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蒼溪紅軍渡·西武當山景區位於蒼溪縣城城東、嘉陵江畔、國道212線側,距蒼溪縣城1公里,距閬中古城18公里。地處嘉陵江流域生態文化旅遊區、三國文化旅遊區,與川陝紅色旅遊線、“重走長征路”紅色旅遊線、三國文化旅遊線、嘉陵江流域生態文化旅遊線相連線,緊鄰閬中古城、劍門關、皇澤寺、朱德故里、鄧小平故居、唐家河等國家級重點旅遊景區。
景區占地3.5平方公里,由紅軍文化旅遊區、西武當山道教文化旅遊區和生態休閒旅遊區三部分組成。景區發展有三星級農家樂8家,民宿接待點60家,土特產經營戶5家,奇石、木雕經營戶3家,便民服務店5家,兒童遊樂設施經營戶6家。
主要景點
紅軍渡紅色文化旅遊區有紅軍渡標誌銅質塑像,全國“薪火相傳﹒再創輝煌”長征精神紅色旅遊火炬傳遞火種採集地標建築,紅軍渡口遺址、將帥台、紅軍石刻標語碑廊、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紀念林、紅軍街、渡江指揮所、王渡河、功勳館、萬名烈士紀念碑、將軍陵、強渡嘉陵江戰役紀念碑等重要旅遊景點。武當山旅遊區建成了中國西武當,有真武宮、慈航殿、南天門、聞鐘樓、仰天樓等重要旅遊景點,是道教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
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 紀念館占地2500平方米,由五個廳構成。主題館分別是序廳、長征前夕、激戰嘉陵、揮師長征、蘇區奉獻、將帥風采。附屬廳建有貴賓休息廳和多功能廳,多功能廳可容納100人,能召開小型會議,進行聲光電立體效果放映。館內陳列紅軍時期珍貴的革命文物有3600多件,紀念館一、二樓陳列台中展出的工農紅軍革命文物有962件,其中,館藏級別文物792件(三級布幣670件,二級布幣60件,三級刀20把,三級紅櫻槍19把,三級手榴彈23枚);石刻標語1015幅,全面展示不同內容的256幅;紅軍時期的紀念遺物55件(公文包23個,布袋21個,船模11具),最有影響的是“紅軍印”(現已陳列於中國革命博物館)、“錢衣裳”(國家一級文物)。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以珍貴的圖片資料和實物為載體,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紅四方面軍創建川陝根據地、強渡嘉陵江、揮師長征的過程,再現紅軍長征勝利的生動歷史和英雄壯舉,宣傳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激勵和動員廣大幹部民眾為奪取新長征的勝利而努力奮鬥。
功勳館
紅四方面軍轉戰蒼溪的三年,廣大民眾踴躍參加紅軍,當時的全縣有28萬人口,其中就有3萬人參加了紅軍。有婦女、兒童約10萬人加入志願工作。在川陝第三次蘇維埃大會上,蒼溪是被評為了川陝蘇區模範縣。紅軍渡景區功勳館內,巨大的紅軍英烈紀念碑上黑底白字刻著紅軍英烈名錄,英烈的名字按出生地所轄鄉鎮排列在石壁兩面。整個蘇區時期,蒼溪烽火連綿,山河盡染,戰火曾把這裡燒成一片焦土,紅軍的足跡遍布全縣,烈士的鮮血染紅了蒼山溪水,獻出寶貴生命的有25000多人,其中有名可查的烈士達6000多名,為民族獨立和新中國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紅軍街
當年紅軍為準備渡江戰役,秘密駐紮距塔山灣20多公里的王渡場,在駐紮地建起了“紅軍一條街”,一邊造船,一邊進行渡河訓練。紅軍發揚艱苦樸素、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打草鞋,編斗笠,打鐵造船,自給自足,為紅軍勝利強渡嘉陵江提供了物資保證。紅軍渡景區內的紅軍街,正是按照當年的“紅軍一條街”翻版重建。“紅軍街”占地13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有宏偉的大門、蜿蜒的長廊、獨具特色的川北民俗文化展覽館、譚家大院、紅歌台和川北民俗文化體驗區。
渡江指揮部
渡江指揮部又叫 “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指揮部舊址”,當年叫做譚家大院。院子坐北朝南,三合式,穿拱斗架,典型的川北民居。正房中部房間是當年徐向前總指揮的簡陋住所兼辦公室。就是從這裡,發出一道道正確的指令,指揮著數萬紅軍將士勇敢作戰,最終實現了“強渡嘉陵江,迎接黨中央”的戰略目標。
西武當山森林公園
蒼溪是著名的 “道教之鄉”。是東漢時期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悟道、傳道、試法煉丹及升真之聖地。西武當山,背靠雲台觀,面朝嘉陵江,風光秀美,文風淳厚,正好構成了“天人合一”妙景。“道法自然”,人類來源於自然,統一於自然,相互之間存在交流溶融的關係, “順之以天理,應之以自然”。成為共同的遵循。
歷史文化
紅軍渡
1933年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為配合中央紅軍北上抗日,奉命渡江西進。軍閥田頌堯部糾集53個團的兵力,在長達200公里的江防線上重兵把守,嚴密布防,妄圖憑藉嘉陵江天塹,阻我西進,伺機圍攻四方面軍。為粉碎敵人的陰謀,貫徹中央“渡江西進、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紅軍以塔子山為主渡口強渡嘉陵江,向敵人展開猛烈攻擊。大軍西進,勢如破竹,慘澹經營的江防,一夜之間土崩瓦解。紅軍揮師北上,踏上新的征途。
新中國成立後,為緬懷紅軍將士的英勇業績,紀念紅軍勝利渡江,蒼溪人民將塔子山下的渡口命名為“紅軍渡”。
紅軍雕塑女戰士原型:石磨玉
雕塑中女紅軍戰士的原形人物叫石磨玉,她是一位聰明、活潑、剛強的女孩子。從小與養父靠打漁為生,熟知水性,練就了一身武藝,在革命戰爭中與紅軍結下了不解之緣。
1935年3月28日接到“急襲渡江”的命令,石磨玉與養父和兄長秘密探知敵船後將其奪回,由養父掌舵,運載戰士渡江。途中,養父不幸中彈犧牲,船隻打旋。在這緊急關頭,堅強的石磨玉強忍悲痛,迅速接過船槳,繼續掩護戰士渡江。突然,她感覺自己的軍衣下擺一震,原來是被彈片打中了腹部,腸子都垮出來了。她顧不及自己的傷情,咬緊牙關,將腸子塞進腹腔,用皮帶勒緊傷口,忍住傷痛,拼進最後的力氣將船隻劃到對岸。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努力強撐著微笑向激戰中的戰士們揮手。
強渡嘉陵江戰役勝利了,石磨玉卻壯烈犧牲了,鮮血染紅了奔騰咆哮的嘉陵江水。石磨玉的精神,鼓舞著我們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愛崗敬業,艱苦奮鬥,拋開私慾,顧全大局,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盡獻自己的光和熱。
神奇的標語
紅軍渡景區對外開放後,從蒼溪各個鄉鎮收集到當年紅軍石刻標語65件。關於這些紅軍標語的製作,流傳著許多精彩的故事,其中最精彩的故事叫“神奇的標語”。故事的主人公王文煥三十多歲,個頭不高,文弱書生,經常深入到敵控區的城鎮、鄉村各個角落張貼他寫的紅軍宣傳標語,甚至貼到敵人關卡。有一天,王文煥化裝成小販,進縣城張貼標語,由於偽保長李禿子告密,王文煥被抓進了偽警察局,在隨後的七天七夜裡敵人用“鴨兒鳧水、坐老虎凳”等殘酷的刑罰,逼他供出地下黨組織情況。王文煥毫不屈服、臨危不懼,外號“乾黃鱔”的偽警察局長青筋暴起,下令將王文煥押到縣城西門河壩砍頭示眾。王文煥壯烈犧牲之時,縣城數千民眾掩面痛哭。有二十多個農民奔到殺場,從匪兵淫威中搶出這位青年烈士的遺體,並安葬在王家山上。
一件錢衣
1935年冬,一位紅軍傷員在張權氏大媽家療養。這位紅軍戰士離開她家時,悄悄把給張大媽的報酬蓋於碗底下。張權氏大媽發現後,想追還已晚了,便藏了下來。起初放在牆縫裡,過後又裝入瓦罐,窖入地下。她總覺心裡不踏實,最後熬夜把這些布幣連成衣服樣式,縫在一件舊袷衣內,常年穿在身上。敵人曾幾次登門搜查卻搜不出任何東西。熬過了充滿白色恐怖的14個春秋,巧妙地躲過敵人的耳目。直到1949年解放時,張大媽才拿出錢衣裳,從夾層內取出40張完好無缺的布幣,請求人民政府替她還給紅軍。這件包含軍民情的錢衣裳現存於蒼溪縣文管所。
紅軍印
陳列在紅軍渡景區紀念館內的紅軍印複製件,是當年蒼溪縣蘇維埃政權政府的大印翻版。1933年冬,川北蒼溪東溪鄉黎家村張凱元(原蒼溪縣蘇維埃政權政府秘書),奉命在東溪場召開保存革命力量、堅持地下活動幹部會。會議接近尾聲時,國民黨王志遠的部隊瘋狂收捕東溪場。張凱元迅速到達已約定地點張家廟,將檔案印信一道轉移。行至中途,被特務告密,不幸被抓,敵人對他嚴刑拷打,逼其交出檔案、印章、組織名冊。深夜一位貧苦農婦乘匪兵進村時機,將他救出,但敵人不肯罷休,依舊瘋狂收捕。不久,張凱元同志再次落入敵手,慘遭酷刑,張凱元至死不從、臨危不懼,決心用鮮血和生命來保護黨的機密和紅軍留下的珍貴信物。張凱元同志被捕後,東溪窮苦人民捐集數百塊銀元,費盡無數周折,才使其未被國民黨劊子手殺害。1951年春節,張凱元將用鮮血保存整整十六載的蒼溪縣蘇維埃大印及其它文物獻給人民政府。原件收藏在國家文物館內。
梨鄉風情“十大碗”
一想起上世紀蒼溪鄉村紅白喜酒的宴席,那“九碗加一品”的席桌便發出陣陣濃香,讓人難以忘懷。
“九碗加一品”便湊成了十樣。十是圓滿、十全十美的象徵,是美好願望的寄託。九碗離不開三酥(酥肉)兩砣(肥水砣肉)、燉排骨、燒豬蹄、粉蒸肉(炸肉)、燒白等;“一品”即用缽碗下面墊蘿蔔或芋子、上面是酥肉,再鋪上油炸豆腐片,把一個海大的缽碗裝得冒尖,酷似個品字(意為上了等級、品次)。品碗裡滲入少許骨頭湯,蒸得爛爛的,放在桌子中間,是道壓軸菜,其九碗在周圍,如眾星捧月。“品碗”彰顯著梨鄉父老鄉親豐富的想像力。一桌(圓桌10人、方桌8人)人目光集中的席上,心思在席上,興趣在席上,但不敢輕舉妄動,遵守著傳承了數千年傳統的坐席規則。每張桌子上首,坐著拗不過眾人推舉的德高望重的長者。待長者舉筷指著品碗說:“請,大家放隨便些。”筷子方七前八後伸到品碗中,但絕沒有搶奪和選擇的跡象,挑到哪個是哪個。其餘幾道菜仍然是在發號施令後方才下手。
另外席上還有肥腸湯、血旺湯、肉湯煮的油炸豆腐砣,清煮的菜豆腐、海帶、乾筍子、涼粉、豆芽冬粉、黃花耳子湯、蝦米湯……都是塵封已久的綠色食品,平時不易吃到。
道教文化 作為道教重要發祥地和傳播地之一的蒼溪縣,自古以來道風鼎盛,道教宮觀遍布城鄉。據不完全統計,截止1949年,全縣尚有400多座道宮觀宇。其中最著名的有雲台山雲台觀、武當山真武宮、煙豐山真慶宮、八廟鎮三清觀等數十座道觀。當時,縣城流傳著“一條長街九條巷,半城民宅半城道”的民謠,城內還建有“道人居”,專供接待往來道人和信眾。
紅軍渡
1933年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為配合中央紅軍北上抗日,奉命渡江西進。-軍閥田頌堯部糾集53個團的兵力,在長達200公里的江防線上重兵把守,嚴密布防,妄圖憑藉嘉陵天塹,阻我西進,伺機圍攻四方面軍,為粉碎敵人的陰謀,貫徹中央“渡江兩進、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紅軍以塔子山為主渡口強渡嘉陵江,向敵人展開猛烈的攻擊。大軍西進,勢如破竹,-慘澹經營的江防,一夜之間土崩瓦解。紅軍揮師北上,踏上新的征途。
新中國成立後,為緬懷紅軍將士的英勇業績,紀念紅軍勝利渡江,蒼溪人民將塔子山下的渡口命名為“紅軍渡”。
百度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