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花(蒺藜花)

蒺藜花(蒺藜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蒺藜雖然是一種雜草,但是果實可以入藥,種子可以榨油,莖皮纖維可供造紙原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蒺藜花
  • 拉丁學名:Fructus Tribuli
  • 別稱:硬蒺藜、蒺骨子、刺蒺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牻牛兒苗目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蒺藜採制,蒺藜性狀,化學成份,蒺藜性味,功能主治,蒺藜補充,

形態特徵

一年生匍匐草本,多分枝,全株有柔毛。羽狀複葉互生或對生;小葉5—7對,長橢圓形,長6-15mm,寬2—5mm,基部常偏斜,有托葉。花單生於葉腋;萼片5;花瓣5,黃色,早落;雄蕊10,5長5短;子房上位,5室,柱頭5裂。花期6—7月,果實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田野、路旁及河邊草叢。

分布範圍

各地均產。主產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川、山西、陝西。

主要價值

【中藥名稱】 蒺藜
蒺藜花
【拼音名】 Jili
【英文名】 FRUCTUS TRIBULI
【來源】 本品為蒺藜科植物蒺藜 Tribulus terrestris L. 的乾燥成熟果實。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
【釋名】 名茨、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
【性狀】 本品由5 個分果瓣組成,呈放射狀排列,直徑7~12mm 。
常裂為單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狀,長3~6mm;背部黃綠色,隆起,有縱棱及多數小刺,並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 對,兩側面粗糙,有網路,灰白色。
質堅硬。
無臭,味苦、辛。
【鑑別】本品粉末黃綠色。
纖維木化,上下層縱橫交錯排列,少數單個散在,有時纖維束與石細胞群相連結。
石細胞長橢圓形或類圓形,成群。
種皮細胞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約30μm,壁網狀增厚,木化。
草酸鈣方晶直徑8~20μm。
【炮製】  蒺藜 除去雜質。
炒蒺藜 取淨蒺藜,照清炒法(附錄Ⅱ B)炒至微黃色。
【性味與歸經】 辛、苦,微溫; 有小毒。
歸肝經。
(子)苦、溫、無毒。
(白蒺藜:甘、溫、無毒)
【功能與主治】平肝解郁,活血祛風, 明目, 止癢。
用於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
【用法與用量】 6~9g 。
【貯藏】 置乾燥處,防霉。
【主治】  1、腰脊痛。
用蒺藜子搗成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胡豆大,每服二丸,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
2、通身浮腫。
有杜蒺藜每日煎湯洗。
3、大便風秘。
用蒺藜子(炒)一兩、豬牙皂莢(去皮、酥炙)五錢,共研為末。
每服一錢,鹽茶湯送下。
4、月經不通。
有杜蒺藜、當歸,等分為末。
每服三錢,米湯送下。
5、難產(胎在腹中,胞衣亦不下;或者胎死)。
用蒺藜子,貝母各四兩,共研為末,米湯沖服三錢。
過一會如仍不下,可再次服藥。
6、蛔蟲病。
用初秋採集的蒺藜子,陰乾收存。
每服一匙,一天服三次。
7、多年失明。
用初秋採集的蒺藜子,陰乾搗成散,生前了一匙,飯後服,水送下。
一天服二次。
8、牙齒動搖。
用蒺藜去角,生研五錢,加水淡漿水半碗,鹽少許,溫時漱口,甚效。
或以蒺藜根燒灰貼牙,亦能固齒。
9、鼻塞多年,不聞香臭。
用蒺藜兩把,加水一大碗煮取半碗,先令病人仰臥。
滿口含飯。
隨好以藥汁一合灌入鼻中,如不通,可再灌。
至鼻中噴出一、兩個小肉坨(息肉)子,病即愈。
10、面上瘢痕。
用蒺藜子、山梔子各一合,共研為末。
加醋調勻。
夜塗臉上,清晨洗去。
11、白癜風。
用白蒺藜子六兩,生搗為末。
每服二錢,熱水送下。
一天服二次。
一月後斷根。
服至半月時,白處見紅點,即預示有效。
12、疔腫。
用蒺藜子一升,火熬,搗爛,以醋調勻封瘡上。
拔根即愈。
13、蠼螋尿瘡。
用蒺藜葉搗爛敷患處。
如無葉,可用子代替。

蒺藜採制

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

蒺藜性狀

果實由5個分果瓣組成,呈放射狀排列,直徑7-12mm。常裂為單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狀,長3—6mm;背部黃綠色,隆起,有縱棱及多數小刺,並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l對。質堅硬。味苦、辛。

化學成份

含甾體皂甙,其皂甙元為薯蕷皂甙元(diosgenin)、魯斯可皂甙元(ruscogenin)、海可皂甙元(hecogenin)、吉托皂甙元(gitogenin)等,另含蒺藜甙(tribuloside)、山柰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紫雲英甙(astragalin)、哈爾滿鹼(harmine)等。

蒺藜性味

性微溫,味辛、苦。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馬食嫩莖會中毒,羊食後引起頭、耳腫脹,與繼發性光敏毒素金絲桃素(hypericin)所引起的症狀相似,稱“頭黃腫病”,俗稱“大頭病”。植物中並含有毒劑量的亞硝酸鉀,可引起窒息,水提取物有輕度降壓作用;醇提取物對麻醉狗有興奮呼吸的作用,大鼠腹腔注射LD50為56.4mg/kg,症狀有興奮不安、豎毛、震顫等,然後深度抑制而死。刺果可引起機械性損傷。入內服白蒺藜粉出現腥紅熱樣藥疹

功能主治

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用於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用量6—9g。
釋名:名茨、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
氣味:(子)苦、溫、無毒。(白蒺藜:甘、溫、無毒)
主治:1、腰脊痛。用蒺藜子搗成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胡豆大,每服二丸,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2、通身浮腫。有杜蒺藜每日煎湯洗。
3、大便風秘。用蒺藜子(炒)一兩、豬牙皂莢(去皮、酥炙)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鹽茶湯送下。
4、月經不通。有杜蒺藜、當歸,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米湯送下。
5、難產(胎在腹中,胞衣亦不下;或者胎死)。用蒺藜子,貝母各四兩,共研為末,米湯沖服三錢。過一會如仍不下,可再次服藥。
6、蛔蟲病。用初秋採集的蒺藜子,陰乾收存。每服一匙,一天服三次。
7、多年失明。用初秋採集的蒺藜子,陰乾搗成散,生前了一匙,飯後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8、牙齒動搖。用蒺藜去角,生研五錢,加水淡漿水半碗,鹽少許,溫時漱口,甚效。或以蒺藜根燒灰貼牙,亦能固齒。
9、鼻塞多年,不聞香臭。用蒺藜兩把,加水一大碗煮取半碗,先令病人仰臥。滿口含飯。隨好以藥汁一合灌入鼻中,如不通,可再灌。至鼻中噴出一、兩個小肉坨(息肉)子,病即愈。
10、面上瘢痕。用蒺藜子、山梔子各一合,共研為末。加醋調勻。夜塗臉上,清晨洗去。
11、白癜風。用白蒺藜子六兩,生搗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一天服二次。一月後斷根。服至半月時,白處見紅點,即預示有效。
12、疔腫。用蒺藜子一升,火熬,搗爛,以醋調勻封瘡上。拔根即愈。
13、蠼螋尿瘡。用蒺藜葉搗爛敷患處。如無葉,可用子代替。

蒺藜補充

【英文名】 FRUCTUS TRIBULI
【別名】 刺蒺藜、白蒺藜、硬蒺藜
【來源】 本品為蒺藜科植物蒺藜 Tribulus terrestris L. 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
【製法】
蒺藜 除去雜質。
炒蒺藜 取淨蒺藜,炒至微黃色,碾去刺即可。
鹽蒺藜 取去刺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用小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乾。
【性狀】 本品由5 個分果瓣組成,呈放射狀排列,直徑7~12mm 。常裂為單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狀,長3~6mm;背部黃綠色,隆起,有縱棱及多數小刺,並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 對,兩側面粗糙,有網紋,灰白色。質堅硬。無臭,味苦、辛。
【鑑別】 本品粉末黃綠色。纖維木化,上下層縱橫交錯排列,少數單個散在,有時纖維束與石細胞群相連結。石細胞長橢圓形或類圓形,成群。種皮細胞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約30μm,壁網狀增厚,木化。草酸鈣方晶直徑8~20μm。
【性味歸經】 辛、苦,微溫;有小毒。歸肝經。
【功能主治】 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用於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
【用法用量】 6~9g。
【貯藏】 置乾燥處,防霉。
【摘錄】 《中國藥典》
2.古代用木或金屬製成的帶刺的障礙物,布在地面,以阻礙敵軍前進。因與蒺藜果實形狀相似,故名。《六韜·軍用》:“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敗步騎,要窮寇,遮走北……狹路微徑,張鐵蒺藜,芒高四寸,廣八尺,長六尺以上,千二百具,敗走騎。突暝來前促戰,白刃接,張地羅鋪兩鏃蒺藜,參連織女,芒間相去二尺,萬二千具。”《明史·陶魯傳》:“乃築堡砦,繕甲兵,練技勇……建郭掘濠,布鐵蒺藜刺竹於外,城守大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