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戲,即蒙古族民族戲劇。雖然,蒙古族民間藝術豐富多彩,但蒙戲卻遲遲創建。在吉林省“吉劇”熱潮的推動下,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與縣評劇團於1960年5月聯手開始了蒙戲的研討和創作,蒙劇自此開始不斷發展,著名蒙戲有《斧劈小王爺》、《烏雲其其格》、《安代傳奇》、《博京喇嘛》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戲
- 外文名:Mongolian opera
- 開始時間:1960年5月
- 代表作品:《斧劈小王爺》、《烏雲其其格》、《安代傳奇》、《博京喇嘛》
1960年5月,郭爾羅斯開始了“蒙戲”新劇種建設的探索。
蒙古族世居草原,逐水草而居。這種生活環境,使蒙古族民間藝術沿著一條獨特的道路發展著。蒙古族的民歌、好來寶、安代舞、查瑪舞,豐富多彩,獨具特色;蒙古族朝爾沁說唱的蒙古族英雄史詩 《江格爾》、《格斯爾》是享譽世界的中國三大史詩中的兩部。然而,民間藝術如此豐富的蒙古族,卻從來沒有自己的戲劇。
查閱歷史資料,《青史演義》記有“成吉思汗在征戰間隙,命摩下扮演傳說人物,以此消遣”。清初《歷代舊聞》中也有“倒喇傳新曲,甌燈舞更輕,箏笆齊入破,金鐵作邊聲”的詩句。1947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剛剛成立,內蒙古文藝工作團就奔波於剛迎來黎明曙光的解放區,演出民族新歌劇:1959年,內蒙古某京劇團剛剛成立,就把《達那巴拉》搬上了舞台。然而,這些還不是蒙古族自己的新劇種。
1959年,吉林省興起創建新劇種熱潮,省委宣傳部長宋振庭親自督戰。創作“吉劇”並連續推出新劇目《藍河怨》、《桃李梅》獲得好評。在此推動下,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與縣評劇團於1960年5月聯手開始了蒙戲的研討和創作。蒙古族民間故事家白音倉布,講述了舊社會在王公統治下,以蹂躪女奴為懲治手段的罪惡婚姻制度--“抱斧成親”,還講了一個悲痛的愛情故事。王長芳、蘇赫巴魯、高啟鳳以此素材創作了第一個“蒙戲”實踐劇目--《阿拉坦琪琪格》(後由王長芳、蘇赫巴魯和筆者改寫為《斧劈小王爺》)。在進行劇種藝術創作時,編導人員提出了四個原則,就是:
(一)人物行當化;
(二)唱腔類型化;
(三)表演程式化;
(四)形式民族化。
對這個原則,曾有過激烈爭論。一種意見認為這四個原則的前三項是漢族戲曲的一般原則,套用了它,就會束縛民族戲劇的創作。另一種意見認為,這四個原則是戲曲與歌劇質的區別,沒有這四個原則就依然是歌劇,經過實踐,兩種意見都作了一些妥協。在唱腔上,原則上堅持類型化。但在唱腔實際創
作中又有靈活性。在念白上、在程式上也沒有完全照搬兄弟劇種的模式。
《斧劈小王爺》 在縣內公演和參加了全省新劇種觀摩演出後,還在本省的一些市縣和遼寧省的瀋陽市、本溪市進行了多場演出,這是一次有益的實踐,摸索了路子,取得了經驗,演出是比較成功的。
但在三年經濟困難中,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各種匯演活動暫時停止了。後來又接上了那場“文化大革命”,在郭爾羅斯,蒙戲創作再沒有進行, 但整個蒙古草原上蒙戲、蒙劇的創作還在發展著。筆者1985年在青海參加文化部召開的全國民族文化遺產挖掘整理研究經驗交流會時,與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文化局長住一個房間。他說,他們還在進行著蒙古劇創作,新作《烏雲其其格》很受民眾歡迎。阜新蒙古劇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第九個少數民族劇種。為扶持蒙劇創作,中央文化部當時每年給他們專項資助一萬元。後來在通遼又得知,科爾沁蒙古劇創作成果顯著。已產生《嘎達梅林》、《陶克陶胡》、《達那巴拉》、《韓秀英》、《諾麗格爾瑪》、《金珠兒》等一批劇目。庫倫旗建立“科爾沁蒙古劇實踐劇團”,其創作的《安代傳奇》、《博京喇嘛》受到民眾歡迎,也獲得各級主管部門和專家的肯定。
歷史將記錄,在20世紀的中後葉,在中國蒙古族的東部地區曾對蒙古族劇種建設進行過廣泛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