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擬地蜂,Melitturga mongolica Alfken,地蜂科擬地蜂屬的一種蜜蜂。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蒙古擬地蜂
- 拉丁學名:Melitturga mongolica Alfken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鱗翅目
- 亞目:細腰亞目
- 科:地蜂科
- 亞科:毛地蜂亞科
- 族:擬地蜂族
- 屬:擬地蜂屬
- 種:蒙古擬地蜂
- 總科:蜜蜂總科
簡介,形態描述,分布,
簡介
種 名:蒙古擬地蜂
學 名:Melitturga mongolica Alfken
形態描述
♀12一14毫米;♂12-14毫米。
♀中型,黑色。觸角短,棒狀;頭寬於長,稍窄於胸寬;顱頂後綠稍凹陷;頰的最寬處窄於複眼。頭部以唇基點刻較粗;眼側區細而密;中胸背板前及後綠點刻密,中部分散,不均勻;小盾片四緣點刻密,中部少而光滑;腹部1一4節背板前綠2/3處點刻細密(較胸部更密),後綠1/3處革狀,不閃光;第5節背板點刻粗大;第6節背板革狀。體毛少;腹部幾裸露。顏面、顱頂、頰、胸部背板被灰黃色毛;腹部1-4節背板兩側、第5節背板後綠及各腹板後綠被白色短毛;第6節背板兩側及腹板被金黃色毛。各脛節及第1紛節被淺黃色毛。
♂不似♀,區別為:(1)唇基、上唇、觸角柄節前側及鞭節末端外側均黃色。(2)複眼大,在顱頂上幾乎相連。(3)觸角鞭節末端顯著膨大,呈棒狀。(4)體密被灰黃至黃揭色毛,尤以胸部背板及側板為密;腹部各節背板均被黃色毛,尤以第l一2節為甚。
近似於廣泛分布於歐洲、中亞細亞及西伯利亞西部的棒角擬地蜂,但區別在於:(1)♀唇基黑色,非黃色。(2)胸部背板毛褐色,非灰白色。
♀中型,黑色。觸角短,棒狀;頭寬於長,稍窄於胸寬;顱頂後綠稍凹陷;頰的最寬處窄於複眼。頭部以唇基點刻較粗;眼側區細而密;中胸背板前及後綠點刻密,中部分散,不均勻;小盾片四緣點刻密,中部少而光滑;腹部1一4節背板前綠2/3處點刻細密(較胸部更密),後綠1/3處革狀,不閃光;第5節背板點刻粗大;第6節背板革狀。體毛少;腹部幾裸露。顏面、顱頂、頰、胸部背板被灰黃色毛;腹部1-4節背板兩側、第5節背板後綠及各腹板後綠被白色短毛;第6節背板兩側及腹板被金黃色毛。各脛節及第1紛節被淺黃色毛。
♂不似♀,區別為:(1)唇基、上唇、觸角柄節前側及鞭節末端外側均黃色。(2)複眼大,在顱頂上幾乎相連。(3)觸角鞭節末端顯著膨大,呈棒狀。(4)體密被灰黃至黃揭色毛,尤以胸部背板及側板為密;腹部各節背板均被黃色毛,尤以第l一2節為甚。
近似於廣泛分布於歐洲、中亞細亞及西伯利亞西部的棒角擬地蜂,但區別在於:(1)♀唇基黑色,非黃色。(2)胸部背板毛褐色,非灰白色。
學名: | Melitturga mongolicaAlfken |
中文名: | 蒙古擬地蜂 |
中文拼音: | MéngGǔNǐDìFēng |
分類等級: | 種 |
概述: | |
原始屬名 | |
模式標本產地 | |
模式標本保存地 | |
國家保護級別 | 不祥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
分布
黑龍江、內蒙古、河七、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