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蓮花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蓮花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甘肅南部臨潭縣北部的八角鄉境內,與康樂、臨潭、卓尼、臨洮、渭源5縣接壤地區,坐落在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八角鄉境內,匯集的三角地帶總面積125.51平方公里,是佛教與道教共有的聖地,也是旅遊避暑的勝地。是黃河一級支流——洮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區之一,水源涵養作用明顯。屬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蓮花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 地理位置:臨潭縣北部的八角鄉境內
  • 面積:1200多公頃
  • 級別:國家級
發展歷程,地理環境,主要景點,蓮峰覽勝,蓮花寶殿,九峰競秀,林海綠濤,水簾洞,鷂子翻身-蛇倒退,

發展歷程

元、明、清各代,這裡已成為洮州各族民眾的宗教文化中心,西藏赴京的活佛喇嘛途經洮州時,大多上蓮花山朝拜。蓮花山地處洮河上游,山勢陡峻挺拔,又因氣候陰濕,滿山古木參天,常有雲霧繚繞。晴時登山遠眺,則方圓百里盡收眼底。
198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甘肅省蓮花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於2003年6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蓮花山國家級森林公園距冶力關鎮東15公里處,北距康樂縣城58公里、省會蘭州170公里,西至合作177公里,東接定西170公里,公路四通八達。頂峰絕對高度3578米,相對高度1300米。
全山由裸露的石灰岩構成,呈鱗形斷層,尖峰亂聳,形似蓮瓣,中頂平圓,狀如蓮蕊,因山峰酷似正在綻放的九瓣蓮花而得名。景區主峰南北寬約2公里,東西長約4公里,山形奇特,四面危崖千仞,懸崖峭壁上攀生著無數的蒼松翠柏,藤條枝草。蓮花山屬西傾山脈余脈,原始森林集中,現有森林面積1200多公頃。
南北有羊沙河與冶木河相夾,似彩帶環繞。蓮花山雲煙飛渡,林木蔥鬱,懸崖絕壁,飛瀑清泉,鳥語花香,蓮峰覽勝、九峰競秀、石峽幽谷、喜泉飛瀑、冶木晨曦、簾洞奇觀等景致聳立四周,如群星拱月,把蓮花山映襯得千姣百媚。蓮花山整個山巒嵐氣籠罩,滿目綠海,像浩大的蓮葉圍繞在蓮峰山下。風景隨四時季節而變幻,春有花,夏有綠,秋有臘煮斷妹果,冬有雪。山勢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奇、廬山之美、青城之幽、峨嵋之秀。登臨頂峰可看到三市州(臨夏、甘南、定西)、六縣(康樂、臨潭、卓尼、臨洮、渭源、夏河)的地界和兩河(洮河、冶木河)及九甸、黑甸之古棧道以及洮河流珠之勝景,因而聞名遐邇。近年來遊人雲集,觀光遊覽者絡繹不絕。蓮花山俗稱“西崆峒”。《重修洮州蓮花山記》載道:“考之仙史,古之崆峒有五,東崆峒在蘇州,西崆峒在臨洮(今蓮花山),南崆峒在虔州(今江西省贛州市),北崆峒在平涼,中崆峒在臨汝(今河南省臨汝縣)。昔黃帝時,廣成子來往於五崆峒,今之蓮花山即古稱西崆峒也。其山高出雲表,萬山拱朝,以洮河為纏繞,以白石為羅城。左有金童寺,右有玉女峰……洵為神聖之福地,實是仙家之洞天,宜其廣成棲居於此也。”蓮花山峰高估背鍵聳入雲,集險、奇、幽、秀於一體。群峰峻秀,猶如蓮瓣;頂峰高聳好似蓮蕊,景色四季變幻,千姿百態,令人賞心悅目,恰似人間仙境。古代詩人贊道:“"西傾積石几千峰,不及蓮花絕黛容。休與峨嵋爭虛寵,願投碧落作神工。”民國時期著名的河州詩人鄧隆寫道:“蓮花萬朵矗雲端,瘦影香風壓客鞍。莫怪歸途頻勒馬,好山只在回頭看。”傳說,上古時期,廣成子游遍名山,最後羽化於蓮花山,蓮花山便有“西崆峒”的美譽。神話中的長壽之父彭祖曾修煉於蓮花山神仙洞。南北朝時期,洮州藏、漢佛教信徒在蓮花山開鑿石徑、石洞,修建廟宇,廣布佛法。唐代弘法時,教長蓮花生大師來到此地懲惡揚善,並在山洞修持。

主要景點

蓮峰覽勝

蓮花山主峰聳入雲表,群峰偃伏,挺拔兀立,端莊秀美。從蓮花山腳下的足古川村出發,驅車而上墓刪,經撮峽口,在山神廟村前即可看到蓮花山北坡全貌,峰巒層疊,煙霞籠谷,高峻陡峭。再經瓦扎坡、火燒窪到捷路口,面前呈現“小麥積崖”(亦稱雞嗉子)。繼續前行,就到了唐坊灘停車場,翩翩起舞的“三紋芝酷故仙女”塑像,含笑恭迎貴客的到來。北面是“蓮花寶殿”,從這裡拾級而上,登觀音殿、頭天門、三星洞、飛龍橋、二天門、三天門、四天門,便見靈官殿、紫宵宮、捨身殿、娘娘殿、龍宮殿、牛王廟、馬王廟、藥王廟、轉角樓等古建築群。從紫宵宮分路,向左攀登,依次經磨針殿、背挨和吳家庵、獨木橋、上天梯、好漢坡、西天門、打兒洞、金頂、迎賓閣、太白殿、財神閣、八仙石、北天門、文昌閣、夾人巷、王母殿,直至玉皇閣峰頂。從這裡極目四望,遠近景觀,盡收眼底,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周圍奇峰怪石,各具形態,群峰環抱,萬山碧翠。山間白雲繚繞,風雲雨晦,更是變幻莫測,時而紅日高照,晴空萬里,時而雲騰霧繞擔遷蘭,電閃雷鳴。遙望遠處,東有小蓮花山和天窗山,雙雙拱朝蓮峰;西望太子山脈,遠接天際,逶迤翻浪,翠綠似毯;南有擔戲汽千里雪山,橫亘山川。巧奪天工的“兔石山”,活似動兔,前奔後逐;北見馬銜寶山,青驄橫臥,洮河蜿蜒似帶,臨洮城亦歷歷在目。在這裡還可晨觀日出,晚賞落霞。玉皇閣向北,下有三伏天結凍的水簾洞,景色優美壯觀。從玉泉閣返回,另有小徑,沿路有鷂子翻身、蛇倒退、石佛送客、東天門、西天門、羅漢坡、東方頂、四聖宮、三宵殿、雷祖殿、觀音殿、神仙洞、老君洞、七真殿、送子殿、捨身崖、一桿旗等眾多景點,風格有別,各具情趣。這裡野花怒放,香氣撲鼻,松濤陣陣,流水飛泉,清雅幽靜,移步皆景,嘆為觀止。

蓮花寶殿

原建佛教寺“蓮花寶殿”毀於1943年。1985年,蓮花山佛教管理委員會募集資金,重新修建。殿宇依山而建,掩映於綠樹叢中,有“深山藏古寺”之妙趣。廟宇外觀系前卷後脊歇山頂式的九紮角(含蓮花九峰之意),寓意深奧。殿堂進深五間,寬五套九間,建築面積330平方米。四周有出檐的迴廊,高砌台基,採用藏漢兩種風格裝飾,象徵藏漢人民的大團結。雕樑畫棟,花藻層疊,刻有五獅登高、雙象供天、八仙慶壽、梅蘭竹菊、琴棋書畫、桃榴佛手、二龍戲珠、丹鳳朝陽、蝙蝠飛舞、懸垂葡萄及富有神話寓意的人物彩畫。近觀高雅秀麗,遠看宏偉壯觀。殿內彩塑著藥師、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彌勒佛及脅侍菩薩、護法韋陀、十八羅漢等像。佛像頭挽乳髻,身披瓔珞,遍身金光,神態慈祥。殿門朱柱掛有名人、書法家匾額、楹聯。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蓮花寶殿”四個大字,甘肅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黎泉題寫的“蓮花寺”以及顧子惠、何聚川、黎凡、黃公翁等名人的楹聯,更為蓮花寶殿增添了光彩和雅趣。

九峰競秀

從唐坊灘拾級而上,穿過野花鬥豔,芳香醉人的幽徑小路,就可看到山石嶙峋,峰巒羅列的“九峰競秀”了。首先是四周絕壁、凌空的九頂峰。它氣勢巍峨,傲然端坐,北側有一條寬不過二尺,僅能容一人上下的蜿蜒曲折的小路,陡峭如掛,民眾稱此處為“鷂子翻身蛇倒退”。峰頂有北方真武祖師殿,黃瓦朱柱,翼角檐飛。依殿北望,九峰連雲,一一在目。殿前有當年蓋頂的鐵瓦7頁,有清朝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1年)獻願者的記載。沿路而上不遠處,是“白鶯峰”。峰似白鶯傲立,環視遠方。經張仙峰、財神峰、北天門,即到文昌峰、魁星峰,只見山巒奇峰,凌雲集翠,峰迴路轉,只聞人聲,不見人影。這裡可以看到瞬息萬變的風雨雷電,白雲繚繞,霧氣蒸騰,風馳電掣,雷雨交加,山下大雨如注,而峰頂卻是紅日當空。下面是“夾人巷”,長20多米,寬40厘米,高險無路,巷窄莫展,只憑鐵繩緣邊而上。這裡高山杜鵑密集如織,花開季節,白裡帶紅,格外妖嬈。再往上,即是王母峰。傳說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王母到瑤池設蟠桃宴會,途經蓮花山時,都要停雲休憩,觀山賞景,為此也叫“王母觀景峰”。花兒歌手們讚頌九峰是:“一轉山的蓮花山,唯有九峰最好看。背的山抱的山,就像千層佛爺磊眼前。”

林海綠濤

從蓮花山向南眺望,一片林海綠濤,蔚為壯觀,綠得醉人,翠得可愛。從唐坊灘東去,沿途古木參天,藤葛攀卦,萬樹競秀,各顯生機,雲杉挺拔蒼翠,華山松皮白枝嫩,刺柏枝幹虬曲,櫟、椴、樺、柳競奪天日。流水潺潺,鳥鳴啾啾,松濤陣陣,山、水、林、花、鳥渾為一體,四季景色宜人。春天百花盛開,鳥語花香,生機盎然;夏天濃蔽蔭障,空氣鮮潤,寧靜清涼;秋天彩葉繽紛,果實纍纍,可供觀賞,又可食用;冬天萬樹銀裹,冰凌掛樹,晶瑩欲滴。在茫茫雪海中,蒼松像翡翠,黃柳如珊瑚,鑲嵌在粉妝玉飾中,白裡透紅,綠中裹黃,顯得格外俊美。

水簾洞

從玉皇閣向北而下,約300多米處,有一神奇的山頂溶洞,名曰“水簾洞”。洞南北向,有兩個門,北門稍大,直徑3米多,南門狹高,僅僅容一人側身而出。洞深14米,高寬各4米。洞內光線暗弱,兩壁傾斜,似帳篷狀,中有危石懸鍥,搖搖欲墜,洞頂有終年不竭的隙水滴落,聚成水池。奇特的是盛暑炎夏,洞內冰塊不融,“六月伏冰”實為一絕,飲水止渴清冽寒齒。洞內常生雲吐霧,預報氣象。洞前山峰似一石佛端坐,好像在看守洞門,人們稱它“石佛守洞”

鷂子翻身-蛇倒退

蓮花山高險奇絕,山腳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通達紫宵宮。另有兩條崎嶇小徑可通頂峰,右線較緩,左線險峻。左線有一道險徑叫“鷂子翻身崖”。在石崖峭壁中,上部凸起,下部凹陷,從上看不到下面。下山時上部只有仰面靠石,垂繩挪動,而到下部時,必須象鷂子一樣反轉身軀,面對凹陷,尋石落腳,象蛇一樣,倒退下來,故名“鷂子翻身”、“蛇倒退”。現在因勢改修,有鐵繩可攬,有驚無險,趣味盎然。歌手們歌唱:“蓮花山頂石尖尖,獨木橋上打顫顫,鷂子崖上翻三翻,才算朝山英雄漢。”走完險徑,眼前右側有一天然石佛端坐石崖,微目含笑,恭送遊人下山,故名“石佛送客”。

蓮花寶殿

原建佛教寺“蓮花寶殿”毀於1943年。1985年,蓮花山佛教管理委員會募集資金,重新修建。殿宇依山而建,掩映於綠樹叢中,有“深山藏古寺”之妙趣。廟宇外觀系前卷後脊歇山頂式的九紮角(含蓮花九峰之意),寓意深奧。殿堂進深五間,寬五套九間,建築面積330平方米。四周有出檐的迴廊,高砌台基,採用藏漢兩種風格裝飾,象徵藏漢人民的大團結。雕樑畫棟,花藻層疊,刻有五獅登高、雙象供天、八仙慶壽、梅蘭竹菊、琴棋書畫、桃榴佛手、二龍戲珠、丹鳳朝陽、蝙蝠飛舞、懸垂葡萄及富有神話寓意的人物彩畫。近觀高雅秀麗,遠看宏偉壯觀。殿內彩塑著藥師、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彌勒佛及脅侍菩薩、護法韋陀、十八羅漢等像。佛像頭挽乳髻,身披瓔珞,遍身金光,神態慈祥。殿門朱柱掛有名人、書法家匾額、楹聯。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蓮花寶殿”四個大字,甘肅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黎泉題寫的“蓮花寺”以及顧子惠、何聚川、黎凡、黃公翁等名人的楹聯,更為蓮花寶殿增添了光彩和雅趣。

九峰競秀

從唐坊灘拾級而上,穿過野花鬥豔,芳香醉人的幽徑小路,就可看到山石嶙峋,峰巒羅列的“九峰競秀”了。首先是四周絕壁、凌空的九頂峰。它氣勢巍峨,傲然端坐,北側有一條寬不過二尺,僅能容一人上下的蜿蜒曲折的小路,陡峭如掛,民眾稱此處為“鷂子翻身蛇倒退”。峰頂有北方真武祖師殿,黃瓦朱柱,翼角檐飛。依殿北望,九峰連雲,一一在目。殿前有當年蓋頂的鐵瓦7頁,有清朝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1年)獻願者的記載。沿路而上不遠處,是“白鶯峰”。峰似白鶯傲立,環視遠方。經張仙峰、財神峰、北天門,即到文昌峰、魁星峰,只見山巒奇峰,凌雲集翠,峰迴路轉,只聞人聲,不見人影。這裡可以看到瞬息萬變的風雨雷電,白雲繚繞,霧氣蒸騰,風馳電掣,雷雨交加,山下大雨如注,而峰頂卻是紅日當空。下面是“夾人巷”,長20多米,寬40厘米,高險無路,巷窄莫展,只憑鐵繩緣邊而上。這裡高山杜鵑密集如織,花開季節,白裡帶紅,格外妖嬈。再往上,即是王母峰。傳說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王母到瑤池設蟠桃宴會,途經蓮花山時,都要停雲休憩,觀山賞景,為此也叫“王母觀景峰”。花兒歌手們讚頌九峰是:“一轉山的蓮花山,唯有九峰最好看。背的山抱的山,就像千層佛爺磊眼前。”

林海綠濤

從蓮花山向南眺望,一片林海綠濤,蔚為壯觀,綠得醉人,翠得可愛。從唐坊灘東去,沿途古木參天,藤葛攀卦,萬樹競秀,各顯生機,雲杉挺拔蒼翠,華山松皮白枝嫩,刺柏枝幹虬曲,櫟、椴、樺、柳競奪天日。流水潺潺,鳥鳴啾啾,松濤陣陣,山、水、林、花、鳥渾為一體,四季景色宜人。春天百花盛開,鳥語花香,生機盎然;夏天濃蔽蔭障,空氣鮮潤,寧靜清涼;秋天彩葉繽紛,果實纍纍,可供觀賞,又可食用;冬天萬樹銀裹,冰凌掛樹,晶瑩欲滴。在茫茫雪海中,蒼松像翡翠,黃柳如珊瑚,鑲嵌在粉妝玉飾中,白裡透紅,綠中裹黃,顯得格外俊美。

水簾洞

從玉皇閣向北而下,約300多米處,有一神奇的山頂溶洞,名曰“水簾洞”。洞南北向,有兩個門,北門稍大,直徑3米多,南門狹高,僅僅容一人側身而出。洞深14米,高寬各4米。洞內光線暗弱,兩壁傾斜,似帳篷狀,中有危石懸鍥,搖搖欲墜,洞頂有終年不竭的隙水滴落,聚成水池。奇特的是盛暑炎夏,洞內冰塊不融,“六月伏冰”實為一絕,飲水止渴清冽寒齒。洞內常生雲吐霧,預報氣象。洞前山峰似一石佛端坐,好像在看守洞門,人們稱它“石佛守洞”

鷂子翻身-蛇倒退

蓮花山高險奇絕,山腳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通達紫宵宮。另有兩條崎嶇小徑可通頂峰,右線較緩,左線險峻。左線有一道險徑叫“鷂子翻身崖”。在石崖峭壁中,上部凸起,下部凹陷,從上看不到下面。下山時上部只有仰面靠石,垂繩挪動,而到下部時,必須象鷂子一樣反轉身軀,面對凹陷,尋石落腳,象蛇一樣,倒退下來,故名“鷂子翻身”、“蛇倒退”。現在因勢改修,有鐵繩可攬,有驚無險,趣味盎然。歌手們歌唱:“蓮花山頂石尖尖,獨木橋上打顫顫,鷂子崖上翻三翻,才算朝山英雄漢。”走完險徑,眼前右側有一天然石佛端坐石崖,微目含笑,恭送遊人下山,故名“石佛送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