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花兒會,是甘肅省臨潭、康樂、渭源、卓尼交界的蓮花山地區民眾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六自發組織的民歌盛會,甘肅省臨夏一帶最大的花兒會場。
蓮花山花兒會是蓮花山花兒的載體。歌會期間,臨夏各縣及臨潭、臨洮、渭源、岷縣以及青海的回、藏、東鄉、保全、撒拉等各族民眾和歌手數萬人,都穿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打著花傘,搖著彩扇,雲集蓮花山,縱情對歌。這種盛會稱為"花兒會",所唱歌曲也就是聞名遐邇的"花兒"。
蓮花山是洮岷花兒的故鄉,蓮花山花兒是漢族民歌的一種,是流傳於甘肅省康樂、臨洮、渭源、岷縣、卓尼,臨潭、漳縣等方圓數百里蓮花山花兒範圍的一種地方民間藝術形式。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 為各族人民所喜愛和演唱。蓮花山花兒主要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代表性歌手主要有景滿堂、丁如蘭、張生彩、朱淑秀、米兆仁、汪蓮蓮等。花兒(蓮花山花兒會)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蓮花山花兒會
- 項目編號:Ⅱ—20
- 項目名稱:花兒(蓮花山花兒會)
- 申請單位:甘肅省康樂縣
- 級別批次: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批准時間: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日
- 流域地區:甘肅省蓮花山周邊地區
歷史淵源,來源,傳說,流傳範圍,藝術特點,特點,範例,表現形式,傳承人,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來源
蓮花山花兒會,在明朝初已很興盛。在傳統花兒中有”明朝年間洪武年,蓮花山上就朝山”之句。蓮花山是洮岷花兒的故鄉。歷代統治階級把花兒歌手視為傷風敗俗,備受歧視。被貶為“野花兒”,限于田間野外歌唱。因花兒源於民眾之中,是人民的“心裡話”、”不唱是由不下自家”。雖歷遭劫難,愈俱其生命力。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花兒被冠以”四舊”之名,誣為淫詞濫調”而明令嚴禁,驅散歌手及遊人,取締花兒會。
1978年後,中國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民族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康樂縣成立”花兒學會”,文化部門還致力於花兒的研究、創新。開展對花兒歌手的培訓、調演,會演,推動花兒的發展。花兒會一般伴隨廟會。從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開始,到十月初一日結束,每年達74場。康樂境內的花兒會場,有蓮麓鎮蓮花山、戚家庵、景古鄉王家溝門、麻家峽,撒路坡、五戶鄉二郎廟與臨洮縣交界的紫松山、五朝山等處。其規模為最者首推蓮花山花兒會。
傳說
相傳龍王的三女兒因私奔民間對歌,觸犯天條,被壓在海甸峽反思悔過。誰知次年六月初,三女又偷偷混入蓮花山的人流,與一位英俊青年歌來情往,互相敬慕,遂結為歌伴,游山對歌。三女還解下腰帶,兩人扯住攔路對歌,人們覺得新奇別致,也紛紛效仿。三女在蓮花山上唱了三天三夜:“聲嗓好像百靈鳥,答得巧來問得妙”。大家推崇三女為歌仙,披紅掛彩,鬧紅了蓮花山。老龍王聞知此事,怒不可遏,命鱉蟹二將捉拿。青年與三女攜手朝海甸峽走去,三女的淚水一點一滴落在路上,滲進土裡。來到洮河岸邊,突然狂風大作,河水暴漲,河裡伸出簸箕大的一隻龍爪,將三女拉進洮河,人們萬分悲痛。
後來人們發現,大路上凡三女滴過淚的地方,都長出一墩馬蓮,開著小蘭花,葉子細長柔韌,車碾馬踏也踩不壞,頑強的生長著。大家說,馬蓮是三女的腰帶,三女喜歡用它攔路對歌。於是,鄉親們把馬蓮辮成繩攔路對歌,是對三女的最好紀念。就這樣,馬蓮繩既作為情人的眼淚,又作為感情的紐帶世代相傳:“馬蓮繩繩像彩帶,咱們兩家把歌賽,唱上去對著來,活像蓮花並蒂開。”
流傳範圍
蓮花山花兒傳唱地域,有康樂、臨洮、渭源、岷縣、卓尼,臨潭、漳縣等方圓數百里。
藝術特點
特點
蓮花山花兒,是蓮花山地區獨具風格的民間民族藝術.具有曲調悠揚,節奏鮮明、聲律合拍、剛柔兼濟、歌詞即興創作。情真意切,抒發酣暢、文彩飛揚、語言動聽樸實等特點。內容有”散花”與“整花”。
散花比較自由,觸景生情,隨編隨唱,是蓮花山花兒的主要形式。代表性曲令有《蓮花山令》等。以創作的即興性、韻律的固定性、語言的鄉土性為其最大特點,俗稱“野花兒”。因具有獨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式性、群體性、娛樂性和通俗性等特徵,被國內外學者譽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書”。但花兒會的規模逐漸縮小,花兒歌手人數銳減,傳承斷檔,後繼乏人,亟待搶救。
整花是敘述整個故事的,如《水滸》、《楊家將》、《三國演義》等,從頭到尾,問答對唱。唱腔有”單套”、”雙套”、“三轉腔”。從韻腳上分,一韻到底者,為單套,一首花兒中,一腔兩旬,兩句兩韻,即一、三、五一韻,二、四、六一韻者為雙套。一首花兒中出現三韻者,謂之三轉腔.歌手是花兒的演唱者,也是創作者。
範例
攔路歌:馬蓮繩繩把路攔,好像鐵打的虎狼關。歌友相見在路邊,手拉手的唱兩天。針一根的兩根針,馬蓮繩攔路是老規程。不堵規程倒不成,端端堵的有心人。馬蓮繩繩像彩帶,咱們兩家把歌賽。唱者去,對者來,好像蓮花並蒂開。
對歌:問:什麼纏繞蓮花山?什麼放歌白雲間?什麼攔路情意長?什麼結冰在伏天?
答:去霧纏繞蓮花山,歌手放歌白雲間,馬蓮繩攔路情意長,水簾洞結冰在伏天.
問:什麼像水割不斷?什麼像海水不乾?什麼開花永不敗?什麼滋味透心田?
答:情絲像水割不斷,山歌像海永不乾,千年石蓮開不敗,口唱花兒透心田。
傳統花兒:我想你頭髮根子疼,黃楊木梳梳不成,一梳就像扎了針。我想你眼皮扇扇疼,眼鏡有呢戴不成,別人罵我爛眼睛。
想你我的耳朵疼,你放開嗓子喊三聲,說的啥是聽不懂。想你我的牙子疼,把油餅長飯吃不成,疙瘩瓦塊囫圇吞。
我想你暈者心擺呢,兩個腰窩乾甩呢,走開路是胡拐呢。想你我的手腕疼,象牙筷子轉不動,海參燕窩餵不成。
想你把我想很了,我的環環眼睛哭腫了,昏天暈地不穩了。想你把我想瘦了,想者渾身沒肉了,下剩一把骨頭了,數肋巴是不夠了,鉚節錯前扒後了,黑頭髮想成白頭髮,想者一咀牙跌下。腸子想成皮條了,心肺想成鞭炮了。拐棍拄上還想呢,一直想到陰間呢。
泉里擔水缸里清,你和你的莊裡人。給我背的空名聲,背者我的脊樑疼。傷心者給人說不成。我把名聲越背越大了,把羞嗎賴的不怕了.
表現形式
蓮花山位於甘肅省臨潭、康樂、渭源、卓尼交界,花兒會是蓮花山地區民眾一年一度自發組織的民歌盛會,輻射三州(地)六縣78個會場。蓮花山花兒會在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六舉行。歌會期間,臨夏各縣及臨潭、臨洮、渭源、岷縣以及青海的回、藏、東鄉、保全、撒拉等各族民眾和歌手數萬人,都穿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打著花傘,搖著彩扇,雲集蓮花山,縱情對歌。他們把這種盛會稱為"花兒會",所唱歌曲也就是聞名遐邇的"花兒"。
蓮花山花兒會以攔路、游山、對歌、敬酒、告別為程式,邊游山邊對歌,自由結伴,互相穿插,靈活多樣,盡情歡唱。在每個路口岔道,用馬蓮草擰成的繩子攔住"客人",主人們唱著花兒,請客人留下"過路歌",客人答唱,主人接著唱,客人順題答唱。就是在這樣親切、詼諧、友好、熱烈的氣氛中,主、客漫著花兒問答,直到主人滿意時,解繩邀客人攜手並肩登山。
這期間,所有的人,都可以不受道德禮教的束縛羈絆,不受世俗的約束,不分尊卑貴賤,沒有倫理觀念,只有盡興玩樂。初一、初二在蓮花山山麓的足古川聚會,是花兒會的序幕;初三、初四游山對歌,是花兒會的高潮;初四從蓮花山向15公里外的王家溝移動,經過短暫的休息,圍著篝火夜歌;初六黎明,攀登10公里的紫松山,聯歡對歌、敬酒告別。
其形式獨特,別具風采。分攔路、游山,對歌、敬酒、告別等過程。靈活多變,互相穿插,一邊游山覽景,一邊對歌唱和。時序自農曆六月初一、初二日開始在足古川聚會,是花兒會的序幕;初三、初四日游山對歌,是花兒會的高潮。初四日晚至初五日移至30華里外的王家溝門。初六日清晨北撤紫松山,是花兒會的尾聲。
蓮花山花兒的演唱形式一般為對唱,一問一答。對歌的每一方,都有一名“串班長”或”串把式”,是眾歌手中的佼佼者,具有才思敏捷、能應酬瞬息多變的場面,既要會問,又要會答,才能充任串班長.當一方唱完主題,合韻尾聲時,另一方的串班長,即興編詞對答並逐句耳語歌手,問的要切題,答的要準確,唱的連貫,緊扣主題。若兩家擺開陣勢,問的妙,答的巧,對得難分難解之際,才是串班長情思勃發,大顯身手的最佳時機。答非所問,脫離主題,立即會遭到對方的嘲笑、戲弄。故有“花兒好唱,把式難當”之說。當一方詞窮歌盡、甘拜下風時,另一方窮追不捨嘲弄道:"唱了一聲不唱了,唱羞了嗎唱忘了?唱了一聲停下了,好像洋蠟浸哈了!"惹得觀眾哈哈大笑,大夥為優勝班子披紅掛彩,燃放鞭炮,敬酒祝賀。這是花兒會上至高無上的榮譽。
歌手的服飾當然是民間認為最美的服飾,還有兩件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把彩扇、一把大花傘。這把大花傘比一般生活用的傘大2-3倍,足能遮三四個人。女歌手在演唱時一把彩扇半遮面,只露出一對感情豐富的大眼睛;男歌手常常在唱花兒時習慣用一隻手遮在耳後,或者用一根手指堵在耳門上,據說,這樣可以時歌聲傳的更遠。隨著文化活動條件的提高,花兒會多配備了擴音設施,表演者使用話筒,聲音傳的更遠。組織形式也經常以舞台形式來集中開展。
蓮花山花兒會,與酒文化關係十分密切。花兒會從開始到結束都離不開酒文化的陪伴。花兒歌手和花兒好家們一見面,首先敬酒問候,以酒傳情:“鋼二兩米心鋼,曲子不好酒不香,水酒一杯表心腸”;對方雙手接住一飲而盡,“香香香實在香,親手敬來味更長,滲在心上永不忘”。喝酒對歌,饒有情趣。
傳承人
蓮花山花兒主要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在隴原地區,鄉鄉有名家,村村有歌手。代表性歌手主要有景滿堂、丁如蘭(窮尕妹)、杜萬華、張生彩、董海晏、朱淑秀、米兆仁、汪蓮蓮、馬永華(回族)、石玉璽、刺玫花、王秦英、祁九月,卓尼縣的李孫家代等。
傳承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花兒歌手得到社會的承認,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登上文藝舞台。各級文化部門,多次對花兒歌手摸底調查,組織培訓,引導他們歌唱祖國,歌唱社會主義好。
1977年,在景古、五戶,蓮麓三個鄉培訓歌手100多名。
早在1956年,著名歌手丁如蘭、馬秀蘭、蔡發紅、張生彩第一次進省城、赴北京向國家領導人匯報演唱。此後,花兒歌手曾多次參加省,州花兒調演和競賽活動。
1984年國慶節,康樂縣花兒代表隊前往蘭州,為省城人民演唱。
1985年,著名花兒串班長米兆仁,參加省文聯組織的雲南省。三月三”民歌演唱會交流唱技。
1982年“六月六”,甘肅省第二屆“花兒”學術討論會的四十多位代表專程來到蓮花山,參加花兒會;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上海文藝出版社、北京廣播電視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新疆民族文學社、寧夏群藝館、青海省群藝館、陝西省民研會等單位的學者、專家,前來採風。
1983年”六月六”,以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主席賈芝為團長,由北京、上海,天津,安徽、江蘇、浙江、四川、寧夏、陝西、青海、廣西、貴州、甘肅等14個省、市、自治區的同志組成的代表團,前來採風。
1984年“六月六”,上海音樂學院師生前來採訪,系統的拍攝蓮花山風光及花兒盛會的電視片,並譜寫和收錄蓮花山花兒曲調和歌詞。
1985年,蓮花山花兒會第一次對外開放.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文系兼藝術系教授趙如蘭(女),美國印第安大學民俗研究所研究員瑪麗·克萊爾·蘇圖玉(女),日本東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大木康,日本慶應義墊大學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原律子(女),參加甘肅省。花兒”學術討論會的人員到現場採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張策、甘肅省人大主任李登瀛、副主任楊復興、馬丕烈、吳治國、李正廷,甘肅省委副書記劉冰、省顧問委員會副主任郭洪超、省政協主席王秉祥、副主席秦時唏、臨夏州委書記單得真,蘭州大學副教授柯楊、西北民院副教授魏泉鳴、甘肅省文聯副主席曲子貞,甘肅省博物館館長,書法家趙正,甘肅日報社副總編蘭萍、林業廳長蒲澤、畫家王天一等旅遊觀光。參加的民眾、歌手約10萬人。
因具有獨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式性、群體性、娛樂性和通俗性等特徵,被國內外學者譽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書"。但21世紀後,花兒會的規模逐漸縮小,花兒歌手人數銳減,傳承斷檔,後繼乏人,亟待搶救。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蓮花山花兒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康樂縣文化館獲得“蓮花山花兒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