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4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 遺產編號:Ⅶ-124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製作材料,製作技法,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是一種別具一格的寺院文化藝術,從廣義上講,它屬於唐卡的一種。
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是唐卡文化中的獨立分支,記載著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的歷史資料,在內蒙古阿拉善地區傳承。
相傳,超格圖呼熱寺(今阿拉善左旗昭化寺)喇嘛製作的馬鬃繞線蒙古唐卡風格獨特,畫面生動,享譽阿拉善地區的各大寺廟,但只有本寺藝人的後人傳承。
文化特徵
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內涵豐富,色彩明亮,立體感強且不褪色。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是繪畫藝術和織繡藝術的結合體,一個堆貼,一根繡針穿過畫布,都凝聚了藝人們的智慧和心血。製作者心無旁騖,將枯燥當樂趣,以重複當生活,一針一線,皆是匠心,一起一落,都是歷練。
製作工序
製作材料
一條條色彩絢麗的馬鬃繞線是傳統堆秀唐卡的點睛之筆。所謂馬鬃繞線,就是以馬脖或馬尾上的鬃毛為芯,用手指揉搓使之纏繞上各種顏色的絲線,擰成一股。做芯的馬鬃為3、6、9、13、16、19、21等佛教吉數,寓意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
之所以選擇馬鬃,是因為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在蒙古族的觀念中馬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和生活夥伴,把馬鬃加入到佛教神聖的唐卡製作當中,也希望馬的種族不斷生息繁衍,受到祝福。在唐卡中加入馬鬃是蒙古人對馬的愛惜之情。鬃毛要反覆沖洗,拿柏葉三熏淨化,掛七天祈福才可以做唐卡的繞線。以神聖的馬鬃為芯,纏繞各種顏色的絲線,縫製在絲面圖畫的邊緣,不僅增加圖畫的立體感,還不變形、不生蟲、經久耐用。
製作技法
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製作分為平剪堆繡和立體堆繡兩種,其工序有圖案設計、剪裁、堆貼、繡制,個別圖案部分上色等。製作過程中主題的構圖、形象、比例、顏色等都不能隨意創造,必須熟記各種經典中的教義、儀軌、圖像及度量,遵守嚴格規定製作。以堆貼為主,繡制為輔。堆繡主要用各色棉布、綢、緞剪成各種圖案形狀,精心堆貼成一個完整的畫面,然後用線繡制而成。
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的製作工序十分複雜,每道工序都保留了最傳統的技法。先是畫圖,後將各色的上等絲綢、彩緞等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各種形狀,如佛像、人物花卉、鳥獸等,按其顏色和順序先後粘壓、高溫定型,色彩講究從濃到淡,依次粘堆;再用絲線將每一塊獨立的圖案緊密縫合後進行上色;最後,用馬鬃繞線對人物的五官、毛髮、服飾、配飾以及吉祥物和圖畫邊緣進行勾勒和裝飾,這樣讓整幅畫看起來更具有立體感,畫像栩栩如生。
題材作品
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題材多為各種佛、菩薩、護法神、密宗金剛、八瑞相、寶馬、白象、噴焰摩尼等圖案。代表作品有《56個民族大團結》《烏蘭牧騎紅色文化唐卡》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傳統工藝與現代風格相結合後,使古老的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融入了時代的氣息,色彩更艷麗,內涵更豐富,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與收藏價值,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特色和審美觀念,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民族傳統文化遺產。
傳承狀況
由於工藝繁瑣,流傳局限,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一度瀕臨失傳。
傳承人物
格日勒,女,蒙古族,1944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自治區民族服飾工藝大師,自治區級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
保護措施
2018年12月,馬鬃繞線蒙古唐卡非遺博物館開館。
2021年9月18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阿拉善左旗文化館獲得“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阿拉善左旗文化館獲得“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20年4月23日,阿左旗開展“非遺文化進嘎查”展示活動,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作品參與展示。
2021年6月2日,第四屆“蘇龍嘎”杯阿拉善刺繡、馬鬃繞線蒙古唐卡、氈繡展在阿左旗文聯展廳開幕,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作品參與展示。
社會活動
2018年9月6日,“內蒙古自治區草原文化遺產保護日”啟動儀式在賀蘭草原開幕,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項目參與展演。
2020年11月6日上午,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管理局黨支部聯合左旗管理局全體黨員幹部來到馬鬃繞線蒙古唐卡非遺博物館,開展了以“體驗非遺,感受傳統”為主題的黨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