蒭藁增二

蒭藁增二

蒭藁增二(ο Cet / 鯨魚座ο;蒭藁,發音chú gǎo)是一顆紅巨星,位於鯨魚座,距離地球約418光年,英文名Mira。蒭藁增二是一對聯星,主星蒭藁增二A是紅巨星,伴星蒭藁增二B是白矮星。蒭藁增二A本身是一顆振盪的變星,可能是除了大陵五之外,第一顆被發現的非超新星變星。而除了怪異的船底座η之外,蒭藁增二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周期變星,但在周期內部分的時間會成為肉眼看不見的10等星。他的距離並不是很正確的,在希巴谷衛星探測之前被認為是約220光年,之後的資料認為是417光年,但是誤差可能高達1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蒭藁增二
  • 別稱:鯨魚座o
  • 分類:紅巨星
  • 發現者:大衛·法比利薩斯
  • 發現時間:1596年8月3日
  • 質量:1.18個太陽質量
  • 直徑:330-400倍太陽直徑
  • 表面溫度:平均2900K
  • 視星等:2.0-10.1
  • 絕對星等:-3.6至+4.5
  • 距地距離:418光年
  • 光譜型:M5IIIe-M9III
  • 年齡:約60億年
內容簡介,發現歷史,

內容簡介

伴星是在1995年由哈柏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影像中解析出來的,在1997年推導出伴星與主星相距70AU哈柏的紫外線影像和後來錢卓望遠鏡的X射線影像顯示有一道螺旋的氣流離開蒭藁增二A朝向蒭藁增二B而去。伴星圍繞米拉的軌道周期約為400年。
蒭藁增二是長周期的" 米拉變星 "的"樣本"恆星,他和其他已知道的6,000多顆都是紅巨星,這類以表面的振盪造成光度增加與減少的變星,周期範圍從80天至超過1,000天。在蒭藁增二個別的情況中,平均光度為可以被注意到的3.5等星。在每一個周期的變化中,當光度增加時可以亮達2.0等,降低時則降至4.9等,光度變化的範圍達到15倍,而在歷史上的紀錄則是這個數值的三倍甚至還要更高。歷史上曾記錄到的最低光度在8.6到10.1等之間,在星等上差了四等級,整個擺動範圍的絕對最大和絕對最小值的差距達到1,700倍。有趣的是,雖然蒭藁增二輻射出的能量多數都在紅外線,但在這個波段的光度變化只有兩個星等,光度曲線的變化大約是以100天的時間增加,然後以兩倍長的時間下降,在BAV可以看見最近的光度曲線
蒭藁增二曾經被認為是最大的恆星之一,目前觀測結果顯示它的半徑在太陽的330到400倍之間不斷變化。和其他長周期變星一樣,這是一個巨大的紅巨星。但是蒭藁增二得質量僅僅是1.2個太陽質量。這也表明它的密度非常之低。蒭藁增二的表面溫度在2500-3300K之間不斷的變化,溫度的變化導致其輻射出的能量在可見光和紅外波段來回變化,從而產生了高達8個目視星等的變光幅度。但是考慮到該星的總輻射波段能量的話,變化幅度就沒有肉眼看到的那么巨大了。蒭藁增二的平均輻射能量為太陽的9000倍,它已經處於演化末期,最終也將成為一個和伴星相似的白矮星。

發現歷史

蒭藁增二是天文學家大衛·法比利薩斯在1596年8月3日開始一系列的觀測之後被發現的(至少也是第一次被注意到)。在觀測水星的時候,他因為需要一顆參考星來做位置的比較,挑選了一顆鄰近而先前未曾注意到的3等星。到了8月21日,這顆參考星的光度增加了一個星等,到了10月卻暗至看不見。法比利薩斯假設它是一顆新星— 有趣的是— 在1609年的2月16日又看見了這顆星。
終於,約翰·霍華德測量出這顆恆星的變光周期大約是11個月;約翰·赫維留也在同時段觀測,並因為在天空中沒有任何一顆已知的恆星有像他一樣的行為,所以在1662年的《Historiola Mirae Stellae》中將之命名為"米拉"(意思是奇妙的星)。然後Ismail Bouillaud認定他的周期是333天,比現在所用的332天只多了一天(這是可以寬恕的,因為蒭藁增二的周期是可能隨著時間而有少許改變的)。
這是值得深思的,為何在法比利薩斯之前沒有人發現蒭藁增二。可是,大陵五的歷史(在1667年確認是變星,但在傳說和追溯古代的文物,他已經被懷疑上千年了),則建議可能也早就知道了。卡爾(Karl Manitius),依巴谷著作《阿拉托斯的評論》的譯者,指出在紀元前二世紀的一些檔案中就有關於蒭藁增二的線索,但在望遠鏡發明以前的西方世界其他的著作中-- 托勒密, al-Sufi, 烏魯伯格,和第谷·布拉赫 --都沒有提到,而認為是顆規則的恆星。在中國和韓國的檔案中,分別於1596年、1070年和與依巴谷同時代的西元前134年都有記載,但是中國的記載不夠精確,只紀錄了出現的星官(中國的星座),因而難以確認。
蒭藁增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