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和中亞的突厥文碑銘

《蒙古和中亞的突厥文碑銘》第二突厥汗國(又稱藍突厥汗國,552~745)和回鶻汗國(早期稱回紇汗國,744~840)時期用如尼文字母(源於粟特文字母)拼寫的突厥語碑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古和中亞的突厥文碑銘
  • 發現地點蒙古國鄂爾渾河和圖勒河流域
發現經過,石碑內容,

發現經過

發現於蒙古國鄂爾渾河和圖勒河流域,少數出自葉尼塞河流域和中亞七河流域。年代約在7世紀末至9世紀中葉。1889年,俄國學者發現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等重要碑銘,1897年又發現暾欲谷碑。1893年,丹麥語言學家V.湯姆森(1842~1927)成功解讀突厥文。此後新碑銘續有發現,為研究藍突厥和回鶻早期歷史、語言文字及其與唐朝的關係提供重要史料。第二突厥汗國時期的碑銘 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發現於和碩柴達木湖畔。

石碑內容

碑文用突厥文和漢文兩種文字刻成,主要記述第二突厥汗國毗伽可汗和其弟闕特勤的文治武功。闕特勤碑立於732年,“闕”是突厥稱號,“特勤”意為突厥貴族子弟。731年闕特勤卒,唐玄宗曾派人弔祭。碑正面及左右兩側是突厥文,背面是漢文,內容不完全一樣。毗伽可汗碑立於735年,與闕特勤碑內容雷同。暾欲谷碑約於720年立於巴彥楚克圖,碑文系暾欲谷自撰,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主要記述藍突厥大臣暾欲谷輔佐可汗的事跡。第二突厥汗國的碑銘還有:1891年在翁金河畔發現的翁金碑,立於7~8世紀之交;1912年在烏蘭巴托以南伊和呼舒特發現的闕利啜碑,立於8世紀初,主要記述藍突厥達頭部高官闕利啜的生平事跡;烏蘭巴托東南的雀林驛站附近發現的雀林碑,有學者認為刻於688~691年間,是所知年代最早的突厥文碑銘。回鶻汗國時期的碑銘
九姓回鶻可汗碑發現於1890年,原立於前杭愛省哈拉巴勒嘎斯城一所摩尼教寺院門前。碑文用突厥文、漢文和粟特文三種文字刻成,漢文部分保存最好,主要記述回鶻汗國建國後至保義可汗在位時的回鶻早期歷史、與唐朝的關係以及摩尼教傳入蒙古高原的情況。磨延啜碑發現於1909年,位於新烏蘇湖附近。主要記述回鶻第二代可汗磨延啜(即葛勒可汗)的生平事跡。此碑大約立於759年,碑文中未見主人公的名字,據文中“我於雞年讓粟特人、漢族人在色楞格河流域建設了富貴城”一語,可知此碑屬葛勒可汗。
回鶻汗國的碑銘還有:1957年在後杭愛省塔里亞特發現的塔里亞特碑,是關於葛勒可汗的又一件重要碑文,亦稱磨延啜第二碑;1969年在南戈壁省色布來發現的色布來碑,碑文用突厥文和粟特文刻成,有人認為是回鶻牟羽可汗的紀功碑,有人則主張是甘州回鶻第一代可汗的石碑。除蒙古外,突厥文碑銘在西伯利亞、中亞和中國新疆以及東歐亦有發現。其中葉尼塞突厥文碑銘多系古代黠戛斯人的墓碑,文句一般很短,間或有談及墓主生前功業的。年代集中在9~10世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