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立德又要來華調查

《蒲立德又要來華調查》是雷海宗 林同濟所著作品,出自於《雷海宗 林同濟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蒲立德又要來華調查
  • 作者:雷海宗、林同濟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雷海宗 林同濟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收錄,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美國國會對外經濟合作聯合委員會主席勃里奇氏,最近決定派遣一向主張援華的蒲立德氏,以該會顧問的資格,於十一月九日由美動身,再來中國調查各方面的局勢。凡仍記得蒲氏上次來華情形的人,大概都能逆料,蒲氏再度的奉命調查,必將在信賴美援人士的心中引起許多幻想,也必將在反對美援人士的心中引起許多惡感,正反兩面大概都將在言詞上甚至行動上有不少的表示。本刊以美援問題為起發點,已屢次論到美國的對華政策,惟一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一個中國人都能頭腦冷靜的站在中國人的立場去了解整個的美國對華政策,希望慣於幻想的人少作幻想,幻想是無濟於事的,希望慣於憤怒的人減少憤怒,憤怒也是同樣的無濟於事的,幻想與憤怒並且都同樣的會發生一個最惡劣的影響,就是削弱理智的活動能力。
本刊關於美國的對華政策所談已經夠多,現在不擬再有所贅述。但因不願再見國人消費許多冤枉精神,我們只用最簡單的幾句話說出根本的道理。“分而治之”是大對小,強對弱,從古至今不移之理。“治”是目的,絕不會有所改變。“分”是手段,運用之妙,在乎一心,時常可以有所變化。如果“分”的程度還未達到強大者所需要的地步,他仍會用種種方法使“分”的程度加深的。如果“分”的程度已足,他可暫時不再有所策動。如果因策動過度,或阿膠棕因意外的發展,而“分”的程度已超過最洽當的標準,強大者會施展神通,使“分”的程度減輕。任何可能的行動,都是以強大者的利益為出發點,弱者的喜、憂、憤或任何的表示,都不足以影響強大者的政策。他不要援助時,你全國向他磕頭,他仍是不睬。他和腳要援助時,你全國向他指罵,他仍會把援助品送上門來的。就今日的情形而言,“治”的目標當然不會改變,但“分”的運用可能已到稍改作風的時候。但我們如果認識,一切可能的改變都僅是作風的改變,而不是目標的改變,我們對於任何的改變就不必喜,不必憂,不必怒,不必動任何的感情。一個自己不爭氣的人沒有資格喜,一個自己沒有辦法的人沒有資格憂,一個自無主見而對他人的動作亂發脾氣的人,簡直是可憐。中國弱不要緊,窮不要緊,亂也不要緊,但中國人對於自己的國家總當保有最低限度的自尊心,任何以他人之喜怒而決定自己的立場的行為舉牛祝肯,都是要不得的!不知自尊而求別人尊重,那是人世所必無之理。【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出處收錄

本卷按發表時間順序對“戰國策派”主要代表人物雷海宗、林同濟的論著進行精選,對他們從各自專業出發撰寫的時評、政論和國際形勢評判文章進行收集並刊布,有些是1949年後首次公開發表。既有對中國歷史積澱、文化特性、官僚群體、政治文化的深刻分析,也有對西方文化的介紹與引入。他們以“文化形態史觀”為理論依據,認定當時世界處於類似先秦中國的“戰國”時代,認為中國文化並不會滅絕,反而有第二期和第三期的繁榮;他們對二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與演變做出了令人驚嘆的預判。本卷所選文章,對於全面認識“戰國策派”代表人物的思想特質與深度,理解近代中國轉型年代知識群體思想意識斷循循中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等思潮複雜糾纏的特性,對於持續推進“戰國策派”思潮的研究和中國近代思殃榜斷想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人物簡介雷海宗(1902-1962),字伯倫,河北永清人。1919年入清華學校高等科,1922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1927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後歷任中邀墊己央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等校歷史學系教授。編著有《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文化形態史觀》、《中國通史選讀》等,與人共同主編《戰國策》雜誌,在《大公報》開闢“戰國副刊”,是“戰國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50-1951年間接受勞動改造。1952年,調入南開大學歷史學系任教,編有《世界上古史講義》等。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2年12月在天津病逝。林同濟(1906-1980),筆名耕青、獨及、望滄等,福建福州人。1922年入清華學校高等科,1926年赴美國密西根大學留學,1934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比較政治學博士學位。1934年回國後歷任南開大學、雲南大學、復旦大學教授。編著有《時代之波》、《文化形態史觀》等,與人共同主編《戰國策》雜誌,在《大公報》開闢“戰國副刊”,是“戰國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48年後歷任復旦大學政治學系、外文系教授,主要從事莎士比亞戲劇研究。1980年11月在美國加州講學時病逝。編者簡介江沛,男全晚凳肯,歷史學博士,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曾任日本愛知大學、廣島大學和台灣東華大學客座教授,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主要從事民國史、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著有《戰國策派思潮研究》、《國民黨結構史論》(下冊)、《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毀滅的種子——國民政府時期意識形態管理研究》、《民國史紀事本末》(第3卷)等。劉忠良,男,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生(2012級)。

作者簡介

人物簡介雷海宗(1902-1962),字伯倫,河北永清人。1919年入清華學校高等科,1922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1927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後歷任中央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等校歷史學系教授。編著有《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文化形態史觀》、《中國通史選讀》等,與人共同主編《戰國策》雜誌,在《大公報》開闢“戰國副刊”,是“戰國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50-1951年間接受勞動改造。1952年,調入南開大學歷史學系任教,編有《世界上古史講義》等。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2年12月在天津病逝。林同濟(1906-1980),筆名耕青、獨及、望滄等,福建福州人。1922年入清華學校高等科,1926年赴美國密西根大學留學,1934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比較政治學博士學位。1934年回國後歷任南開大學、雲南大學、復旦大學教授。編著有《時代之波》、《文化形態史觀》等,與人共同主編《戰國策》雜誌,在《大公報》開闢“戰國副刊”,是“戰國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48年後歷任復旦大學政治學系、外文系教授,主要從事莎士比亞戲劇研究。1980年11月在美國加州講學時病逝。編者簡介江沛,男,歷史學博士,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曾任日本愛知大學、廣島大學和台灣東華大學客座教授,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主要從事民國史、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著有《戰國策派思潮研究》、《國民黨結構史論》(下冊)、《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毀滅的種子——國民政府時期意識形態管理研究》、《民國史紀事本末》(第3卷)等。劉忠良,男,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生(2012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