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大丁草(學名:Gerbera henryi)是菊科大丁草屬植物,根狀莖短,直立或斜升,為殘存的葉鞘所圍裹,花葶單生或數個叢生,總苞基部圓,闊鐘形,短於舌狀花冠,瘦果圓柱形,有棱,冠毛粗糙,剛毛狀,乾時變黃白色,生長於海拔1800-2800米的林緣、荒坡或針葉林下。分布於雲南和貴州。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直立或斜升,為殘存的葉鞘所圍裹,多少被白色綿毛。根帶肉質,肥大,簇生。
葉基生,葉片厚紙質,乾時變淡黃色,卵形,有時向上漸次為卵狀長圓形至長圓形,長5-15厘米,寬4-10厘米,頂端鈍或圓、基部心形,邊緣具齒或為不規則的波狀凹缺,上面近無毛,密被無光澤的小腺點,下面厚被白色綿毛;側脈8-10對,於兩面均凸起,離緣1-2厘米分叉彎拱連線,網脈於上明顯;葉柄長1.5-7厘米,上部具狹翅,基部擴大呈鞘狀,多少被蛛絲狀綿毛。花葶單生或數個叢生,長18-45厘米,被蛛絲狀綿毛;苞葉疏生,鑽形,長5-8毫米。
頭狀花序單生於花葶之頂,直徑2-2.5厘米;總苞基部圓,闊鐘形,短於舌狀花冠;總苞片多層,頂部紫紅色,外層線狀鑽形,長約6毫米,向內層漸次較寬,最內層披針形,長約15毫米,寬約22毫米;花托平坦,無毛,直徑4-6毫米;雌花花冠舌狀,粉紅色,舌片狹橢圓形,長14-15毫米,寬3-3.5毫米,頂端具3齒,檐部內2裂片長約9毫米,花冠管長約為舌片的1/2;退化雄蕊4-5枚,花葯離生,頂端鉤針狀,基部無尾.兩性花花冠鐘狀二唇形,長約16毫米,外唇大,頂端具3細齒,內唇2深裂,裂片長4-5.5毫米,花冠管長約10毫米,中部驟然收縮,向下漸狹;雄蕊著生於花冠管中部收狹處,花葯長伸出於花冠管之外,基部具長尖尾,尾端有毛;雌花和兩性花花柱分枝均短,內側扁,頂端鈍,長1-2毫米。瘦果圓柱形,有棱,長約3毫米,被白色短柔毛。冠毛粗糙,剛毛狀,乾時變黃白色,長10-13毫米。花期10月至翌年4月。
近種區別
蒙自大丁草在1936年被H. Handel-Mazzetti併入Gerbera delavayi Franch.中。檢查了雲南各地的有關標本,並參閱和推敲了二者的模式照片及原始記載。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種。主要不同點在於本種的葉為卵形至卵狀長圓形,質薄,乾時變淡黃色,葉面密被無光澤的細腺點,側脈顯著凸起,花葶質軟,苞葉小而疏生,總苞基部圓,闊鐘形,總苞片外層鑽形,向內各層漸寬為披針形,最內層寬不超過2.2毫米,兩性花花冠管中部驟然收縮,向下漸狹。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800-2800米的林緣、荒坡或針葉林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雲南(硯山、蒙自、昆明、尋甸、祿勸、武定)和貴州(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