蓀疃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劉姓來此定居建村。因此地花草樹木繁多、香氣濃重,故命村名蓀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蓀疃
  • 地理位置:地處東經121°18′,北緯36°47′
  • 面積:3.5平方公里
  • 人口:889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劉姓來此定居建村。因此地花草樹木繁多、香氣濃重,故命村名蓀疃。後王、李、高、辛、張諸姓陸續遷來定居。 蓀疃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18′,北緯36°47′。東與留格莊為鄰,西與埠落村相連,南與草家泊村隔青石公路相望,北與院下村接壤。隸屬留格莊鎮。距鎮政府駐地0.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1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5.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桃等。 2002年,全村有305戶,889人。有劉、王、高、李、辛、於、鞠、董、張、黃、宮、林等12姓,均為漢族。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了蓀疃國小。1969年5月,建起了18間新校舍。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68人,中小學生在校率為100%。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生活貧苦,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解放後,人民生活逐步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0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370公斤。2000年,全村人均2788元,人均存款15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車輛80輛,機車80輛,電話160部、彩電265台、電冰櫃55台、洗衣機25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非常簡陋,多是草房。改革開放後,經濟收入大幅度增加,人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村民全部住上了瓦房。20世紀90年代,村里新蓋、翻蓋房150幢。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4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2年,全村人吃上了自來水。1990年,全村安裝了閉路電視。村里規劃修建了3條街道,並安裝了路燈。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高科福成為蓀疃第一名中共黨員。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12名黨員。2002年,全村有黨員50人。先後有高科福、高科賢、劉長永、辛忠志、高軍、王同蘭、李寶書、劉保光、劉振軍、高佐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94年起,高佐弟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8月解放後,村設村公所,第一任村長為高科賢。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主任為劉保榮,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等組織。曾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高科賢、高科本、高廷臣、辛忠志、高海、王同蘭、李寶書、王同選、劉富貴、劉寶榮、劉勝兵、劉寶壽、高佐弟、高崇第。1999年4月,黨支部書記高佐弟當選為首任直選村民委員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