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縣城關國小位於縣城西街,其歷史可上溯至清代。新中國成立後,前高七班學生段雲由於早年留學日本,通曉經濟,並擅長書法、詩詞等,才學過人,曾擔任國家計委副主任、中紀委委員等職。前十四班學生西戎,曾任中國作協理事、作協山西分會主席,《火花》、《山西文學》主編,著述甚多,他和馬烽合著的《呂梁英雄傳》用七種文字傳往國外。其他,如上海寶鋼總工程師寒力、南空副總參謀長牛潤五、湖南衡陽軍分區司令員曹傑、福建軍區政治部主任楊廷林、蘭州軍區戰鬥文工團政委石文等,均是學子中的佼佼者。三中全會以來,如電子工業部國營北京第一無線電器材廠總經理馮蔭臣,太原重機學院教授曹彬等,亦是當年從城關國小畢業的後起之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蒲縣城關國小
- 創辦時間:清朝年間
- 所屬地區:山西省臨汾市城西街
- 學校類型:國小
- 知名校友:段雲,馮蔭臣,曹彬
辦學歷史,學校名人,地圖信息,
辦學歷史
蒲縣城關國小位於縣城西街,其歷史可上溯至清代。清乾隆九年(1744年)知縣徐常捐資倡建崇文書院(地址在縣治之西)。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縣許紹熙敦請名師執教,並設定學田學產。道光23年(1843年),書院由城外遷至城內西街。邑人集資600吊錢,重建校舍,初具規模。同治年間,曹和鈞任山長,主持書院。教學先生有賀焰然,張自明等。宣統二年,改書院為蒲縣兩等國小堂。首任校長為吉縣人陳保英。民國8年(1919年),知縣李風翔聘梁鈺擔任校長,並撥款修建,初、高學制為四、三制。
1925年,曹文瑛任校長。教師有曹玉堂、曹文通、冀廷訓等。1928年,常紀貞任校長,教師有張文政、李在樹。民國19年(1930年),高小曾附設師範班,二班共四年。1938年冬,日軍占領蒲縣,學校停課,教師四散逃難。1939年冬,學校在馮家嶺恢復,校長席道正,教師有席俊、席勝林。之後,學校遷至天家莊,同時,初小在城內復學,校長為張啟明,教師張樹人。民國32年(1943年),女子高小校址被國民兵團占用,初小與從天家莊遷回的高小合併,校址在西街原址。杜兆吉為校長,教導主任亢成才,教師有張鑒、潘玉瑞、曹樂軒等。1945年,抗戰勝利,校址被國民兵團占用,高、初小再度分開,高小遷至南關貧民高小院內,校長先由杜兆吉,後由田景文擔任,教師有王世傑、蘆生英、樊金蘭等;初小遷至北關朝元觀,校長武進卿。
1946年冬,國民黨胡宗南部占領蒲縣,改北關初小為中正國小,校長由汾西人樊國瑞擔任。高小校長為樊積善,教師有張鑒、曹樂軒等。1947年4月,蒲縣第二次解放,敵、我雙方呈拉鋸狀態,學校停課一年。1948年7月.學校恢復,更名為“蒲縣完全國小校”,校長由教育科長趙勤兼任,教師有段惠、閻建業、李文奎、常志中、曹璞玉等。1952年,張長發擔任校長,教師有馬成勛、常兆祥、張克文等。1954年,馬福林任校長,田郁文任教導主任。1956年,馬福林調走後,由田郁文主持全面工作,教師有張茂、閻福昌等。1958年,席鳳儒擔任校長,教師有張樹人、許扎全、李惠芳、張樹枝、常記安等。
1963年,學校被定為省重點國小,校長李文奎,教師有張樹義、王智勇、杜忍祥、張靈太、閻天新等。1966年,文革開始,學校更名為紅旗國小,由師光榮擔任校革命委員主任,教師有曹玉蘭、劉鳳梅、常紅梅、任振毓等。其間,處於十年動亂中,在“開門辦學”、“教育學大寨”、“白卷英雄”等錯誤思潮的干擾下,教學秩序大亂。1976年,張世興接任校長,開始治理整頓,學校風氣有所好轉,但由於大氣候變化不大,教學質量難以滿足社會要求。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我國工作重心的轉移,學校開始從根本上恢復正常秩序。翌年,田郁文擔任校長,教師有崔青雲、郭海林、姚蒲成、趙元奎等。學校重新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大力推行教學改革,各方面均走在全縣的前列。1982年,在田郁文主持下,籌措資金36萬元,動工興建一座建築面積達2200平方米的三層教學大樓,於1983年10月竣工。學校面貌從此大為改觀。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我國工作重心的轉移,學校開始從根本上恢復正常秩序。翌年,田郁文擔任校長,教師有崔青雲、郭海林、姚蒲成、趙元奎等。學校重新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大力推行教學改革,各方面均走在全縣的前列。1982年,在田郁文主持下,籌措資金36萬元,動工興建一座建築面積達2200平方米的三層教學大樓,於1983年10月竣工。學校面貌從此大為改觀。
1988年,田郁文擔任支部書記,張浚祥擔任校長,教師有左躍萍、馬曉婷、楊紅香、曹舒拉等。學校繼續推行教育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中大力提倡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新型教法,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形成自學能力。同時,學校購置了大批電教器材,在課堂上大面積推廣電化教學手段,化難為易,效果顯著,教學質量空前提高,學校名聲大振。學校規模也逐年擴大,與1979年相比,教學班由17個增至18個,教師人數由43人增至65人,學生人數由890人增至1146人。
由崇文書院發展到城關國小,歷時200餘年,其間朝代更替,滄桑多變,學校人才輩出。乾隆初年,科舉盛行,不足十年,先後有王居正、曹璞玉、王耘芳等三人中進士;此後又有張其維、王享祺、王檜芳等三人中舉人;曹士錦、曹力達則設帳收徒,莘莘學子多出其門。鴉片戰爭以後,山長曹和鈞、其子曹征源及後輩五世從教,被譽為“教育世家”。民國改元後,原汾州府教授、拔貢生、被推為教育會長的曹肇緒,不媚官場,棄官從教,受業者多達800餘人。其門生曾於民國十五年為老夫子樹碑銘志,以報師恩。
由崇文書院發展到城關國小,歷時200餘年,其間朝代更替,滄桑多變,學校人才輩出。乾隆初年,科舉盛行,不足十年,先後有王居正、曹璞玉、王耘芳等三人中進士;此後又有張其維、王享祺、王檜芳等三人中舉人;曹士錦、曹力達則設帳收徒,莘莘學子多出其門。鴉片戰爭以後,山長曹和鈞、其子曹征源及後輩五世從教,被譽為“教育世家”。民國改元後,原汾州府教授、拔貢生、被推為教育會長的曹肇緒,不媚官場,棄官從教,受業者多達800餘人。其門生曾於民國十五年為老夫子樹碑銘志,以報師恩。
“五四”以後,知縣李風翔重視教育,集措資金,修建校園,校貌煥然一新。梁鈺、曹文英、常紀貞、席道正歷任校長,改進教學管理,摸索教學規律,精研教學方法。學生每年升入臨汾、太原者年均不下廿餘人,為我縣教育史上的鼎盛時期。後來學有成就者,有留日名士宋鐵民(曾任八集團軍政治部少將主任),民族專員楊煥文,偽國大代表曹文齷,國民黨少將曹文音蔓等。
抗戰開始,城關國小學子進入社會,從事教育工作者不乏其人。曹樂生,又名曹文羥,北關人,早年在北平讀書,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晉綏一中校黨組成員,抗大直屬政治部總幹事,呂梁行署教育科長,太師校長,高校部司長,直至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長。曹運昌曾任北師大附中校長、黨支部書記。
抗戰開始,城關國小學子進入社會,從事教育工作者不乏其人。曹樂生,又名曹文羥,北關人,早年在北平讀書,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晉綏一中校黨組成員,抗大直屬政治部總幹事,呂梁行署教育科長,太師校長,高校部司長,直至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長。曹運昌曾任北師大附中校長、黨支部書記。
學校名人
新中國成立後,前高七班學生段雲由於早年留學日本,通曉經濟,並擅長書法、詩詞等,才學過人,曾擔任國家計委副主任、中紀委委員等職。前十四班學生西戎,曾任中國作協理事、作協山西分會主席,《火花》、《山西文學》主編,著述甚多,他和馬烽合著的《呂梁英雄傳》用七種文字傳往國外。其他,如上海寶鋼總工程師寒力、南空副總參謀長牛潤五、湖南衡陽軍分區司令員曹傑、福建軍區政治部主任楊廷林、蘭州軍區戰鬥文工團政委石文等,均是學子中的佼佼者。三中全會以來,如電子工業部國營北京第一無線電器材廠總經理馮蔭臣,太原重機學院教授曹彬等,亦是當年從城關國小畢業的後起之秀。
地圖信息
地址:蒲城鎮西大街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