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歷史悠久,風景優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蒙格罕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景區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概述,地理位置,歷史,景色,景觀,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傳說,
概述
地理位置
蒙格罕山又名古鮮卑山。地處大興安嶺中段東麓向科爾沁沙地過渡地帶,位於西日嘎蘇木依和哈達嘎查境內,距旗政府所在地巴彥呼舒鎮7.5千米,距霍林河西岸5千米。
歷史
很早以前鮮卑人生活在此山,鮮卑族因活於此山而得名,此山鮮卑人發祥地之一,也是漢晉時期鮮卑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從公元181年起為鮮卑轄地,鮮卑為鮮卑語“帶鉤”的意思。
蒙格罕山(古鮮卑山)是科爾沁右翼中旗的四大罕山之首。也是黃教和科右中旗十五代王爺祭祀的神山。每年農曆五月初一,那個時候歷代的王爺們帶領王府大小宮員來祭祀鮮卑山,很多老百姓也紛紛雲集古鮮卑山腳下參加祭祀活動。
(蒙格罕山)古鮮卑山不僅是科右中旗的名山之一,而且也是歷代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感興趣考察的山脈之一,也是人民大眾的草原旅遊勝地。在這裡讓你看到千年的山峰、千年的洞、千年的石刻題記,領略到鮮卑山的悠久歷史,感受到古鮮卑民族的悠久的風流。讓我們跨越歷史,去赴當年鮮卑人的約會。
景色
罕山主峰海拔721.3米,頂峰平坦,似天公所賜方圓幾千平方米的天然賽馬場,(很早王爺們祭完鮮卑山後舉行活動,有摔跤、賽馬、射箭的,也有說烏力格爾、好來寶等娛樂活動)。主峰四周溝浴縱橫,山水小溪細細奔流,飛禽走獸頻繁出沒,有野豬、鹿、狍子等野生動物及各種鳥類。山上茂密的林木,山間深處雜草縱生,喬灌密布,還有奇花異草和珍貴的中草藥。山里還有古人齒石築成的微型王廟和棲人石洞。洞壁還有古人題記,坐落在罕山主脈之陰,地處罕山兩大主脈之峪間。洞穴坐北朝南,距山峪約80—100米的山腰間,與洞口俯瞰山谷、峭壁險峻、氣勢雄偉、鬱鬱蔥蔥、深不可測,山洞有三處,它們之間距離均為20米,中間洞裡有佛,很多人上去上香跪下磕頭,山頂上的敖包上添石加高,插上樹枝,也有掛上五顏六色的布條。
景觀
人文景觀
鮮卑山有築成的微型龍王廟和棲人石洞,座落在罕山主脈之陽,地處罕山兩大主脈峽峪間,洞穴坐北朝南,距山峪約80—100米的峭壁上,於洞口俯瞰山谷,峭壁險峻,氣勢雄偉,鬱鬱蔥蔥。3處山洞分別為:洞一、洞二、洞三,間距約20 米。洞內均有古代題記,年代不詳。洞一:洞口寬2米,高1.6米,洞內寬3米,深2.8米,高1.9米,有題記5處。題記一,有漢字8行,有“河南山”、“石口獨坐”、“耳”、“花”、“保王口平安”等文字;題記二,蒙文二行;題記三,藏文一行;題記四,有漢文“今日”2字;題記五,有漢文“山人”二字。洞二:洞口寬1.6米,高1.5米,洞內寬4米,高1.6米,深3米。距洞口約1.6米處有漢字題記1處,可辨認有三行,內有“黃”(第一行)、“非”(第三行)等文字較為清楚。同時,有刻石2處。洞三:洞口寬約2米,高1.6米,深2米,內有刻寫的契丹文1處。
自然景觀
罕山頂峰平坦,四周溝峪縱橫,山泉小溪潺潺流淌,飛禽走獸頻繁出沒。這裡野生動物以鳥類為主,共7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為大鴇、金雕;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為蒼鷹、雀鷹、毛腳鵟、灰臉鵟鷹、禿鷲、燕隼、紅腳隼、普通雕鴞。在17種獸類中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猞猁。爬行動物和禽類主要有狍子、野豬、狐狸、狼、黃鼠、蒙古兔、黃鼬、環頸雉、鵪鶉、沙雞、戴勝、斑啄木鳥、伯勞、夜鷹、雉雞、雪兔、蒙古百靈等。山上植物種類繁多,灌喬成林,山間深處雜草、灌叢密布,多有奇花異草和珍貴的中草藥。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達69科243屬500種。其中:有較大經濟價值的植物有蒙古櫟、五角楓、虎榛子、刺玫、金露梅、棉團鐵線蓮、山荊子、毛山楂、益母草、稠李、細葉百合、蘆葦、蕨菜、黃花、地榆、柴胡、防風、隱子草、野苜蓿、冷蒿等,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野生大豆。食用菌類有木耳、白蘑、針蘑等。
蒙格罕山峰重谷復、氣勢恢弘,隨處可見懸崖峭壁上造型各異、千姿百態的奇峰異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造出似獸、似禽、似人的實景。似獸者,或仰天長嘯,或俯視山谷;似禽者,或展翅欲飛,或俯殺獵物;似人者,或-沉思,或站立揮臂指點乾坤。環宇石、母子峰、-洞、一線天、老君觀月等奇異的山體景觀,不勝枚舉,它會使你感受到大自然的奧妙與神奇,心中充滿詩情畫意。
漫山遍野的蒼翠樹木,婀娜多姿、盡顯嬌態。柞樹、榆樹、五角楓等,春夏時節如碧綠的汪洋,一望無際,把群山覆蓋;晚秋層林盡染、異彩紛呈,霜葉紅似二月花,把大地點綴;寒冬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灌木和草本植物,春夏秋三季亦是枝繁葉茂,色彩繽份,山杏、金露梅、百合、芍藥、玉竹等,鮮花爛漫、爭奇鬥豔。藤本植物,秋實季節碩果纍纍、晶瑩剔透。植物的繁茂,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這裡是“植物王國”、“動物樂園”,使遊人感受到大自然無窮的魅力而流連忘返。
傳說
古鮮卑山還有奇怪的傳說:逶迤的古鮮卑山原來是一條蛟龍,呼嘯向東,欲投大海,途中口渴飲水於霍林河谷。當地王爺心懷叵測,用一把巨鎖鎖住了龍頭,蓋了九九八十一間廟宇,鎮住了龍身,又在龍背上大興土木,廣壁園林,用一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的王爺府壓住了神龍,為使神龍永世不得翻身,在龍身上又用童男童女兒土堆了一座小山,還在龍的肚子上刺了一個洞,流出了龍血。天長日久,這條龍就變成了一座逶迤的山,就是古鮮卑山(蒙格罕山),巨鎖也變成了一座小山——就是現今敖尼斯台山,刺的洞就變成了一股清泉,長年不斷流著,流出的龍血滋潤了一片土地,長出了一片紅葉的樹木——五角楓,從此,王爺便藉助這天精地氣,青雲直上,飛黃騰達。
在這裡,古鮮卑山腳下的故里,又能領略一次大自然風光。
千年的鮮卑山依然存在,而且花草樹木還那么生機勃勃,那么自然、那么和諧,真讓人留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