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亂

《蓄亂》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蓄亂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吾草此文,亦弦絕鼓折,心痛氣結,腸斷哀咽。聞黍離麥秀之歌,中心如醉;見繁霜訛言之盛,癙憂以癢。神州欲沉,黃圖將裂,天地悠悠,愴然淚下,不知同生吾國之人,讀之若何也。
長天黯黯,黑雲沉沉,白晝長昏,厚霧翳陰,皎日匿靈,前不見人。當是時也,山川無色,城郭冪歷,但聞鉦鼓之聲,如聞人馬戒途,雞犬嘈嘈,不見其形,然火相照,以辨顏色,如在隧道,如在深壙,如在幽獄,延時累月,如夏之在南半球冰海中,冬之在北半球冰海中。其人民默默愁苦,幽囚拳跼,久幽不豫,不知所措。惟望震雷走霆,風疾雨驚,庶群陰解駁,復見天星,乾端坤倪,軒豁露呈,則仰首解顏,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焉。
大地之深,橐火囊金,地殼包之,不知其幾百里厚也。金火相搏,是袗是煎,畜力作勢,洞陸潰山,是為火山。吾嘗兩登義大利威蘇之火山焉,又登爪哇蘇拉擺亞之火山焉。郁攸沖天,長煙蜿蜒,龍之而而拿雲,若是者火山將燃。居人夜驚,晝夕不寧,丈夫惶駭,老稚震冥,欲遷無所,欲走難行,啼泣相抱,顧婦提嬰,海水沸流,望海涕零,不知火山之潰裂,發於何時,止於幾程。奈波里之人,恐懼屏營,額手祝天,惟望火山之速裂,庶幾後者得安厥魂。已而峰訄岫裂,石飛樹折,城郭溺陷,村落倒沒,僅及威蘇威之山趾,不至為邦渒焉,則幸事矣,商賈走集,邑里交慶矣。
人之有身,毒氣蘊隆,強脈僨興,惡血成叢,藏而為疽,積而為癰,生於背上,或在喉中。達之不下,刺之不從,朝呻夕吟,醫藥罔功,久委床蓆,號痛洶洶,閉藏劫伏,病入陰中。扁鵲、華陀,眉蹙口噤,大命將顛,膏肓日深。家人環泣,涕淚彌襟,惟望潰決,或如刀針,割之剖之,腐膿是撏,去瘀生新,庶起死之可斟。
今吾中國若何哉?日將昏,天將黑,眾鬼走謀於社。群神憑咨於廟,俯而瞰之,累欷而嘆曰:惟全中華,龍蛇起陸,亂機四伏,北埋地雷,南蟄蟲毒,火藥作線,待時炸發。嗚呼!吾四萬萬人,若之何其以得安生?吾五千年之中國,若之何其以得延年也?
吾昔所憂者,西藏之失也,外蒙之裂也,北漠之不保也,片馬之侵進也,彼地雖萬里,人雖數千萬,古今莫重大於是矣。然吾國人之心理,冥然忘之久矣。《詩》曰: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後。吾內地之不恤,內訌之不暇,而奚暇及於三邊也。蓋數月來國人置之度外久矣。若夫俄、庫之結會,英、法、俄、日之訂盟,更何計焉。
向者川、滇、黔、桂四督發難,恐割據者之聯盟,負隅者之虎峙也,今又冥然忘之矣。拒吏已聽之,軍械已還之,九江潯陽,動干戈於牆內,居民惶避,若敵國之紛乘,而武昌又告變矣。風聞主謀,更屬魁傑,爭天下之中樞,據中流之鎖鑰。幸而先幾弭亂,否則大變當前。他若湖南之變亂頻仍,廣東之殺戮如麻,陝西則張鳳翽之遇刺,黨人則林述慶之暴死。又或傳齊魯警變,徽皖振旅,而海上一案,積疑蓄難,南北睽睽,洞精出爪,相視相怒,戒嚴待發。於是某師長有招兵之說,江湖間有增旅之言,政府懷五日之心,卷包待去,機器已停,燈火已滅,昧昧冥冥,如是我聞。塵上甚囂,其中但聞士馬相銜,劍盾相磨,疾走銜枚於天昏月黑之時而已。又見危峰絕壑,長橋橫槊,前不知萬丈之深谿,後不知猛虎之來撲。嗚呼!共和共和,此則一年中共和之所積,其反影之著象矣。
夫名為共和,而實則共爭共亂。號為共和,而必至分爭分裂。號為博愛,則慘殺日加酷烈。號為自由,而困苦日不聊生。號為平等,則大將中將、勛位金章多如鯽焉。今遂至伏火積薪,萬弩持滿,惟彼三五少數之人,貽吾四萬萬人之禍,一至於斯。嗚呼天乎!法歐師美,不過虛名,攘利爭權,乃其實業。由今之道,不去今之俗,固無以救之。由今之道已成,雖舉國民億萬聖哲,亦無以解此倒懸,以救此水火矣。蓋積之已久,蓄極而發,不決裂潰破,終不能止矣。吾昔言和、緩、扁鵲望而疾走,今果然矣。大風撲腥,兩虎械鬥也,磨牙厲爪,奮決將躍,雖有宋 之仁,蘇、張之舌,往遊說虎,欲其勿斗也,必不可得矣。然則吾國民將奈若何?立憲斤斤無所施,屬文勤勤將何裨,我瞻四方安所之?噫嘻!弦絕鼓折,心痛氣結,腸斷哀咽,我心焚熱,惴惴危滅。嗟夫!天久陰沉,則望其速雷雨而已。火山騰煙,則望其速裂山噴火而已。癰疽蓄毒,則望其速潰爛或剖割而已。既已無可奈何,望平和必不可得,吾四萬萬國民將奈何?吾五千年中國奈若何?幸及今巴達坎之兵爭未已,波斯之亂事猶牽,諸歐相視,無暇遠東。及是時之大病速行剖割,速行醫治,猶可及救也。過是乎,則內傷外感,奇病交迫,死矣亡矣,不知所至矣。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