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四川省成都市浦江縣城北三華里鶴山鎮了翁社區五顯坡,始建於宋代當時為法輪寺,元末毀於兵燹。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僧人仲禮主持重建,因寺廟周圍山林樹木高大,常有很多白鶴棲息,故改名白鶴寺。
白鶴寺主要由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等建築構成,現任住持是聖浩法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鶴寺
- 外文名稱:BaiHe Temple
- 地理位置:成都市蒲江縣鶴山鎮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一百畝
- 開放時間:07:00-18:00
- 門票價格:免費開放
歷史沿革,宋,明,清,民國,建築格局,主要景點,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文化價值,寺廟傳說,詩歌文獻,白鶴寺景色,旅遊貼士,開放時間,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宋
白鶴寺始建於宋代,當時的法輪寺,元末毀於兵燹。
明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僧人仲禮主持重建,因寺廟周圍山林樹木高大,常有很多白鶴棲息,故改名白鶴寺。
明成化七年(1471年),白鶴寺主持圓觀“公舉赴京”受任浦江白鶴縣佛教會主管,於1473年建立八面體的石經幢,上刻經文。弘治五年(1492年)對該寺進行培修,使之煥然一新,豎高2.4米,寬1.5米石碑一通。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鐵鑄高3米的釋迦摩尼佛及菩薩像27尊。
清
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白鶴寺,共建四殿,頭殿山門,四天王,石桅桿,字型檔;二殿為大佛殿,含三尊大佛,十八羅漢,頭上二十四諸天,四角為四大部洲,背面接引佛;三殿為觀音殿,觀音兩邊十二圓覺,側面送子觀音,背屏後木刻千手觀音,背屏上泥塑峨眉山108座寺廟風景;四殿為鐵佛殿,正中鐵佛,左側為文昌菩薩,右側為關聖帝君。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白鶴寺建經樓一座,高數丈有餘,長五間,深十步,登樓極目遠眺,層巒疊嶂,蜿蜒旖旎,盤曲延綿,隱然是城郭之環保而擁護焉,旁顧郊原,鶴鳴春樹,五陵桃花,宛然似別有天地而人間,長林修竹,周圍掩映,世界盡在紅樓指顧間。
民國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十二月八日至十四日,中國佛教會蒲江分會在白鶴寺設壇念佛七日:“懺消寇煙,超度忠魂。”
建築格局
白鶴寺總體規劃是坐北朝南,沿中軸線形成三層格局: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同時向兩翼布局,先後建有地藏殿、財神殿。
主要景點
彌勒殿
彌勒殿長約24米,寬約15米,正中面朝山門的佛龕供奉彌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團,笑容可掬;背對山門的佛龕供奉的是佛教護法神韋馱雕像,像高二米半,頭戴金盔,身裹甲冑,神采奕奕。彌勒殿兩側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三米,個個身披重甲。其中兩個形態威武,兩個神色猙獰,俗稱四大金剛。彌勒殿上懸“白鶴寺”匾額。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長約24米,重檐高33.6米,為第二重大殿。大殿正中是一座釋迦牟尼蓮花坐像,造像“妙相莊嚴”、“氣韻生動”,頷首俯視,令人景仰,。正殿兩邊是十八羅漢立像。大殿後壁正中為鰲魚觀音立像,手執淨水瓶,普渡眾生。
觀音殿
觀音殿是白鶴寺第三重大殿,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觀音的前身是慈航大士,也稱慈航真人,是元始天尊門下“十二金仙”之一。
觀世音菩薩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所以稱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徵,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能化現三十三種身相,是一種對"真善美"的希望和追求,也是對大士慈航普度的偉大精神信仰和希翼。“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有感必應,所求如願,一切順道。具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職能。
祈求:平等、平安吉祥、消災解難、健康長壽、子孫興旺、財源廣進,有求必應。
文化價值
寺廟傳說
詩歌文獻
清代及民國時期,白鶴寺是蒲江名勝,遊人絡繹不絕,歷有騷人墨客作歌題詠,如康熙舉人李允文作《春遊白鶴寺》:“花香依寺近,梵磬出林遲。”乾隆副榜葉光軫作《白鶴寺》:“白鶴何之寺永傳,重重古殿鎖雲煙。千年喬木層樓外,一澄江水大麓前。”
白鶴寺景色
旅遊貼士
開放時間
07:00--18:00
佛誕節日、朔望、法定節假日,早上提前30分鐘開門。
地理位置
蒲江白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