺”這個稱呼偶爾在百姓口中會有,但是“崇教寺”這個稱呼在當地百姓口中是絕對沒有聽過的,更多的是“大寺”口語這個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