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縣博物館

蒼南縣博物館

蒼南縣博物館隸屬於蒼南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是蒼南縣唯一的縣級綜合類博物館,主要承擔全縣可移動文物收藏、保管、保護、陳列展覽、研究及野外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研究等職能。博物館館藏文物2000多件,其中珍貴文物129件,品類涉及陶、瓷、銅、金、玉、木、石及書畫等,尤以南朝至宋瓷器數量居多,品相最佳。野外不可移動文物千餘處,時間跨度從史前時期至近現代,其中國保4處,省保10處,縣保54處,縣文保點162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處,傳統村落3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蒼南縣博物館
  • 類別:地方性博物館
  • 地點:蒼南縣靈溪鎮車站大道563-583號
  • 館藏精品:館藏文物2000多件,其中珍貴文物129件
基本概述:
蒼南縣博物館前身是蒼南縣文化館文物組,1989年12月單獨建制為蒼南縣文物館,2008年12月更名為蒼南縣博物館至今。老館址位於玉蒼路2號,建築面積800平方米,無對外陳列展覽。新館2011年開工建設,2015年1月26日試開館。新館位於縣城新區湖濱路西側,東鄰縣圖書館、西接縣文化館、南靠怡和家園、北銜蕭江塘河景觀帶,總投資金額8000多萬元,建築面積11500平方米,地上四層為陳列展示廳、庫房和辦公區等,地下一層為停車場。陳列面積4017平方米,內設三個展廳,其中一樓為臨時展廳,二、三樓為基本陳列廳,四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廳。
蒼南縣博物館隸屬於蒼南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是蒼南縣唯一的縣級綜合類博物館,主要承擔全縣可移動文物收藏、保管、保護、陳列展覽、研究及野外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研究等職能。博物館館藏文物2000多件,其中珍貴文物129件,品類涉及陶、瓷、銅、金、玉、木、石及書畫等,尤以南朝至宋瓷器數量居多,品相最佳。野外不可移動文物千餘處,時間跨度從史前時期至近現代,其中國保4處,省保10處,縣保54處,縣文保點162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處,傳統村落3處。
展覽情況:
基本陳列廳以蒼南歷史文物為主要展出內容,配合愛國主義教育,從自然、遺存、文化、抗爭及經濟等五個部分講述蒼南縣從甌越古邑到今日蒼南的千年發展歷程。
自然篇--數億年的山海變遷,形成了蒼南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並存的內陸地形和海灣、灘涂、島嶼共有的海岸地貌。西南群山連綿,莽莽蒼蒼,“流來三十六高源,匯作狂瀾入海翻”;東北鰲江口岸,鰲水泱泱孕沃野,東海退去浮平原,逐漸形成適合人類繁衍生息的早期環境。自然的慷慨饋贈,賜予蒼南豐饒的物產資源,使蒼南大地盡享礦藏、漁鹽之利
遺存篇--特殊的地理位置,千年文化濫觴在玉蒼山之南留下了數量眾多、類型多樣、風格獨具的蒼南祖先生存與生活的印跡。新館陳列將隱蔽于山野、鄉鎮間諸多遺存分為生活遺址、墓葬、古建築三類予以介紹,於時間長河中細數蒼南人生活之故事舊景。
文化篇--地處閩北浙南,東面隔海望台的蒼南,歷經數次移民遷徙,多種方言交匯生成,多方文化相融相生。佛教、道教在蒼南均有千年歷史,神秘的明教亦在此留有遺蹤。蒼南文教興盛,歷代縣學書院育人無數,各界名士鄉賢輩出。
抗爭篇--蒼南東與東南瀕臨東海,西南群峰疊嶂,與閩交界,歷史上具有重要的軍事地位。五代時吳越據分水關拒閩兵;明清時期,因沿海倭寇擾襲,蒼南成為抗擊倭寇的海防重鎮。革命時期,反帝反封建、抗日解放,盡顯蒼南人民頑強抗爭之品質。除戰亂之人禍外,潮患、颱風等天災也頻頻侵擾這方水土,蒼南人不畏險難、勇於拼搏,拒人禍,抗天災。
經濟篇--歷史時期,蒼南瓷窯、礦場、鹽場、船場興盛,隨商賈往來,百工興,商貿隆,大量貿易集市、商貿港口出現;革命時期,蒼南志士大力發展實業救國,經濟在戰亂中得以復甦;建國後,蒼南民眾回響社會主義改造與生產合作號召,推動工農業、手工業發展;改革開放的春風,更是帶來了蒼南新時代經濟騰飛。
機構設定:
蒼南縣博物館現有在職人員14名,與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合署辦公,二塊牌子,一套人馬。蔣久壽任館長,林尚凱任副館長,韓當權任館長助理,下設辦公室、館藏研究部、文物保護部、陳列宣教部、安全保衛部。蒼南縣委縣政府嚴格貫徹落實文物保護“五納入”,該館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確保文物安全,狠抓文物行政執法、田野考古調查、舉辦圖片臨展、扶持民辦博物館發展、文物維修保護與合理利用六個基本環節,對促進蒼南縣精神文明建設、縣域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2010年、2011年、2012年該館先後榮獲浙江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調查階段先進集體、溫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先進集體、浙江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先進集體稱號。2013年被評為“溫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系統先進集體”。2015年榮獲“蒼南縣2011——2013年度模範集體”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