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縣誌

蓬溪縣誌

四川省蓬溪縣從明代至今修志十二部,現存世七部:為清康熙本、乾隆本、道光本、光緒本;民國《蓬溪近志》;1995年《蓬溪縣誌》、2012年《蓬溪縣誌》,保存了大量的蓬溪文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蓬溪縣誌
  • 部數:12
  • 歷史地位:清代四川第一部縣誌
  • 存世數:7
《蓬溪縣誌》概況,康熙本《蓬溪縣誌》,新編《蓬溪縣誌》(1986—2005)版,

《蓬溪縣誌》概況

四川蓬溪縣(包括蓬溪縣老三區現大英)歷代均重視纂修縣誌。清代修有多部《蓬溪縣誌》;民國修有一部《蓬溪近志》;建國後修有二部《蓬溪縣誌》。

康熙本《蓬溪縣誌》

《蓬溪縣誌》,清康熙十一年刻本,上、下兩卷,清代蓬溪知縣潘之彪纂修,是現存的蓬溪縣最早的一部縣誌,也是清代四川所修的第一部縣誌。該志原刻本國家圖書館有藏,屬海內孤本。據《四川省地方志聯合目錄》載,四川省圖書館無“潘志”原刻本,僅藏有該志膠捲,上海圖書館亦有其膠捲。
蓬溪白塔蓬溪白塔
潘之彪十分關心蓬溪地方歷史文獻的整理、編纂。《蓬溪縣誌》在明末戰亂後散失無傳。潘之彪到蓬溪不久,就從蓬溪耆老處和殘碑斷簡中蒐集到不少資料,為編修縣誌作準備。潘之彪認為:“蓬雖彈丸,而赤城龍多,仙靈之窟宅存焉;長江明月,詩流之吟骨在焉……我官此方,顧安忍使山川、靈異,與荒煙野蔓同其湮沒?”康熙十一年(1672)春,潘之彪的好友蔣超(1624一1673,江蘇金壇人)來到蓬溪,看望潘之彪。在蓬溪寓居期間,蔣超將攜帶的《蜀中廣記》(明·曾學佺著,書中載有不少有關蓬溪的史料和掌故)借給潘之彪閱讀,並支持潘之彪編修《蓬溪縣誌》。在蔣超鼓勵下,潘之彪集中精力,於康熙十一年(1672)冬纂輯成《蓬溪縣誌》二卷。後來,又請蔣超為《蓬溪縣誌》作序。潘之彪《蓬溪縣誌序》云:
蓬志無傳矣,無傳而使之傳,則必詢諸故老,搜諸碑記,而蓬之故老,罔或耆壽矣;蓬之碑記,荒榛碎碎
矣。此余自蒞茲以來,日經營斯事而未有成也。壬子春,吾鄉蔣綏庵先生給假來峨,枉道視余,出其簏中所攜《蜀廣志》授余。讀之,始得見楊公炯所作孔子廟堂文,及司馬池令小溪故事。並余向所手錄,匯集成編。先生顧而輾然曰:“子之邑,城無完碟矣;子之野,村無聚族矣;方亟亟焉補苴之不暇,何志之是皇。”余曰:“唯唯否否。夫蜀當灰劫之餘。一切修廢舉墜可徐徐之生聚之後。而獨此一線之文獻。不可不自我而傳,不自我而傳是自我而不傳也。況蓬雖彈丸,而赤城龍多,仙靈之窟宅存焉;長江、明月,詩流之吟骨在焉;嘉粒鹹源。生人之利賴出焉;忠臣孝子、偉男貞婦,先民之芳傳焉。我官此一方,顧安忍使山川靈異與荒煙野蔓同其湮沒?矧今即凋蔽餘生,而堵鴻漸集。人文蔚起。安知數十百年後,不更盛如當日?而使散佚者不傳。考古者無據。誰之無咎乎?”先生曰:“蓬無志而有志。自子始。昔李洪捐金數萬活饑民,至今廟食茲土。子之功不在李公下。非徒以文章飾吏治也。”余小子遜不敏焉。爰命諸梓以永其傳。至於其中多所缺略。則時勢為之。非敢草草。余故書此,以告後人,俾知作者之拮据。並知今日之贊成此舉者,綏庵先生之力也。康熙十一年嘉平月曲阿潘之彪序。

新編《蓬溪縣誌》(1986—2005)版

蓬溪縣誌編委會編,李文國、胡傳淮等纂修,時任蓬溪縣縣委書記吳相洪、縣長林建國作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