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州鎮

蒲州鎮

蒲州鎮位於中條山下,黃河岸西,全鎮轄32個行政村,75個自然村,190個居民組,9985戶,4.3萬人,國土面積129.1平方公里。唐代曾做為府地,境內有中國四大文化名樓鸛雀樓,《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國寶唐朝開元大鐵牛,中條第一名剎萬固寺,蒲州古城等旅遊景點,有6.3萬畝耕地,6.2萬畝灘涂,有中國最大的蘆筍基地6萬餘畝,8家蘆筍加工企業,2005人均收入突破3000元,2011年國民生產總值10.09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08元。是一個旅遊名鎮,經濟農副產品加工大鎮,全省確定的重點小城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蒲州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下轄地區:32個行政村,75個自然村,190個居民組
  • 面積:129.1平方公里
  • 人口:4.3萬人
  • 著名景點:鸛雀樓
  • 車牌代碼:晉M
  • 國民生產總值:10.09億元(2011)
旅遊資源,歷史文化,

旅遊資源

境內有山、川、灘,有馳名中外的愛情聖地普救寺、古蒲津渡遺址、中條第一名剎萬固寺、唐開元黃河鎮河大鐵牛以及即將對外開放的聞名全國的四大名樓之首的鸛雀樓。

歷史文化

蒲州鎮自古以它獨特的歷史、文化和人文自然景觀著稱於世。隋唐多文人如王維、柳宗元、盧綸等;宋代多畫家如王居正、馬興祖等;清代多名伶如祁彥子、郭寶臣等,蒲州並為各種梆子戲的鼻祖“蒲劇”的發源地。蒲劇即“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因興于山西晉南古蒲州(今永濟)一帶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主要流行於山西及陝西、河南、甘肅、青海、內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山西蒲州與陝西同州(今大荔)﹑朝邑﹐河南陝州(今陝縣)﹑靈寶﹐地處黃河中游﹐居黃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東的三角地帶﹐彼此隔河相望﹐長期以來有著經濟﹑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風俗習慣﹑語音﹑方言也大體相同。明末清初﹐這一帶已有“亂彈”流行。後來﹐分別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同州梆子雖為兩個劇種﹐但實同源於此。它們唱腔相似﹐戲路相通﹐今雖各有不同發展變化﹐然兩地藝人均自稱為“亂彈”。孔尚任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平陽竹枝詞‧亂彈詞》中﹐稱道平陽(今臨汾)亂彈名小旦葵娃“花梆子”碎步異常出色﹐可知當時晉南亂彈流行的盛況。同州梆子﹐本即秦腔﹐乾隆年間嚴長明在《秦雲擷英小譜》中記述秦腔名旦祥麟﹐渡黃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也可知山陝兩地的梆子腔彼此相通。蒲州﹑同州的藝人一直有相互搭班演戲的習慣。嘉慶年間﹐北京有“山陝班”演出﹐直到光緒宣統年間﹐蒲州和同州藝人仍有在北京同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鬚生郭寶臣(元元紅﹐蒲州梆子藝人)和白長命(蓋陝西﹐旦﹐同州梆子藝人)演出《鞭打蘆花》就是一例。故京﹑津﹑直隸(河北)一向謂之“山陝梆子”。此外﹐他們還有過共同組班南下﹐在湖北襄陽老河口演戲的經歷。山陝梆子對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曾起過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