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壺書院位於莆田秀嶼區月塘鄉聯星村水潮(也稱水頭)自然村境內。書院背靠東雲寺(又稱玉皇殿),面朝岱前山,坐北朝南。據傳,書院創建於明末清初。本村約有2000人口。皆為姓金,家家戶戶掛有“理學家聲大,彭城世澤長”楹聯。相傳,該村祖先師從朱熹理學家門下,便從浙江金華、蘭溪遷居入莆。那么再早卻是從徐州彭城遷入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蓬壺書院
- 地理標誌:莆田秀嶼區月塘鄉聯星村水潮自然村
- 創建時間:明末清初
莆田地區,台灣地區,
莆田地區
蓬壺書院位於月塘鄉聯星村水潮自然村,創建於明末清初。據有關資料記載,該書院曾培養出10多位文武秀才、庠士或舉人。蓬壺書院曾經也是地下黨活動的地方。抗日戰爭勝利後,書院曾改為學校,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分校被拆並聯星國小。厥後,又恢復昔日書院香火。
蓬壺書院為1992年在原位保留原始建築重建翻建的,坐北朝南,為一廳加兩邊廂房,前為一磚埕,豎著一對旗桿夾。那約有丈把高的圍牆,把書院圍得嚴嚴實實。儀門略偏於正中,鐫刻著“蓬壺書院”行書字樣。磚埕上苔蘚蒙蒙,乃是當年武秀才操練武功的場所。
主殿的石柱,刻有原始楹聯:“德著文章臨潼水,燭輝劍氣振魁星。”大廳大門之頂掛著“可書”兩字匾額,其意義深奧,不可詮釋,誰都無法解讀箇中真諦。神龕上奉祀著文昌帝君及魁星等神像。
書院曾培養出10多位文武秀才、庠士或舉人。自古是出人才的地方,遠近馳名。蓬壺書院曾經也是地下黨活動的地方。抗日戰爭勝利後,書院被族人金通章(時任忠門副鎮長)改為學校。解放後,學校歸聯星國小管理,成為一所分校。20世紀80年代中期,分校被拆並聯星國小。厥後,恢復昔日書院香火。1992年(壬申年)鄉村集資重建翻新,但保留原貌原位。
書院附近有蓬山宮、蓬聖宮和大新中社,分別奉祀楊公太師、媽祖和尊主明王等神祇。
台灣地區
蓬壺書院 位於台灣台南市赤崁樓的文昌閣前方。
清嘉慶十五年(1810)監生黃拔萃、拔貢張青峰建引心文社於縣治檨仔林街。十八年台灣知縣黎溶改為引心書院,捐款置產。後移於柱仔行街呂祖廟內(今台南市開山路52巷)。二十五年知縣姚瑩又捐款生息,以充經費。道光十四年(1834),蔡廷蘭以諸生主講於此,十七年廷蘭受聘為崇文書院院長,然仍兼職引心書院。
光緒十二年(1886)知縣沈受謙以作育英才之所不宜設於廟內,遂遷建於赤嵌樓後(今台南市中區赤嵌街),改名“蓬壺”,並興建文昌閣、五子祠,規模與海東、崇文兩書院鼎足而三。三十二年大地震中,大部傾塌。日本據台時期曾改為衛戍醫院。今僅存首進閩南式建築風格門廳。
1955年重修。門額尚懸沈受謙親題“蓬壺書院”之匾。原院中白鸞唧所題錄之“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匾,現陳列於開山路文物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