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古銀礦遺址是2013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山古銀礦遺址
- 地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時間:2013年5月
- 垂直:140米
遺址文物,主要資源,
遺址文物
蒙山古銀礦遺址興於南宋慶元六年,止於明萬曆二十三年,歷經宋、元、明三個朝代,開採160多影講炒年,距今已八百餘年。遺址主要分布在上高縣蒙山太子壁峰方圓 5公里範圍內,已發現古銀礦礦井20多個、冶銀場 1個、蒙山銀場提舉司遺址 1個、知名古書院“正德書院” 1座、佛教“聖濟派”發源地“聖濟禪寺” 1座,“蒙山古銀礦遺址”已於2013年5月份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發現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銀礦遺址之一,具有重大的史料、人文和旅遊開發價值。
主要資源
1、主採礦區——太子壁
古銀礦遺址主採礦區主要分布在蒙山太子壁等山峰。其地域東從垴子上,西至三角塘止,斷勸影長約5公里,寬約2公里。已發現的大小採礦礦井達100多個,其中18個已經省贛西地質隊勘探。據省地質勘探資料顯示,最深最長的為一、二號礦井。二號礦井垂直140米,水平長170米,最寬處10.5米,最狹0.5米,一般為2-3米。1982年12月縣文物普查隊曾入二號礦井70米敬紙促深探查,霉霉只訂發現礦井基本利用天然溶洞、沿岩層傾斜方向採礦,井內留有鑿礦痕跡,坡度一般為30--45度。並發現了瓷片,鐵燈架,爐灶,鋼釺等物件。1983年10月省贛西地質隊與大窩裡村幹部曾入二號礦井勘探,在洞內行八小時未終,因無蠟燭而返。發現其洞中有洞,縱橫交錯,驚心動魄,有巨木橫懸洞中,樹皮如鮮。2006年11月,南港村東風橋組10餘農民自發去一號礦井探險,帶了五根160米長繩索入洞,繩索用盡未終而返。幾次入井探查,可見當年採礦礦井一斑。
2、禁令封碑——扁槽洞石刻
在“太子壁”二號礦井井口的岩壁上,有許多石刻文和趨字,是當年的封井禁碑,面積約2平方米。刻文是:“此洞名扁槽,系裡面用大石填承炒墊塞十五丈深,封禁永遠,再犯者定問譴不饒。奉委防守羊坡哨南昌衛中所功升百戶范,奉瑞州府同知揚,掌上高縣事知縣陳,縣丞黃,通判沈,推官劉,典史李,主薄李,奉道按察司屯田副使朱,(道按察司)右參議支,督同南里團帶親兵一百名,督同鄉兵菸民一千餘,於萬曆二十二年起工,六月填塞於扁漕等洞,立碑封禁。萬曆二十三年春月,封禁堵塞。寶佑三年六月戶長曹仁七、廖花二、李紹九、晏辛,簡化三、陳春一、黃線二、曹......。”
上述石刻之中既有萬曆紀年,又有寶佑紀年。因此,現存石刻,乃是宋、少芝棄套明兩朝二次刻文重疊。由此可見,蒙山銀礦首次開採於宋慶元6年(1200),停於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其歷經宋、元、明三朝多次開採,元朝為盛。實際開採達160餘年。
3、冶銀工場——爐坪
太子壁礦井向西約2.5公里處的監里村西側,則是當年冶煉銀礦遺址。其地礦渣遍地,堆積如山。據測算,此處礦渣面積約15360平方米,厚度平均約10米,藏量50萬噸左右。礦渣遺址附近有“爐坪”,即當年煉爐遺址。取此礦渣標本化驗顯示,其含銀、鉛、錫、鈷、銅、氧化錳、氧化鈣、氧化鎂等12種礦物質,其中氧化鐵含量較高,達3.4%。據探測,在監里村周圍其他地方和鄰近的夜合山下的土丘、水庫、田間等地深處均發現礦渣遺蹟,面積達6平方公里。礦渣之多之廣可見當地冶銀規模。
蒙山銀礦冶鑄的銀錠迄今尚有藏品。1977年9月吉林省農安縣三寶廣山店出土元統三年(1335)亞腰形銀錠二錠,為蒙山課銀‘元字號’和‘天字號’銀錠,分別重1895克和1904克。銀錠正面均刻有提調官、催辦官、銀庫官、爐戶、銀匠等人的名字和年號。它對研究蒙山古銀礦冶煉史有重要價值。
4、管理機構——監里
在爐坪東側山坑,有個村莊叫監里,這就是當年蒙山銀場的管理機構-----提舉司所在地。古代把礦山劃分為四個級別,即:監、場、廠、務。其中“監是最高級。而蒙山銀場就屬於“監”級。監里村名也是因此而得名。據同治《上高縣誌》記載:“宋慶元6年,有銀鉛發泄於蒙山,於是即蒙山置場。元至元十三年置提舉司.......。”可見蒙山銀場不僅屬“監”級,後來又升為提舉司,是當時朝庭的重點財政部門。如今,監里村雖然人煙稀少,但數十棟房舍依舊俱在,足見當年提舉司面貌。
5、子弟學院——正德書院
蒙山古銀礦從宋置場,到元置提舉司,其銀利滾滾。在銀業發達之時,為研究銀礦采冶技術,崇尚仁義道德,教化銀礦子弟,提舉司把興學當作急切之務。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蒙山銀礦提舉司姜榮在銀場附近即爐坪西側,夜合山南面山坑一開闊地建起了“正德書院”。元至元二十八年提舉孛蘭溪割已俸續建,越三年告成。延請師儒,招集眾徒,誦習其間。建時鄒宗伯為訓導,鄒民則為主講,許善勝,吳澄、姚雲、鄒民則均有記。元朝集賢院學士、大書法家趙孟頫為此院手書“正德書院”石額。延佑二年(1315)夏,提舉陳以忠用私費擴建。“正德書院”曾建有大成殿、兩廡、明倫堂、致思堂、佑善堂、先賢祠等。內置果行、育德、正蒙、修身、觀復等為游息之所。明萬曆年毀於兵焚。“正德書院”是我國第一所廠礦興辦的“職工子弟學校”,開了廠礦辦教育的先例。今日依然可見“正德書院”的遺址,其地四面環山,坐南朝北,一支山溪順山而下,常流不息。有殘存牆腳數處及一座梁橋。足見當年“正德書院”一斑。
6、礦山關隘——夜合山
監里北口不足一華里處,有座夜合山,是進出礦山的必經之路。其山兇險,如刀削般隔開,兩邊峭壁陡立,中間谷底只有一道可行,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蒙山銀場提舉司在此設重兵把守,嚴防礦工逃跑和外人進山私采。據傳,夜合山每到晚上便會自動合攏,行人無法而過。其實這都是騙人的鬼話。目的是用迷信來恐嚇那些企圖逃跑者。
7、屯山兵營——馬湖
同治《上高縣誌》記載:“元至元十三年,撥袁(宜春)、臨(臨川)、瑞(高安)三府民人三千七百戶,糧一萬二千五百石(擔).......,可見當年蒙山有2-3萬人常年在山上采冶銀礦。因此,礦難、逃跑、叛亂事件時有發生。為了穩定礦山,維持治安,當時朝庭除了加強蒙山銀場提舉司的管理力量外,又在監里村西8公里處的馬湖駐紮了平亂軍隊。因為馬湖水源好、地域平,草料足,所以選擇此處駐軍。馬多水多,後來該村就取名馬湖。軍隊需求戰馬,於是販馬生意交易在南港一度盛行,而南港傳統廟會“五月二十九”就俗稱為“馬墟”。
8、休閒場所——桑梓園
在監里村東行3公里處,有個村莊叫桑梓園。該村以種桑養蠶為業,因此而得名。明朝年間,被貶到蒙山銀場提舉司的皇太子與該村村民“桑女”相戀結合後,該村就享譽方圓百里。如今在大廟一帶後生小伙找老婆就流傳著一句民謠:“上簡(揀)下簡(揀),到了桑梓園就不用揀”。有心人看到這一潛在商機,加上蒙山銀礦人氣旺盛,於是就在桑梓園村開辦了一系列休閒娛樂場所,諸如茶店、酒樓、飯館、戲台、澡堂、妓院、雜貨鋪等,吸引了附近府縣的名優花旦和客商去聚桑梓園村,生意一度紅火,聲名遠播,成為礦山唯一休閒場所。
9、佛教重地——聖濟寺
在蒙山北麓,監里村東行4公里處,有座“聖濟寺”,俗稱“大廟”。此寺因規模大,方圓百里享有聲譽。“聖濟寺”曾建有佛殿、藏經殿、蒙堂、前資堂等建築數十棟,占地1.5萬平方米。終年香火鼎盛。“聖濟寺”始建於唐初,盛於唐、宋、元、明、清五朝,唐五祖惠能和尚的高徒道明禪師開山。宋治平三年(1064)英宗皇帝賜額。建炎戍申年(1128)高僧紹濟重修佛堂、階院、禪座,都用石砌。元至正年間(1314-1368)毀於戰火。明洪武九年(1376),高僧湛然重建殿堂5間,後又毀於戰火。清順治年間,思懶融和尚愛蒙山岩壑之勝,留居於此。與“聖濟派”僧侶懸路修學。捐款重建佛殿、禪堂、開講說法,參禪者每年數百人。後歷經康、雍、乾三朝,棟宇幾傾,垣墉半圯,不堪棲息。嘉慶十五年(1810),募資重修寺宇。明建文皇帝朱允炆曾在“聖濟寺”內親筆書寫了一副對聯,其聯是:“佛自南域來,如大冶烘爐,是鐵皆堪鑄;僧往東蒙趨,似孤雁野雁,何天不可飛”。清朝嘉慶皇帝欽賜“唐朝佛國”墨寶。“聖濟寺”仍保存石碑“唐朝佛國”、墓碑、石塔、石鼓等。“聖濟寺”依託蒙山古銀礦的開採,人氣倍增,佛傳盛行。雖幾經兵火焚毀,但經久不衰。“聖濟寺”是江南佛教“五宗七派”的發源地,而“聖濟派”就是佛教重要流派,在佛教領域享有很高的地位。
10、民間傳說——-太子與桑女
南港蒙山古銀礦遺址有著濃厚的人文底蘊。今日,在該遺址方圓15公里之地,仍然居住著當年礦工的後代。如大窩裡、監里、窯下、東風橋、桑梓園、廟前、上簡、港田、土庫、員山、前進等村莊。在這些村莊中,仍有許多關於蒙山古銀礦的美麗傳說。什麼“千頭豬,萬石(擔)糧”、“姓沈的沒有一千也有八百”、“洞口礦工把飯搶光了,洞裡人吃不到飯”、“挑銀子的簍子底是圓錐體”等等。其中流傳最廣、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是“太子與桑女”的故事。這一故事有兩種傳說。其一:傳說明朝某代皇太子與皇后不和,被貶到蒙山銀礦提舉司。他看破紅塵,不願過宮廷勾心鬥角的生活。皇太子與蒙山腳下的桑梓園村民女“桑女”相戀成婚。皇后生辰慶典之時,不回皇宮賀壽。皇上下了三道聖旨催行:“皇太子身不回頭回”。皇太子被逼頭撞蒙山多寶鋒峭壁而亡。差官割其頭回皇宮復命。太子厚葬之時,蒙山銀礦提舉司曾用金子做了一個“太子頭”,安置其屍。恐被盜墓,便用一百付棺材出門葬之。其二:傳說皇太子被皇后陷害,貶於蒙山銀礦督煉白銀。後與蒙山桑梓園村民女“桑女”相戀成婚。此舉有違祖制。皇后藉此又在皇帝面前撥弄是非。皇帝幾道聖旨要皇太子回宮,要求太子解除與民女“桑女”的婚姻。皇太子不乾,則要求封“桑女”為“太子妃”,皇帝大怒,又下聖旨:“太子人不見頭見”。皇太子因此非常苦惱。這時,欽差又接到密旨:要伺機將“桑女”秘密處死,欽差見旨左右為難。於是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將“桑女”綁架藏於密處。“桑女”失蹤後,皇太子失魂落魄。欽差逼“桑女”寫信給太子,說“桑女”已殉情。皇太子信以為真,痛不欲生,頭撞蒙山多寶鋒峭壁而亡。皇太子死後,“桑女”弄清真相後,也在多寶鋒撞壁而死。欽差於是偷割太子頭顱回皇宮復命。蒙山銀礦提舉司只好用金子做了一個“太子頭”,把太子和“桑女”同葬於蒙山。於是多寶鋒從此更名叫做太子壁。
11、紀念廟宇——太子詞
在監里村西北6公里處的前進村,有“太子祠”一座。詞周圍古柏參天,有六、七百年之久。“太子詞”與蒙山古銀礦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祠中曾有“金面太子”塑像,與蒙山民間傳說太子用“金子頭”葬之吻合。前進村先民因感受太子恩德,立祠紀念。據說每年春節,前進村從“太子祠”中抬出“金面太子”環村巡遊5公里,然後置於“眾廳”供奉,由村民鳴鼓至元宵之夜。
二、古銀礦遺址附近的主要名勝古蹟
1、明末牌坊——三朝侍御
監里村西行6公里的員山村,有座牌坊叫“三朝侍御”。是為明巡按御史曹汝蘭而立。該牌坊始建於上高縣署前,清道光二十七年重建於曹汝蘭家鄉員山村。該牌坊為樓門樣式,斗拱結構,彩繪朱漆。上有“恩榮”豎匾,下懸“三朝侍御”橫匾,正柱掛木板對聯“ 笏插雲端朝拱壯烏台氣象,印浮水面瀠洄啟翰苑文章”,下是“白虎家聲舊,烏台氣象新”。此牌古樸典雅,是宜春市稀有的牌坊,屬市級保護文物。
2、珍稀亭橋-------梅沙橋
古銀礦遺址北8公里的梅沙村有座亭橋叫“梅沙橋”。該橋始建於明末,是一座三孔石拱橋。據同治《上高縣誌》紀載:“梅沙橋有亭,蒙山、袁嶺,上梅諸水經此”。此橋亭長39米,高38米,支柱柵欄相圍,兩邊 有條凳,供人休閒。是宜春市珍稀亭橋,為市級保護文物。
3、風水寶塔-------文峰塔
古銀礦遺址西北7公里處的前進村,有座古塔叫文峰塔。是一座三級六邊單檐、三砂白磚混合結構的風水塔,建於清末。此塔高14米,立於溪邊村頭,塔體保存較好。是當地族人望兒女成龍成鳳的象徵。為縣級保護文物。
4、反清復明------刀槍洞
古銀礦西2公里處的白水坑村,其後背蓮花山陡壁間有個洞,人稱“刀槍洞”。是當年員山族人“反清復明”暴動藏兵器的地方。清順治二年,分宜縣令曹國棋躲於蘭盤村,與曹汝蘭孫、崇禎六年舉人曹志明密謀,聯絡上甘山舉人聶棟、聶炬、田北武解元王平東、灣溪武解元黃英、梅沙舉人李維禎、坑頭舉人晏揚助和南鄉晏姓等七姓,起兵抗清。先占上高,新昌,萬載等地。得而復失,戰敗至死。後來為了躲避清軍清查,族人把兵器藏於此洞。故名叫“刀槍洞”。
5、茶陵蒙山------仙姑寨
宋朝年間,南港鎮茶陵村有一女傑,人稱“仙姑”。武藝高強,能呼風喚雨,在茶陵立寨為王,其寨名叫:“仙姑寨”。因為“仙姑”好行俠仗義,除暴安良,方圓百里,聲威大震。府縣畏懼,上報朝廷平亂。岳飛奉命前去圍剿。到了茶陵,該山雲霧籠罩,只聞其聲,不見其軍馬,進攻多次,卻攻不下此寨。一日,得一姨婆(巫婆)相助,用巫水化去雲霧,茶陵於是露出了山寨,岳飛便指揮軍馬上山攻寨。然而,仙姑一直敬仰岳飛抗金有功,是民族英雄,無心傷害。所以避其鋒芒退之。她用纏腳帶架橋,渡軍馬而去,遂成岳飛之志。仙姑逃走後,又帶領軍馬在蒙山一個山峰立寨,仍稱“仙姑寨”,岳飛軍又奉命去蒙山追剿。仙姑仍不與岳飛交戰,只留下白戰袍一件贈與岳飛,又在蒙山之巔白雲峰,駕白雲而去。
太子壁村簡介:
{資料:在江西省上高縣城南30公里的蒙山有一峭壁名“太子壁”,是由於南宋朝庭在蒙山設務煉銀,皇太子曾到此督察銀冶而得名.因蒙山產銀,所以其主峰又稱“多寶峰”,並有“末山出草,蒙山出寶”之古諺(末山是上高主要山脈,以出草藥馳名)}
在我國南方,地形大多以丘陵為主,於是便有大山,小山.在宜春上高縣,蒙山為該縣最高山脈,海拔為1004米..然而,少有人知,就在這海拔上千米的山上,還住著當今高新科技社會少有的勞苦農民,外界人親切的稱這些老百姓為"山民".
說到蒙山古銀礦遺址,不得不提到太子壁村,該村雖然沒有幾百年前的建築,卻有長達800多年的歷史,剎想,"太子壁"三字的由來,還歸根於800多年前的南宋銀礦開採時區.多么古老啊.
蒙山古銀礦過去曾經有20000多老百姓開採,可想當年此地有多熱鬧.也許,古時那些先輩可能不會想到,幾百年後,太子壁村還住有幾十戶的村民.還保持原始山林的風貌.更值得慶喜的是,該村男女老少,多少都知道一些相關"太子壁"由來的傳說.
可惜太子壁村如今變得比較荒廢,遷居的只剩下幾戶人家,5年前,該村很熱鬧,40多戶人家,每天可以聽到雞鳴狗吠聲,鄰里吃飯串門非常普遍,當地的孩子們歡聲笑語,打滾珠,跳自己用棕樹葉編制的跳繩,踢房子等等..好在隨著蒙山古銀礦的逐漸出名,會經常有專家或者自駕遊客來此光顧,來此體驗山民的生活,燒小火,搞野炊,搭帳篷,觀遺址,拍照取景等,照片上留下了他們到此處的歡樂..
對太子壁當地人來講,這輩子,安居祥和就好..關於外界人,說法有很多種:山旮旯,世外桃源等等..山民們非常的誠懇,樸實,熱情.會讓我們喜歡上這裡的人.來到這,感覺拋開城市的喧囂煩惱.呼吸江南最清新的空氣.
太子壁村很小.貫穿可能不到200米,一條2米左右寬的小溪順村莊而下.溪水非常清澈,清澈到你想直接飲用.到了小溪的下游,變的奇石嶙峋,也很驚險.很美麗,可惜的是少有人知道.村民人燒的是柴火,柴火弄出來的食物很有風味.水是從離村3.4里的一岩洞裡引過來的,冬天很暖,夏天涼如冰水.喝上一口,透徹心涼..
夏天,南方天氣非常濕熱,在城市,空調是大家的以來.而太子壁夏天,微風掃過你的鬢角,溫度比山下至少低4-6度,非常涼快.在這裡夏天晚上睡覺,是要蓋被子的.山下人常說:夏天去蒙山"歇伏"(避暑的意思).那裡好涼快..
蒙山古銀礦的20多個洞口,大部分分布在村後山上,包括主洞口,如果遊客到此村,跟山民們講"可以帶我們去參觀一下那些洞嗎?".村民們會非常熱情的把遊人帶入洞內,不管你是大城還是小鎮,不管你是書生還是柔弱女子,在山民的帶領下,山路在陡峭崎嶇,都將非常有"安全感".村民們通常手持一把鐮刀引大家上山.
太子壁山清水秀,三面環山,村領土範圍內除了銀礦遺址遺留的洞之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山洞,各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非常的驚險刺激.林木主要是:竹,杉,松等等.
4、管理機構——監里
在爐坪東側山坑,有個村莊叫監里,這就是當年蒙山銀場的管理機構-----提舉司所在地。古代把礦山劃分為四個級別,即:監、場、廠、務。其中“監是最高級。而蒙山銀場就屬於“監”級。監里村名也是因此而得名。據同治《上高縣誌》記載:“宋慶元6年,有銀鉛發泄於蒙山,於是即蒙山置場。元至元十三年置提舉司.......。”可見蒙山銀場不僅屬“監”級,後來又升為提舉司,是當時朝庭的重點財政部門。如今,監里村雖然人煙稀少,但數十棟房舍依舊俱在,足見當年提舉司面貌。
5、子弟學院——正德書院
蒙山古銀礦從宋置場,到元置提舉司,其銀利滾滾。在銀業發達之時,為研究銀礦采冶技術,崇尚仁義道德,教化銀礦子弟,提舉司把興學當作急切之務。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蒙山銀礦提舉司姜榮在銀場附近即爐坪西側,夜合山南面山坑一開闊地建起了“正德書院”。元至元二十八年提舉孛蘭溪割已俸續建,越三年告成。延請師儒,招集眾徒,誦習其間。建時鄒宗伯為訓導,鄒民則為主講,許善勝,吳澄、姚雲、鄒民則均有記。元朝集賢院學士、大書法家趙孟頫為此院手書“正德書院”石額。延佑二年(1315)夏,提舉陳以忠用私費擴建。“正德書院”曾建有大成殿、兩廡、明倫堂、致思堂、佑善堂、先賢祠等。內置果行、育德、正蒙、修身、觀復等為游息之所。明萬曆年毀於兵焚。“正德書院”是我國第一所廠礦興辦的“職工子弟學校”,開了廠礦辦教育的先例。今日依然可見“正德書院”的遺址,其地四面環山,坐南朝北,一支山溪順山而下,常流不息。有殘存牆腳數處及一座梁橋。足見當年“正德書院”一斑。
6、礦山關隘——夜合山
監里北口不足一華里處,有座夜合山,是進出礦山的必經之路。其山兇險,如刀削般隔開,兩邊峭壁陡立,中間谷底只有一道可行,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蒙山銀場提舉司在此設重兵把守,嚴防礦工逃跑和外人進山私采。據傳,夜合山每到晚上便會自動合攏,行人無法而過。其實這都是騙人的鬼話。目的是用迷信來恐嚇那些企圖逃跑者。
7、屯山兵營——馬湖
同治《上高縣誌》記載:“元至元十三年,撥袁(宜春)、臨(臨川)、瑞(高安)三府民人三千七百戶,糧一萬二千五百石(擔).......,可見當年蒙山有2-3萬人常年在山上采冶銀礦。因此,礦難、逃跑、叛亂事件時有發生。為了穩定礦山,維持治安,當時朝庭除了加強蒙山銀場提舉司的管理力量外,又在監里村西8公里處的馬湖駐紮了平亂軍隊。因為馬湖水源好、地域平,草料足,所以選擇此處駐軍。馬多水多,後來該村就取名馬湖。軍隊需求戰馬,於是販馬生意交易在南港一度盛行,而南港傳統廟會“五月二十九”就俗稱為“馬墟”。
8、休閒場所——桑梓園
在監里村東行3公里處,有個村莊叫桑梓園。該村以種桑養蠶為業,因此而得名。明朝年間,被貶到蒙山銀場提舉司的皇太子與該村村民“桑女”相戀結合後,該村就享譽方圓百里。如今在大廟一帶後生小伙找老婆就流傳著一句民謠:“上簡(揀)下簡(揀),到了桑梓園就不用揀”。有心人看到這一潛在商機,加上蒙山銀礦人氣旺盛,於是就在桑梓園村開辦了一系列休閒娛樂場所,諸如茶店、酒樓、飯館、戲台、澡堂、妓院、雜貨鋪等,吸引了附近府縣的名優花旦和客商去聚桑梓園村,生意一度紅火,聲名遠播,成為礦山唯一休閒場所。
9、佛教重地——聖濟寺
在蒙山北麓,監里村東行4公里處,有座“聖濟寺”,俗稱“大廟”。此寺因規模大,方圓百里享有聲譽。“聖濟寺”曾建有佛殿、藏經殿、蒙堂、前資堂等建築數十棟,占地1.5萬平方米。終年香火鼎盛。“聖濟寺”始建於唐初,盛於唐、宋、元、明、清五朝,唐五祖惠能和尚的高徒道明禪師開山。宋治平三年(1064)英宗皇帝賜額。建炎戍申年(1128)高僧紹濟重修佛堂、階院、禪座,都用石砌。元至正年間(1314-1368)毀於戰火。明洪武九年(1376),高僧湛然重建殿堂5間,後又毀於戰火。清順治年間,思懶融和尚愛蒙山岩壑之勝,留居於此。與“聖濟派”僧侶懸路修學。捐款重建佛殿、禪堂、開講說法,參禪者每年數百人。後歷經康、雍、乾三朝,棟宇幾傾,垣墉半圯,不堪棲息。嘉慶十五年(1810),募資重修寺宇。明建文皇帝朱允炆曾在“聖濟寺”內親筆書寫了一副對聯,其聯是:“佛自南域來,如大冶烘爐,是鐵皆堪鑄;僧往東蒙趨,似孤雁野雁,何天不可飛”。清朝嘉慶皇帝欽賜“唐朝佛國”墨寶。“聖濟寺”仍保存石碑“唐朝佛國”、墓碑、石塔、石鼓等。“聖濟寺”依託蒙山古銀礦的開採,人氣倍增,佛傳盛行。雖幾經兵火焚毀,但經久不衰。“聖濟寺”是江南佛教“五宗七派”的發源地,而“聖濟派”就是佛教重要流派,在佛教領域享有很高的地位。
10、民間傳說——-太子與桑女
南港蒙山古銀礦遺址有著濃厚的人文底蘊。今日,在該遺址方圓15公里之地,仍然居住著當年礦工的後代。如大窩裡、監里、窯下、東風橋、桑梓園、廟前、上簡、港田、土庫、員山、前進等村莊。在這些村莊中,仍有許多關於蒙山古銀礦的美麗傳說。什麼“千頭豬,萬石(擔)糧”、“姓沈的沒有一千也有八百”、“洞口礦工把飯搶光了,洞裡人吃不到飯”、“挑銀子的簍子底是圓錐體”等等。其中流傳最廣、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是“太子與桑女”的故事。這一故事有兩種傳說。其一:傳說明朝某代皇太子與皇后不和,被貶到蒙山銀礦提舉司。他看破紅塵,不願過宮廷勾心鬥角的生活。皇太子與蒙山腳下的桑梓園村民女“桑女”相戀成婚。皇后生辰慶典之時,不回皇宮賀壽。皇上下了三道聖旨催行:“皇太子身不回頭回”。皇太子被逼頭撞蒙山多寶鋒峭壁而亡。差官割其頭回皇宮復命。太子厚葬之時,蒙山銀礦提舉司曾用金子做了一個“太子頭”,安置其屍。恐被盜墓,便用一百付棺材出門葬之。其二:傳說皇太子被皇后陷害,貶於蒙山銀礦督煉白銀。後與蒙山桑梓園村民女“桑女”相戀成婚。此舉有違祖制。皇后藉此又在皇帝面前撥弄是非。皇帝幾道聖旨要皇太子回宮,要求太子解除與民女“桑女”的婚姻。皇太子不乾,則要求封“桑女”為“太子妃”,皇帝大怒,又下聖旨:“太子人不見頭見”。皇太子因此非常苦惱。這時,欽差又接到密旨:要伺機將“桑女”秘密處死,欽差見旨左右為難。於是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將“桑女”綁架藏於密處。“桑女”失蹤後,皇太子失魂落魄。欽差逼“桑女”寫信給太子,說“桑女”已殉情。皇太子信以為真,痛不欲生,頭撞蒙山多寶鋒峭壁而亡。皇太子死後,“桑女”弄清真相後,也在多寶鋒撞壁而死。欽差於是偷割太子頭顱回皇宮復命。蒙山銀礦提舉司只好用金子做了一個“太子頭”,把太子和“桑女”同葬於蒙山。於是多寶鋒從此更名叫做太子壁。
11、紀念廟宇——太子詞
在監里村西北6公里處的前進村,有“太子祠”一座。詞周圍古柏參天,有六、七百年之久。“太子詞”與蒙山古銀礦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祠中曾有“金面太子”塑像,與蒙山民間傳說太子用“金子頭”葬之吻合。前進村先民因感受太子恩德,立祠紀念。據說每年春節,前進村從“太子祠”中抬出“金面太子”環村巡遊5公里,然後置於“眾廳”供奉,由村民鳴鼓至元宵之夜。
二、古銀礦遺址附近的主要名勝古蹟
1、明末牌坊——三朝侍御
監里村西行6公里的員山村,有座牌坊叫“三朝侍御”。是為明巡按御史曹汝蘭而立。該牌坊始建於上高縣署前,清道光二十七年重建於曹汝蘭家鄉員山村。該牌坊為樓門樣式,斗拱結構,彩繪朱漆。上有“恩榮”豎匾,下懸“三朝侍御”橫匾,正柱掛木板對聯“ 笏插雲端朝拱壯烏台氣象,印浮水面瀠洄啟翰苑文章”,下是“白虎家聲舊,烏台氣象新”。此牌古樸典雅,是宜春市稀有的牌坊,屬市級保護文物。
2、珍稀亭橋-------梅沙橋
古銀礦遺址北8公里的梅沙村有座亭橋叫“梅沙橋”。該橋始建於明末,是一座三孔石拱橋。據同治《上高縣誌》紀載:“梅沙橋有亭,蒙山、袁嶺,上梅諸水經此”。此橋亭長39米,高38米,支柱柵欄相圍,兩邊 有條凳,供人休閒。是宜春市珍稀亭橋,為市級保護文物。
3、風水寶塔-------文峰塔
古銀礦遺址西北7公里處的前進村,有座古塔叫文峰塔。是一座三級六邊單檐、三砂白磚混合結構的風水塔,建於清末。此塔高14米,立於溪邊村頭,塔體保存較好。是當地族人望兒女成龍成鳳的象徵。為縣級保護文物。
4、反清復明------刀槍洞
古銀礦西2公里處的白水坑村,其後背蓮花山陡壁間有個洞,人稱“刀槍洞”。是當年員山族人“反清復明”暴動藏兵器的地方。清順治二年,分宜縣令曹國棋躲於蘭盤村,與曹汝蘭孫、崇禎六年舉人曹志明密謀,聯絡上甘山舉人聶棟、聶炬、田北武解元王平東、灣溪武解元黃英、梅沙舉人李維禎、坑頭舉人晏揚助和南鄉晏姓等七姓,起兵抗清。先占上高,新昌,萬載等地。得而復失,戰敗至死。後來為了躲避清軍清查,族人把兵器藏於此洞。故名叫“刀槍洞”。
5、茶陵蒙山------仙姑寨
宋朝年間,南港鎮茶陵村有一女傑,人稱“仙姑”。武藝高強,能呼風喚雨,在茶陵立寨為王,其寨名叫:“仙姑寨”。因為“仙姑”好行俠仗義,除暴安良,方圓百里,聲威大震。府縣畏懼,上報朝廷平亂。岳飛奉命前去圍剿。到了茶陵,該山雲霧籠罩,只聞其聲,不見其軍馬,進攻多次,卻攻不下此寨。一日,得一姨婆(巫婆)相助,用巫水化去雲霧,茶陵於是露出了山寨,岳飛便指揮軍馬上山攻寨。然而,仙姑一直敬仰岳飛抗金有功,是民族英雄,無心傷害。所以避其鋒芒退之。她用纏腳帶架橋,渡軍馬而去,遂成岳飛之志。仙姑逃走後,又帶領軍馬在蒙山一個山峰立寨,仍稱“仙姑寨”,岳飛軍又奉命去蒙山追剿。仙姑仍不與岳飛交戰,只留下白戰袍一件贈與岳飛,又在蒙山之巔白雲峰,駕白雲而去。
太子壁村簡介:
{資料:在江西省上高縣城南30公里的蒙山有一峭壁名“太子壁”,是由於南宋朝庭在蒙山設務煉銀,皇太子曾到此督察銀冶而得名.因蒙山產銀,所以其主峰又稱“多寶峰”,並有“末山出草,蒙山出寶”之古諺(末山是上高主要山脈,以出草藥馳名)}
在我國南方,地形大多以丘陵為主,於是便有大山,小山.在宜春上高縣,蒙山為該縣最高山脈,海拔為1004米..然而,少有人知,就在這海拔上千米的山上,還住著當今高新科技社會少有的勞苦農民,外界人親切的稱這些老百姓為"山民".
說到蒙山古銀礦遺址,不得不提到太子壁村,該村雖然沒有幾百年前的建築,卻有長達800多年的歷史,剎想,"太子壁"三字的由來,還歸根於800多年前的南宋銀礦開採時區.多么古老啊.
蒙山古銀礦過去曾經有20000多老百姓開採,可想當年此地有多熱鬧.也許,古時那些先輩可能不會想到,幾百年後,太子壁村還住有幾十戶的村民.還保持原始山林的風貌.更值得慶喜的是,該村男女老少,多少都知道一些相關"太子壁"由來的傳說.
可惜太子壁村如今變得比較荒廢,遷居的只剩下幾戶人家,5年前,該村很熱鬧,40多戶人家,每天可以聽到雞鳴狗吠聲,鄰里吃飯串門非常普遍,當地的孩子們歡聲笑語,打滾珠,跳自己用棕樹葉編制的跳繩,踢房子等等..好在隨著蒙山古銀礦的逐漸出名,會經常有專家或者自駕遊客來此光顧,來此體驗山民的生活,燒小火,搞野炊,搭帳篷,觀遺址,拍照取景等,照片上留下了他們到此處的歡樂..
對太子壁當地人來講,這輩子,安居祥和就好..關於外界人,說法有很多種:山旮旯,世外桃源等等..山民們非常的誠懇,樸實,熱情.會讓我們喜歡上這裡的人.來到這,感覺拋開城市的喧囂煩惱.呼吸江南最清新的空氣.
太子壁村很小.貫穿可能不到200米,一條2米左右寬的小溪順村莊而下.溪水非常清澈,清澈到你想直接飲用.到了小溪的下游,變的奇石嶙峋,也很驚險.很美麗,可惜的是少有人知道.村民人燒的是柴火,柴火弄出來的食物很有風味.水是從離村3.4里的一岩洞裡引過來的,冬天很暖,夏天涼如冰水.喝上一口,透徹心涼..
夏天,南方天氣非常濕熱,在城市,空調是大家的以來.而太子壁夏天,微風掃過你的鬢角,溫度比山下至少低4-6度,非常涼快.在這裡夏天晚上睡覺,是要蓋被子的.山下人常說:夏天去蒙山"歇伏"(避暑的意思).那裡好涼快..
蒙山古銀礦的20多個洞口,大部分分布在村後山上,包括主洞口,如果遊客到此村,跟山民們講"可以帶我們去參觀一下那些洞嗎?".村民們會非常熱情的把遊人帶入洞內,不管你是大城還是小鎮,不管你是書生還是柔弱女子,在山民的帶領下,山路在陡峭崎嶇,都將非常有"安全感".村民們通常手持一把鐮刀引大家上山.
太子壁山清水秀,三面環山,村領土範圍內除了銀礦遺址遺留的洞之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山洞,各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非常的驚險刺激.林木主要是:竹,杉,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