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紅軍烈士陵園

蓮花山紅軍烈士陵園

海豐縣蓮花山紅軍墓始建於1958年5月;1986年6月重修;2012年2月由海豐縣人民政府立項批准建設海豐縣蓮花山紅軍烈士陵園;2013年3月籌備動工;2014年6月正式動工;2015年5月20日落成並舉行烈士遺骸安葬儀式。蓮花山紅軍烈士陵園是在海豐縣蓮花山紅軍墓原址上進行重建,占地20199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蓮花山紅軍烈士陵園
  • 始建:1958年
  • 地址:海豐縣蓮花山
陵園介紹,歷史背景,建造歷程,相關新聞,

陵園介紹

海豐縣蓮花山紅軍烈士陵園是在海豐縣蓮花山紅軍墓原址上進行重建,總投資2000多萬元,占地20199平方米。紅軍烈士陵園紀念碑高6.6米、寬3×1.8米,烈士墓1865穴,仿古式大門排樓高8米、寬11.5米。海豐縣將原紅軍墓800多位紅軍烈士遺骸與海豐縣內部分地方抗日抗戰武裝、“兩縱”等1000多位零散烈士遺骸一同安葬;將建設成環境幽美、靜肅、雄壯的紅軍烈士陵園,更好地突出了紅色基地的重要功能,讓英烈的革命精神激勵廣大人民向著和平、自由、美好的明天英勇奮鬥,勇往直前。

歷史背景

1921年7月,彭湃同志在海豐傳播馬列主義,點燃革命火種。次年7月在海城得趣書室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會組織“六人農會”,10月成立了赤山約農會,1923年元旦成立海豐縣總農會,彭湃任會長,楊其珊任副會長,會員達10萬多人。在彭湃領導下,海陸豐農民運動向周邊發展,同年4月海陸惠農會員達到20多萬人,此後農會繼續向潮梅地區發展,先後成立惠州農民聯合會、廣東省農會和惠潮梅農會籌備處,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席捲全國。
南昌起義失敗後,於1927年10月初,周恩來葉挺聶榮臻彭湃賀龍林伯渠劉伯承惲代英吳玉章李立三譚平山等轉戰來到海陸豐。而葉挺的二十四師1300多人由董朗率領下,於10月9日來到東江特委駐地海豐朝面山,隨後經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第四團。之後,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簡稱紅二師)正式建立師部,由董朗任師長兼第四團團長,顏昌頤為二師黨代表兼第四團黨代表,王備任二師參謀長。由海陸豐工農革命軍中挑選人員成立第五團,由劉立道任團長,張壽征任黨代表。紅二師參加了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於11月1日和5日克復海、陸兩縣城。接著於11月中旬成立海陸豐蘇維埃政府,創建了全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
廣州起義軍失敗後,於1928年1月5日,由葉鏞袁裕徐向前率領的紅四師到達海豐。同年8月紅四師師長葉鏞犧牲後,徐向前接任師長。紅四師為鞏固發展海陸豐蘇維埃政權作出了貢獻。1928年4月,海豐縣委把各區農軍赤衛隊組成10個營,成立工農革命軍獨立師。1929年10月,海陸惠紫特委決定,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第17師第49團在朝面山成立,團長彭桂、政委黃強,下設三營。1930年5月成立紅11軍,下轄5個團,49團歸紅11軍編制。同年11月1日改編紅11軍為紅軍第2獨立師,轄第1、第2團,原49團改稱第1團,彭桂為師長兼第1團團長,黃強為師政委兼1團政委。
紅二師、紅四師和第49團、海陸豐農民武裝部隊同海豐人民一道,堅持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鬥爭,在蓮花埔仔峒、召貢、赤石大安峒、黃羌、激石溪等全縣各地多場次進行激烈的對敵戰鬥,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為鞏固紅色政權作出了偉大的貢獻。1929年紅二師和紅四師撤離海豐後,紅二師與紅四師少部分紅軍與新組建的紅軍49團、海陸豐工農武裝繼續開展對敵武裝鬥爭,取得了一次次的輝煌戰果。
從1921年7月起,海陸豐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舉武裝鬥爭、土地革命旗幟,三次起義,創建了全國第一個工農民主政權。從1927年至1935年,紅軍戰士與海陸豐人民堅持武裝鬥爭8年,在中國革命史冊上譜寫了光輝篇章;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又湧現一批革命烈士,海陸豐人民再譜寫出一曲曲英雄讚歌。

建造歷程

  • 1958年5月,海豐縣蓮花山紅軍墓建成;
  • 1986年6月,對紅軍墓進行整體重修;
  • 2011年6月,海豐縣人民政府制訂了《海豐縣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工作實施方案》;
  • 2012年2月,由海豐縣人民政府立項批准建設海豐縣蓮花山紅軍烈士陵園;
  • 2013年3月,蓮花山紅軍烈士陵園工程項目開始籌備工作(8月進行公開招標);
  • 2014年6月,蓮花山紅軍烈士陵園正式動工;
  • 2015年5月,20日落成並舉行烈士遺骸安葬儀式。

相關新聞

海豐蓮花山紅軍烈士陵園落成
“英烈雖逝,但其革命精神光照千秋,永垂青史,永存海豐人民心中。”20日上午9時,雷聲轟鳴,暴雨磅礴,海豐縣蓮花山紅軍烈士陵園落成、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如期舉行。
海豐縣蓮花山紅軍烈士陵園海豐縣蓮花山紅軍烈士陵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