蓂

蓂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堯時的一種瑞草。亦稱“歷莢”。據說,唐堯的時候,階下生了一株草,每月一日開始長出一片莢來,到月半共長了十五莢。以後每日落去一莢,月大則莢都落盡,月小則留一莢,焦而不落。這一莢稱為蓂。後世詩文家就用“蓂”字代替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蓂
  • 拼音:míng
  • 注音:ㄇㄧㄥˊ
  • 簡體部首:艹
  • 部外筆畫:10
  • 總筆畫:13
  • 繁體部首:艸
  • 部外筆畫:10
  • 總筆畫:16
  • 五筆86&98:APJU
  • 倉頡:TBAC
  • 鄭碼:EWSO
  • 筆順編號:1224525114134
  • 四角號碼:44800
  • UniCodeCJK
  • 統一漢字:U+84C2
釋義,常用詞組,英語,古籍解釋,

釋義

míng ㄇㄧㄥˊ
(1)——見“菥蓂”(xīmì)
(2)另見 míng
míng
另見 mì

常用詞組

míngjiá
[a kind of lucky grass] 古代傳說中的瑞草。又名“歷莢
蓂歷(日曆。因蓂莢的更換而知日月,故稱);蓂靈(神話中的瑞木名)

英語

Míng
[ 蓂莢 ] a kind of 瑞 grass of the hour of legendary 堯 .Also call the“歷莢”。據說,唐堯的時候,階下生了一株草,每月一日開始長出一片莢來,到月半共長了十五莢。以後每日落去一莢,月大則莢都落盡,月小則留一莢,焦而不落。這一莢稱為蓂。後世詩文家就用“蓂”字代替莢。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莫經切,音冥。蓂莢,瑞草。堯時生於庭。《玉篇》歷得其分度則蓂莢生於階,月一日一莢生,十六日一莢落。
思蓂子,藥名。《炮炙論》思蓂子,味苦,煎之有涎。
《廣韻》《正韻》𠀤莫狄切,音覓。《爾雅·釋草》菥蓂,大薺。《張衡·南都賦》菥蓂竽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