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因其子如耳硝,得“耳”之名,熟後色青黑,即蒼色,故名蒼耳。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20-120厘米。根紡錘狀,分枝或不分枝。莖直立不枝或少有分枝,下部圓柱形,直徑4-10毫米,上部有縱溝,被灰白色糙伏毛。
葉三角狀卵形或心形,長4-9厘米,寬5-10厘米,近全緣,或有3-5片不明顯淺裂,頂端尖或鈍,基部稍心形或截形,與葉柄連線處成相等的楔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有三基出脈,側脈弧形,直達葉緣,脈上密被糙伏毛,上面綠色,下面蒼白色,被糙伏毛;葉柄長3-11厘米。
雄性的
頭狀花序球形,直徑4-6毫米,有或無花序梗,總苞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1.5毫米,被短柔毛,花托柱狀,托片倒披針形,長約2毫米,頂端尖,有微毛,有多數的雄花,
花冠鐘形,管部上端有5寬裂片;
花葯長圓狀線形;雌性的頭狀花序橢圓形,外層總苞片小,
披針形,長約3毫米,被短柔毛,內層總苞片結合成囊狀,寬卵形或橢圓形,綠色,淡黃綠色或有時帶紅褐色。
在瘦果成熟時變堅硬,連同喙部長12-15毫米,寬4-7毫米,外面有疏生的具鉤狀的刺,刺極細而直,基部微增粗或幾不增粗,長1-1.5毫米,基部被柔毛,常有腺點,或全部無毛;喙堅硬,錐形,上端略呈鐮刀狀,長2.5毫米,常不等長,少有結合而成1個喙。
瘦果2,倒卵形。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蒼耳自然生長在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邊、溝旁、田邊、草地、村旁等處。蒼耳喜生長在土質鬆軟深厚、水源充足及肥沃的地塊上,pH值5左右。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增強土壤的肥力,促進蒼耳種子發芽及營養吸收。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歐洲南部、非洲西北部、亞洲西部至中南半島、印度、朝鮮和日本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蒼耳繁殖方式主要為種子繁殖。蒼耳的種子要求不大,只需將種子清洗,然後進行風乾即可播種。如果需要貯藏一段時間,可將種子放入濕沙中進行貯藏,不過由此種子的發芽率會逐漸下降。貯藏時間不宜過長,不僅不利於發芽,出苗也會不整齊。蒼耳一般在每年中秋節前後進行播種育苗,播種前做好育苗床,挖好育苗溝。然後將種子放入育苗溝中,施足基肥,覆好地膜,等到出苗率達到80%左右時將其揭開。出苗後15天左右及時追肥澆水,做好田間管理,當幼苗長至65厘米左右時即可移栽定植。
種子出苗後不僅要根據幼苗生長情況移栽,還要觀察天氣,通常最佳移栽時間在早春。在移栽前要澆足水,挖出幼苗後將殘根剪短,帶土移栽,移栽不宜過深,移栽後將土壤踩實然後澆足定根水。控制好定植密度,挖好定植穴,因為蒼耳是雌雄異株,有價值的部位為果實,因此要保證有足夠數量的授粉樹與結果數。防止授粉不均,影響結果率,導致產量下降。
移栽後做好肥水管理,根據土壤的含水量及時澆水,但是水分不宜過多,因為蒼耳根部較淺,容易產生澇害。肥料可使用農家肥,記住要充分腐熟,否則會燒壞根部,營養吸收運輸受阻,影響生長。並且要及時中耕除草,防止土壤板結,雜草橫生,對蒼耳的生長造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