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原羚

蒙原羚

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又名黃羊,屬於偶蹄目牛科原羚屬,國家Ⅱ級野生保護動物,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將蒙原羚列為易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蒙原羚
  • 中文別名:黃羊
  • :動物界
  • :偶蹄目牛科
  • :原羚屬
  • 分布:僅分布在內蒙古、甘肅等個別地區
分布,研究區域,研究成果,建議,繁殖期及行為時間分配,

分布

20世紀50年代初蒙原羚在我國廣泛分布,數量大約50-60萬隻,至20世紀末期,蒙原羚在我國僅分布在內蒙古、甘肅等個別地區,數量僅為8000餘只。蒙原羚數量急劇減少,分布範圍逐漸減少。目前蒙原羚多集中分布在中蒙邊境一帶,很少向境內縱深移動。生境喪失和破碎化是野生動物面臨的嚴重威脅因素之一。

研究區域

劃定蘇尼特右旗中蒙邊境向內縱深20km為本文研究區域,研究區總面積為830k㎡。
本研究參考以往對蒙原羚生物學和行為生態學的資料,結合野外調查,確定影響蒙原羚生境質量的主要因子,並將蒙原羚對各個因子的喜好程度進行等級劃分;通過野外調查並藉助遙感信息,對研究區域的植被進行分類並解譯,獲得研究區域的植被分類圖;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研究區域1988年和2008年蒙原羚的生境進行評價;在此基礎上分析20年來蒙原羚的生境景觀格局變化,從而為蒙原羚的保護提出合理的科學依據。

研究成果

(1)2008年研究區蒙原羚的生境狀況為:在不考慮人為干擾情況下,次適宜、最適宜和不適宜生境面積分別為273.78k㎡、250.07k㎡和315.85 k㎡。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各生境類型面積發生較大變化。次適宜、最適宜、不適宜生境面積分別為303.15 k㎡、160.57㎡、376.00 k㎡。最適宜生境面積降幅為35.8%。次適宜生境和不適宜生境面積分別增加了10.7%和19.0%。
1988年研究區蒙原羚的生境狀況為:潛在生境中,次適宜、最適宜和不適宜的生境面積分別為372.62 k㎡、358.76 k㎡和108.34 k㎡。各部分實際生境面積分別為409.71 k㎡、242.83 k㎡和187.17 k㎡。最適宜生境面積下降了32.3%,次適宜和不適宜生境面積分別增加了10%和72.8%。
道路和居民點除了自身直接對蒙原羚的生境產生影響外,還導致蒙原羚生境的隔離和破碎化。總之,研究區蒙原羚生境處於中等水平。
(2)對比兩個時期蒙原羚實際生境面積,2008年較1988年次適宜和最適宜生境面積明顯減少,年平均下降速率分別為1.5%和2.0%;不適宜生境面積顯著增加,年平均增加速率較高,為3.5%。研究區蒙原羚生境喪失嚴重。
(3)研究區蒙原羚次適宜生境和最適宜生境的斑塊不斷被分割成更小的斑塊,破碎化程度加大。次適宜生境平均斑塊面積由1988年的23.32h㎡下降為2008年的5.19 h㎡,降幅為77.8%,最適宜生境平均斑塊面積由13.77h㎡下降為6.31 h㎡,降幅為54.2%。不適宜生境斑塊不斷聚集成更大的斑塊,平均斑塊面積由2.28 h㎡增加到6.54h㎡,增幅為125.8%。
(4)蒙原羚不適宜生境斑塊形狀趨於複雜,而次適宜斑塊和最適宜斑塊形狀向簡單化發展,以最適宜生境變化最大。
(5)次適宜和最適宜生境的斑塊連通度指數均下降,不適宜生境的斑塊連通度指數略有上升,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干擾因素的共同影響。

建議

防止沙化作為一項長期任務,改善當地的自然環境;在邊境線附近控制人口遷入,在離邊境線較遠地區科學管理草場,控制載畜量;在中蒙邊界開設更多野生動物通道,減少中蒙邊界高架鐵絲網對蒙原羚遷徙的阻礙;處理好發展經濟和生態建設的關係。

繁殖期及行為時間分配

2007年11月、12月和2008年3月,在內蒙古達賚湖地區,採用掃描取樣法對雌雄蒙原羚繁殖期及其前後晝間行為時間分配進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
(1)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後,雌性蒙原羚採食時間,占晝間活動時間的比例分別為(44.9±3.8)%、(43.5±4.0)%和(46.2±3.1)%;臥息時間,占晝間活動時間的比例分別為(32.3±4.8)%、(29.2±2.9)%和(28.0±4.8)%;雌性蒙原羚在繁殖期及其前後採食、移動和臥息的行為時間分配差異不顯著(P〉0.05),站立、繁殖、“其他”行為時間分配差異性顯著(P〈0.05)。
(2)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後,雄性蒙原羚採食時間,占晝間活動時間的比例分別為(52.6±3.8)%、(17.5±2.8)%和(29.8±4.8)%;臥息時間,占晝間活動時間的比例分別為(13.4±6.4)%、(24.2±4.1)%和(44.2±4.7)%。雄性蒙原羚在繁殖期及其前後採食、臥息、站立、移動、繁殖、“其他”時間分配均有顯著差異(P〈O.05)。動物採食臥息的行為時間分配反映動物的能量平衡策略。雌性蒙原羚的時間分配表明,雌性蒙原羚的能量平衡策略在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後沒有發生顯著變化,均為能量攝入最最佳化策略,儘可能多的時間分配在採食上;雄性蒙原羚的時間分配表明,在繁殖期前,其能量平衡策略為能量攝入最最佳化策略,儘可能多的時間分配在採食上;雄性蒙原羚繁殖期及繁殖期後其能量平衡策略轉變為能量支出最佳化策略,儘可能少的支出能量,儘可能多的時間分配在臥息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