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台,舊縣名。在山東省北部。隋置縣。1956年撤銷,併入博興縣。後部分地區又從博興縣改劃歸廣饒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蒲台
- 地理位置:山東省北部
蒲台,舊縣名。在山東省北部。隋置縣。1956年撤銷,併入博興縣。後部分地區又從博興縣改劃歸廣饒縣。
《蒲台縣誌》載:“邑境漢武帝間置濕沃縣;新莽時改延亭縣,後復名;隋改蒲台縣。”據傳,秦始皇派遣徐福東渡尋長生不老藥,一去不歸,“始皇東巡至海,縈蒲系馬,築台望焉。”此台世稱“秦台”(今濱城區濱北鎮以東十餘里處),因台周遍蒲草又稱“蒲台”,故蒲台縣而得名。歷史沿革 隋朝,屬渤海...
蒲台 蒲台,舊縣名。在山東省北部。隋置縣。1956年撤銷,併入博興縣。後部分地區又從博興縣改劃歸廣饒縣。
蒲台島(或作蒲苔島)是蒲台群島的主島,面積3.69平方公里。蒲台島位處中國香港最南端,地質以岩石為主,島上有棺材石、佛手巖、靈龜上山、巫氏廢宅等旅遊點,另有蒲台島石刻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自然環境 蒲台島北邊的螺洲門海床是香港海域最深之處,位於海平面下66m。 蒲台島是蒲台群島的主島,島上...
蒲台鄉,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下轄鄉,地處樂都區東南部,東與洪水鎮相鄰,南鄰中壩藏族鄉並與化隆縣隔山相望,西鄰瞿曇鎮,北至109國道。行政區域面積146.02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蒲台鄉戶籍人口有14439人。截至2019年10月,蒲台鄉下轄28個行政村。2011年末,蒲台鄉有1家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
蒲台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以南1公里處,北距鎮駐地1公里,南距三合村1公里,東距大王村1公里,西距三頃三村1.5公里。全村區域面積140.02公頃,其中耕地面積780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120戶,總人口387人,蒲台村原址位於現址,沿沾利河西4公里處。1900年,高有亮從蒲台縣...
蒲台群島(又稱蒲苔群島)是香港的一組群島,地區行政上屬於離島區。群島位於香港島石澳之東南,是香港境內最南的區域。島形北半部略圓,南半部則有數山咀及地岬延伸出海面。地岬之間形成3個大海灣,為大灣、南凼灣、大排灣。島面崎嶇,最高處有東頭頂,高239米。該島明代已有人聚居,島上村落環大灣畔,分...
蒲台島石刻是香港史前時期的石刻,位於香港島以南屬離島區的蒲台島南端,現已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蒲台島 蒲台島(或作蒲苔島)是蒲台群島的主島,面積3.69平方公里。蒲台島位處香港最南端,地質以岩石為主,島上有棺材石、佛手巖、靈龜上山、巫氏廢宅等旅遊點,另有蒲台島石刻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蒲台...
蒲台天后古廟位於香港蒲台島大灣口北岸岩石上。創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光緒十九年、光緒二十一年、1925年、1972年多次重修。廟正門刻《天后古廟》四字,門旁石聯有:「天道無私,闔港商漁歌聖母;後恩廣大,眾灣庶士頌慈航」。殿內有二口銅鐘,一鑄於道光十五年,一鑄於光緒十七年,殿旁有同治八年鑄造的...
獅腦山蒲台廟遺址位於陽泉市獅腦山東南側,郊區西峪村西北。分布面積2820平方米。據《平定州志》載,建於崇寧元年(1102),金大定、元至正、明嘉靖、清乾隆皆對其重修,今僅存遺址。從坍塌的遺蹟看,原廟宇坐北朝南,依次為上殿、石牌樓、山門、禪房等,西側為碑房、西廊房等。獅腦山因山上生長菖蒲而被稱...
蒲台縣誌 《蒲台縣誌》是清乾隆28年[1763年]出版的書籍,責任者是嚴文典。責任者 嚴文典 出版者 出版時間 清乾隆28年[1763]版本 刻本 分類號 文種 chi 總冊數 4冊 描述 卷4內有藝文 索取號 地140.189 地140.189###34 34###
蒲濱戰役發生於1945年6月至7月,是八路軍山東渤海軍區發起的以解放蒲台、濱縣為主要目標的蒲濱戰役。戰役背景 蒲台城,坐落在黃河之濱,城高丈余,護城河寬數十尺,日偽軍長期盤踞。濱縣城,位於蒲台城北20餘里處。兩城交通便利,遙相呼應。1945年,敵後各抗日根據地軍民不斷發起攻勢作戰,抗日戰爭取得節節勝利...
該景區原先由蒲湖和蒲園兩部分組成,總面積215公頃,其中蒲湖水面174.372公頃,綠地15.312公頃。蒲湖曾是原蒲台縣城,1976年8月29日夜間,黃河洪水衝垮護城壩,這座780多年的古城從此沒了蹤影。發展歷史 蒲台縣始設於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蒲台縣城始建於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該城原位於大清河...
蒲台河村位於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區尖字沽鄉,隸屬尖字沽鄉,距唐山豐潤縣城一百二十里,清雍正二年,開始立莊,李氏蒲台河始祖由豐潤系宣莊鎮屬七十三屯(今唐山丰南宣莊村)遷居而來,定居蒲草台,此處有蒲草,鄰靠陡河河岸,故取名蒲台河,古稱南泊窪。兩位始祖設立南院過麻姑節,北院過吾柒節。(吾柒節是北...
蒲湖歷史 蒲台縣始設於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蒲台縣城始建於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該城原位於大清河(濟水古道)南岸,與北鎮(濱州老城區前身)隔河相望。其城垣為土築,高二丈九尺,周三里又一百七十八步,護城河深一丈余、寬二丈,城內設十字街,置水溝二十八道。城垣設南北東西四門,各城門建了瓮城,...
《黃蒲台,青蒲台》是郭凱冰創作的一部兒童小說。2020年1月5日,獲得第十二屆“萬松浦文學獎”小說獎。作品評價 郭凱凍的小說《黃蒲台,青蒲台》,經由兒童視角再現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西北地區的生活,通過一系列鮮活的人物形象,引領小讀者透過歲月的煙塵,回到那個洪流滾滾的年代,建立起現實與歷史的連線。獲獎...
海東市樂都區蒲台鄉大麥溝村老年協會 海東市樂都區蒲台鄉大麥溝村老年協會是海東市社會團體。業務範圍 代表老年人的權益,反應老年人的需求,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組織老年人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和互動。註冊地址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蒲台鄉大麥溝村。
采蒲台位於白洋淀東南方,北接安新縣,南鄰任丘市;采蒲台總面積0.6平方公里,全村3000人;98%人口居住於本島、或北島、或南島;采蒲台連線後塘淀、泛魚淀、聚龍淀、前塘淀四大淀,四淀水域面積均在5000畝以上。簡介 白洋淀有一種的水草叫“蒲草”,俗稱蒲子,它生成的果實叫蒲棒。蒲草的用途很多,可以造紙...
李家台村 李家台村是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蒲台鄉下轄村。榮譽稱號 2021年3月,入選第八批“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名單。
海東市樂都區蒲台鄉西溝村扶貧互助協會是2018年9月28日登記成立的社會團體。業務範圍 (一)具體負責扶貧互助資金的發放、回收及農戶借款所交納占用費的收支等管理;(二)組織和引導貧困戶利用資金髮展生產,提高收入;(三)組織村民利用公益金從農戶借款占用費上提取發展村內公益事業;(四)通過以資金的民主管理為...
小樹林所在地就是三姑台遺址,緊靠著濱州黃河大橋。秦漢佳話傳千年 尋蹤“姑台疊翠”遺址前,記者搜到資料了解到,《蒲台縣誌》記載:“邑境漢武帝間置濕沃縣;新莽時改延亭縣,後復名;隨改蒲台縣。”據傳,秦始皇派遣徐福東渡尋長生不老藥,一去不歸,“始皇東巡至海,縈蒲系馬,築台望焉。”此台世稱“秦台...
管趙樓位於山東省鄆城縣水堡鄉的東南部,古廩丘遺址之地。村莊占地面積遼闊,居民眾多,有“鄆西第一大村”之稱,明洪武年間,由蒲台(今山東省濱州市蒲台)遷居至此建立村落,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當地人一般稱其為趙樓。簡介 管趙樓位於山東省鄆城縣水堡鄉的東南部,古廩丘遺址之地。村莊占地面積遼闊,居民...
唐賽兒起義,又稱唐賽兒盜亂、唐賽兒民變,指的是明朝時期唐賽兒領導的農民起義。唐賽兒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丈夫死後,在掃墓歸途偶得一石匣,內藏有寶劍兵書。經日夜學習,通曉諸術,遂削髮為尼,自稱佛母,宣稱能知生前死後成敗事;又能剪紙人紙馬互相爭鬥;如需衣食財貨等物,用法術即可得。傳教於山東蒲台、...
唐賽兒(1399—?),明初農民起義軍女領袖,山東濱州蒲台縣人。1420年(永樂十八年)在益都(今青州)卸石棚寨率眾起義,震動京師。 明初,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大修宮殿,又組織人力,南糧北調,還開挖運河,先後在山東徵調數十萬民夫,農民徭役負擔沉重。唐賽兒是明朝初年起兵反朝廷的著名白蓮教女首領。唐賽兒是...
清河區反“蠶食”作戰,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山東清河軍區部隊在廣饒等地反擊日偽軍“蠶食”的作戰。1943年6月, 日偽軍出動9000餘人,在廣饒、博興、蒲台等地,安設據點20餘處,以進一步“蠶食”清河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清河軍區於7月起以青紗帳為掩護,展開反“蠶食”作戰。以小部主力深入敵人縱深襲擾敵人,以集中...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濕沃縣置蒲台縣,因治古蒲台得名,屬渤海郡。唐初屬淄州,貞觀六年(632年)省入高苑縣 著名人物 西漢置濕(《續山東考古錄》、《中國歷史地圖集》等作漯。古濕(濕)、漯相通,詳《說文》。)沃縣,屬千乘郡,縣治所在今市境濱城西。東漢縣廢,地入千乘縣,屬樂安國。西晉復...
該紀念碑位於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境內,碑文記載了1937年8月31日黃河南岸蒲台縣正覺寺村(東營區龍居鎮境內)的決口。碑文先記錄歷史事件,後展開評論,行文揮灑飄逸,氣勢恢宏。碑文 清朝鹹豐五年(1855),黃河在河南蘭陽銅瓦廂(今屬河南蘭考)決口,主流東行穿大運河,至山東壽張張秋鎮(今屬山東陽穀),奪...
霍崇德(生卒年不詳) ,清代鹽商。山東蒲台(今山東濱州南)人。霍崇德(生卒年不詳) 清代鹽商。山東蒲台(今山東濱州南)人。嘉慶道光間業鹽山東,為承辦永埠場官引綱商。運銷中獲利至豐,累資巨富。富後串同灶戶夾帶鹽斤,販私侵課。道光十七年(1837)偷漏鹽額達二十七萬斤之多。敗露後收監,被革退綱商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