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坑灌條件下蘋果園水分運移機制與調控研究》是依託太原理工大學,由馬娟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蓄水坑灌條件下蘋果園水分運移機制與調控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馬娟娟
- 依託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近年來,我國蘋果種植面積和年產量均居世界首位。但蘋果產區主要處於半乾旱地區,存在著當地水資源緊缺、乾旱,而水分利用率低的問題,直接影響蘋果的產量,制約著蘋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蘋果園水分運移機制並進行調控尤為迫切。蓄水坑灌法是一種節水保水性明顯的中深層灌溉方法,灌溉方式的改變直接影響蘋果園水分的運移。項目採用理論分析、室內外試驗相結合的方法,分析蘋果吸水根時空分布及其對土壤水分的回響,利用氫氧同位素法,研究蓄水坑灌條件下蘋果各生育階段根系的主要吸水區域,建立根系吸水模型;研究基於果樹生理指標的果園SPAC系統水分運移規律,尋求蘋果生理指標閾值;利用碳同位素法,分析蓄水坑灌條件下蘋果樹不同時間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此基礎上,最佳化蘋果園灌水策略與試驗,提出蓄水坑灌條件下蘋果園水分高效利用調控措施。成果對於我國蘋果園合理灌溉,提高水分利用率,實現果園節水增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結題摘要
如何高效利用日益短缺的水資源以達到節本提質增效的目的,是現代果園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黃土高原建設生態果園的必由之路。蓄水坑灌法在我國北方果林中具有廣闊套用前景。蓄水坑灌法是一種節水保水性明顯的中深層灌溉方法,灌溉方式的改變直接影響蘋果園水分的運移。深入研究蓄水坑灌下蘋果園水分運移機制,進一步揭示蓄水坑灌的節水機理,對指導蓄水坑灌下果園的合理灌溉具有重要意義。項目採用理論分析、室內外試驗相結合的方法,利用氫氧穩定同位素技術並結合根系分布以及根系活力情況,量化了蓄水坑灌下蘋果根系的主要吸水深度為20-100cm,根區40-100cm土層的土壤水貢獻率顯著提高,建立了蓄水坑灌下根系吸水模型,模型平均相對誤差5.42%。闡釋了蓄水坑灌下果樹地上部SPAC系統水勢-直徑微變化-葉片氣孔對土壤水分變化的回響機制,表明了蓄水坑灌下葉水勢閾值低於-0.48MPa,其樹幹直徑日最大收縮量(MDS)與40-80cm深度土壤含水率、液流速率均呈正相關,氣孔導度與細根長呈正相關,並建立了蓄水坑灌下的氣孔導度模型,模型平均相對誤差1.89-8.93%。定量了不同時間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與地面灌溉相比,蓄水坑灌不同處理下蘋果樹的瞬時葉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3-19%,產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6.5-28.6%,葉片碳穩定同位素指示的長效水分利用效率顯著增加。提出了蓄水坑灌條件下蘋果園節水增產增效的水分調控措施,定量了蓄水坑灌下蘋果樹全生育期蒸散量,並基於SW雙源模型建立了蓄水坑灌蘋果樹蒸散模型,均方根誤差為0.63mm/d,基於模糊綜合評判模型得出蓄水坑灌下最優灌水方案為,在萌芽花期的灌水上下限分別為60%-80%,在新稍旺長期的灌水上下限為70-90%,在果實膨大期的上下限為80-100%。成果對於我國蘋果園合理灌溉,提高水分利用率,實現果園節水增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