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蓑衣樊
- 外文名稱:Suoyifan
- 別名:樊家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華北地區
- 電話區號:0533
- 郵政區碼:256300
- 地理位置: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東部
- 面積:1500畝
- 人口:609
- 方言:山東方言
- 氣候條件:北溫帶濕地氣候
- 著名景點:黃河濕地
- 機場:濟南機場
- 火車站:淄博站
- 車牌代碼:魯C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社會事業,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蓑衣樊村位於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東部,黃河南岸,大蘆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中心。村周圍三面環水,濕地面積萬餘畝,湖塘星羅棋布,原生態的蒲葦滿地、荷葉連天,營造出一片詩意的畫面。自然資源豐富、氣候宜人,為典型的黃河濕地風貌。村域交通、通訊便利,東距濱萊高速(高青北)入口6公里,西距濟南機場60公里,全村187戶,609人。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年間,有一樊姓人士在此定居,以編制蓑衣而聞名,故取名蓑衣樊。蓑衣是勞動者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穿在身上與頭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過去,蓑衣是農民家庭的必備物品,今天,雖然因為失去了實用性而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但是村莊的名字卻將這段歷史帶到了今天,成為最典型的“鄉村記憶”,向人訴說著蓑衣樊村悠久的歷史和過去……
2011年蓑衣樊村在全縣率先進行土地流轉3000餘畝,由大蘆湖文化旅遊有限公司規模經營生態水稻、果蔬等,統一科學管理,實行有機種植、有機治理,稻田養殖螃蟹、稻田養殖龍蝦,並成功舉辦釣蟹大賽,實現種、養、娛一體化的農業發展新模式,保護了生態環境。如今田間地頭已是野生侯鳥成群、鮮花遍開的新景象。稻禾生長的鄉村是一種別樣的美。春夏季里的綠意盎然,給繁花似錦的田野增添了寧靜的美。正如清代詩人、禮部尚書羅國俊路過此地時留下的一首《過大蘆湖》所描繪的:“密雲陰濃白鳥飛,水天一片繞柴扉。何人識得湖中樂,稻花飄香魚正肥。”在藍天綠浪之間,忽然有潔白如雪的白鷺穿破遠處的霧嵐飛入,形成了一幅色彩明快、高遠寬袤的水墨畫卷。秋季稻子成熟的季節,整個村莊遍地金黃,碩果纍纍,又勾畫出一幅又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 讓人心曠神怡。
幾年來,蓑衣樊人在黨的富民政策的引導下,積極調整結構,推行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圍繞“黃河風情、濕地風貌、生態莊園、湖畔特色”的生態建村發展思路,積極保護濕地生態、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目前,以生態、綠色農業為主導的農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農鑫牧業高青黑牛”、“大 蘆湖大米”、“大蘆湖稻田蟹”、“蟹田米”、“萬畝生態荷花園”、“大蘆湖綠色果菜採摘園”、 黃河農家手織布藝、“湖畔樂”野生魚餐飲等已逐步形成產業,全村三分之二勞動力實現就近轉移就業,農民收入顯著提高。 村內基礎設施完善,道路平坦潔淨、水電充足、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俱全,村民能夠共享信息文明。同時,生活垃圾分區、污水溝整修清理、廁所改造、沼氣推廣等形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生活環境。2013年,被認證為山東省旅遊特色示範村,同年12月,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美麗鄉村”。 蓑衣樊村黨支部、村委會班子團結、進取,管理民主。“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機構實現服務型管理。全村計畫生育達99.6%,100%青少年接受九年義務教育,100%幼兒接受學前教育,大學以上村民30人,占全村人口的5.1%;70歲老人定期查體,困難補助;學生上下學校車接送,空閒時段集體看護、專人輔導,實現老有所養、少有所管,村風文明、和諧、平安、穩定,村民安居樂業。 今年來,隨著高青縣重點建設項目——天鵝湖國際慢城旅遊度假區的確立,省級旅遊示範村建設規劃、道路綠化升級改造一期工程已經完成。特色鄉村旅遊30家“農家樂”已經完成基礎設施改造,八月底將開業迎客。 蓑衣樊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正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團結帶領全體村民,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蓑衣樊村的原生態濕地,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青睞。初春時節,沿著湖畔的林間小路踏青漫步;夏日裡,在清香的荷葉間採蓮賞荷,垂釣筏舟;秋季體驗收穫的喜悅;寒冬享受陽光溫泉,欣賞越冬天鵝,千畝荷塘與蘆葦盪,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生態,形成了蓑衣樊濕地獨特的風景。
建制沿革
明初,樊姓在此定居,名“樊家”,後因部分村民以編織蓑衣而聞名,改名為“蓑衣樊”。設樊家村委會。
地理環境
蓑衣樊村位於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東部,黃河南岸,大蘆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中心。村周圍三面環水,濕地面積萬餘畝,湖塘星羅棋布,原生態的蒲葦滿地、荷葉連天,營造出一片詩意的畫面。自然資源豐富、氣候宜人,為典型的黃河濕地風貌。村域交通、通訊便利,東距濱萊高速(高青北)入口6公里,西距濟南機場60公里。
自然資源
蓑衣樊村位於高青東部,黃河南岸,南鄰大蘆湖,大蘆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引黃濟淄”工程渠首,三面環水、濕地面積4000餘畝,常年10餘種候鳥過往棲息,淡水魚蝦及殼類水產生物30餘種,“淡水魚蝦的港灣,候鳥的天堂”,域內常年空氣濕潤,有水氣、霧氣,沒有霾,微氣候環境適宜,自然環境優美、風景風物宜人。自明末建村始,村人便以種植水稻、養殖魚蝦、編織蓑衣聞名。村域交通、通訊便利,319省道(廣青路)村頭通過,東距濱萊高速(高青北)入口3.5公里,南距濟青高速30公里。全村187戶,609口人,村民勤勞善良、民風淳樸、秉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延續了黃河流域的傳統文化,人傑地靈。 農作物以水稻為主,盛產稻米,兼有蔬菜、蓮藕等,所產“大蘆湖”牌大米,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高青大米的主要構成。有黃河梭魚、鯉魚、鰱魚、鯽魚、泥鰍、三針魚等各種黃河野生魚類及河蟹、河蚌、蝸牛等殼類淡水水產20餘種,荷塘千餘畝。 蓑衣樊村為高青縣常家鎮新農村建設重點村。
社會事業
2012年被評為“市級土地流轉先進村”
2013年被授予“國家級美麗鄉村”
2014年被評為“省級鄉村旅遊特色村”
2014年被評為“省級宜居村莊”
2015年被授予“國家級鄉村旅遊模範村”
2015年被評為“省級生態村”
2015年被評為“山東省旅遊特色村”
2015年被評為“山東省一村一品示範村”
2015年被授予“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
2016年被評為“山東省生態旅遊示範村”
歷史文化
蓑衣名片
蓑衣是勞動者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後來人們發現棕後也有用棕製作的。是用棕片縫成,棕片不透水也不透風,可當衣穿。它不但可以遮風擋雨,也可遮羞掩醜。舊社會裡,極貧人家,十八歲的姑娘沒有褲子穿,也只好用蓑衣來掩醜避體、遮風擋雨了。有衣穿的人就用它做雨具。蓑衣便是舊社會人們普通用的雨衣,幹活、行路都離不開它。
蓑衣文化
«詩.小雅.無羊»:“爾牧來蓑思,何蓑何笠。”何,即“荷”,帶著。唐.張志和 «]漁歌子»詞:“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柳宗元 «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蓑衣樣式
為穿著蓑衣便於勞動,蓑衣一般製成上衣與下裙兩個部分。一種是用“棕”編制的比較簡易的蓑衣,比較薄,遮雨效果差。另一種用蓑草編制的蓑衣一般比較厚,還有衣袖,遮雨效果很好,還可保暖。由於化纖產品的出現,用化纖產品製成的雨衣代替了蓑衣。蓑衣上世紀七十年代用得越來越少,現在基本絕跡。
風景名勝
蓑衣樊村的原生態濕地,千畝荷塘與蘆葦盪
稻香咖啡屋、稻田木棧道、瞭望橋、濕地迷宮、荷香碼頭
在建:碼頭木屋、蓑衣客棧、水上樂園、公社大食堂、東方紅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