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瓦納庫古城是西班牙征服前統治安第斯和周圍大面積地區的強大帝國的首都,在公元500年到公元900年達到了帝國的強盛期。在周圍當地居民還發現了祭祀用的美洲駝、陶器、銅器、銀器和黑曜岩。從發掘出來的東西看,蒂瓦納庫主要敬奉著一位帶著有翅膀隨從的鬥神。這個有人形的有翼形象在許多發現的陶器上很常見,是保佑蒂瓦納庫日常生活中農業豐收、漁牧業富足的神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蒂瓦納庫文化
- 外文名:SpiritualandPoliticalCenteroftheTiwanakuCulturee
- 國家:玻利維亞
- 所屬洲:南美洲
- 批准時間:2000
地理位置,人文資源,建築風格,建築特色,歷史意義,世遺評價,
地理位置
玻利維亞是南美洲中部的一個內陸國家,北部和東北部同巴西交界,東南部與巴拉圭毗連,南部與阿根廷為鄰,西南部和西部同智利和秘魯接壤。全國地勢很高,有“南美洲的帕米爾"之稱。東部和北部是亞馬孫河的沖積平原。安第斯山蜿蜒於西部,形成著名的"玻利維亞高原"。高原上有的的喀喀湖(與秘魯共有),為南美最大的湖泊。縱貫南美大陸西部的安第斯山脈在玻利維亞境內達到它的最寬點,約650千米。玻利維亞和智利兩國交界處的西科迪勒拉山脈有許多山峰高達5800~6500米,其最高峰附近有多處活火山。
該山脈的各個山口都在4000米以上。西科迪勒拉山脈東部就是玻利維亞高原,其大部分地區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平均寬140千米,長180千米,在玻利維亞境內的面積為102300平方千米,幾乎占國土面積的10%。西科迪勒拉山的支脈延伸至高原上,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山谷、盆地。高原北部土地肥沃,為人口聚居區;南部是乾燥的沙漠地帶,人煙稀少,只散布著一些因開發礦產而形成的小鎮。全國約70%人口居住在高原地帶,大多數城市也建在高原上。高原東部聳立著東科迪勒拉山脈。
沿著東科迪勒拉山山腳自然形成一條平緩的通道,從北部的的喀喀湖一直伸展至南部阿根廷邊境。東科迪勒拉山脈北部群山與雄居於的的喀喀湖東部的科迪勒拉山主脈相連,匯集了6座高度超過6000米的山峰。整個山脈向東北方向延伸,海拔逐漸降低,一直綿延到亞馬孫盆地。的的喀喀湖地處玻利維亞高原北端,面積8965平方千米,海拔3810米,為世界上能夠航行的最高水域。科迪勒拉山脈主脈東北坡森林茂密,有許多河流沖積的肥沃山谷,屬高溫濕潤氣候帶,盛產可可、咖啡、糖、古柯和其他熱帶水果。但連線這一地區與拉巴斯等消費中心的交通運輸十分不便,通過山口的公路幹線非常險峻,其中有80千米的路段竟需爬升3430米。東科迪勒拉山脈在科恰班巴附近向東傾斜,形成東科迪勒拉山脈東麓高原,一直緩慢延伸至東部平原。高原上的河流多匯入格蘭德河(流向東北方向亞馬孫盆地)和皮科馬約河(向東南流入拉普塔河)。
人文資源
蒂瓦納庫有著自己獨特的與當地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相適宜的農業耕作,他們的祖先充分利用了這一地區的濕地。蒂瓦納庫人挖出多條相距16到30英尺寬的渠(有些地方長達650英尺),渠和渠之間用於耕種,渠中養魚和種植水生植物,用於使用和肥料。渠中的水還可以調節土壤的溫度,保證作物不被凍壞。實際上,這種被證明為非常成功的耕作方式一直被艾馬拉人沿用至今。
蒂瓦納庫人一直統治著南部河谷,在公元400年到500年間,他們控制了的的喀喀湖的西部和北部地區,也把他們的貨物和耕種方式帶到了這些新的地方。在這段時間內,蒂瓦納庫人和周圍地區貿易往來頻繁,載滿貨物的美洲駝隊穿梭在城市之間,整個經濟網路覆蓋了安第斯南部的大部分地區。蒂瓦納庫的建築師在選定這個擋住山峰的位置興建神廟時,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他們知道將神廟建在這裡會產生什麼效果,就是伊雅曼尼峰會消失,”他說,“這是他們在這裡創造的視覺幻象之一。”惟有攀上最後一級階梯,到達神廟的平頂之後,有藍有白的閃亮山峰才會再度映入眼帘。“看看四周,”佛朗伊其說,“前面是伊雅曼尼峰,後方是的的喀喀湖。在安第斯人的宇宙觀裡面,這個地點的確標誌了天地交界之處。”
其實普馬拉彭庫只是蒂瓦納庫人在這片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建造的數座神廟之一,其他除了神廟之外還有著石像和雕刻的華麗中庭。他們以一道護城河圍繞這個宗教中心,事實上等於創造出一個小湖,而神廟區就是位於湖中央的島。“他們完全改造了當地的景觀,使它融入他們的宗教信仰。”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家艾倫·柯木塔說,他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今,一直領導著蒂瓦納庫的發掘工作。
該地區的亞熱帶山谷也處高溫濕潤氣候帶,人口稠密,出產多種糧食作物和水果。占玻利維亞國土面積70%的熱帶低地,從東科迪勒拉山脈東麓高原向東北和東部延伸至巴西邊境,向東南和南部延伸,直到與巴拉圭和阿根廷接壤處。北部和東部低地為熱帶雨林,雨林中部是廣布著牧場、沼澤和灌木叢的開闊平原。這一地區與全國其他地區隔絕,無論從西部還是從東部進入該地區,交通都十分不便。東科迪勒拉山脈東麓雨林和平原向南延伸至皮科馬約河,雨量由北向南逐漸減少,最南部為灌木叢林和草原構成的乾旱地帶。
建築風格
蒂瓦納庫古城是公元400年玻利維亞人在的的喀喀湖邊建造的。很快居民聚居中心就繁榮發展起來,成為一座繁忙的城市。在這片土地上,修建了許多梯形金字塔、法庭和城市中心建築。今天的艾馬拉印第安人聚居的小村落就很靠近西班牙征服前的蒂瓦納庫遺址。 考古學家對這一地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築上,蒂瓦納庫遺址的梯形金字塔和城牆上還緊密排列著大量的雕刻十分精美的石頭。曾經有3萬到4萬人口居住在往日這座生機勃勃的古城內外。但不幸的是,現代人類對蒂瓦納庫古城當時的手工業、食品貯藏系統、美洲駝隊和蒂瓦納庫人創造的蒂瓦納庫式捕魚法所知甚少。
有考古學家描述蒂瓦納庫古城中心和城周圍的壕溝更象是為儀式慶典服務的,而不是用於戰爭中的進攻防禦。而且由於常年降雨量很達,壕溝還起到了將雨水分流到城中其他下水道中,引流入蒂瓦納庫河的作用。阿卡帕那是最大的梯形金字塔,曾被認為是一座人工堆建的小山。經過考察,人們後來發現阿卡帕那的地基是由一塊一塊經過完美切割的石頭嚴絲合縫地壘砌起來的,成為蒂瓦納庫的標誌性建築
蒂瓦納庫古城中心還有六個帶有垂直石柱的“T”形台地,是蒂瓦納庫的另一個顯著標誌。台地的地面滿是灰土,極有可能是從周圍的壕溝中挖出來的。考拉塔在法庭遺址周圍挖掘出一些遺骸和大量的手工藝品顯然是城中的能工巧匠的傑作。這些遺骸的姿勢是坐著的,其中一人拿著一件陶器,上面描繪著代表蒂瓦納庫的神物美洲豹和美洲獅的圖案。
建築特色
位居中心的阿卡帕納神廟共分7層,顯然是在模仿附近的金姆薩恰塔山峰。為了使它更像一座山,蒂瓦納庫人在阿卡帕納神廟內建造了排水管路,如此每年雨季一來,雨水就會奔流過整座神廟。“這是更新大地、維持宇宙循環的一種方式。”柯木塔說,他認為蒂瓦納庫人可能是在雨水轟然流貫這座山上神廟時舉行生殖慶典或其他儀式。有些典禮比較恐怖。蒂瓦納庫人和瓦里人一樣,非常好戰,也會獻祭俘虜來慶祝勝利。阿卡帕納神廟四周曾發現過肢解後的遺骸。蒂瓦納庫人還有一點和瓦里人一樣,他們的陶器上也繪有可怕的景象,畫中頭戴美洲獅面具的戰士手執首級,或將一排舌頭外吐、翻著白眼的頭顱掛在腰間。
蒂瓦納庫境內不同地方的人,頭骨形狀迥異“蒂瓦納庫是個非常國際化的城市,吸引很多人前往。”黛博拉·布拉姆說著,一邊小心翼翼地將兩個在蒂瓦納庫發現的頭骨放在一邊,以供對比。她是佛蒙特大學的體質人類學家,目前正在研究蒂瓦納庫這個古老王國的民族遷徙。
“蒂瓦納庫境內不同地方的人,會將頭骨整形成非常不同的樣子,”布拉姆說,“他們有的用繩子裹住嬰兒的頭,有的將板子綁在他們頭上,以塑造出特殊的頭形。”成年以後,他們就會戴上和自己特殊的頭形相吻合的帽子。布拉姆所拿的頭骨中有一個呈長管狀,有點像火山頂。另一個從前額到後腦整個壓平了,所以兩側是凸起的。“管狀頭顱的民族來自湖的東邊,這種扁平頭顱的民族則來自草奎夸。”布拉姆說。基因研究顯示“他們遷移到這裡然後與異族通婚”。布拉姆還沒有找到證據顯示這裡有瓦里移民(他們只會把後腦整平)。瓦里人和蒂瓦納庫人也許不曾通婚,但也沒有互相征戰的證據。“他們都是當時極重要的大國。”許萊柏說,“雙方一定有互動,但我們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互動。”
學者目前還在設法了解這兩個王國的年表。有人說是瓦里先滅亡,也有人說是蒂瓦納庫。究竟是一方征服了另一方,還是一場乾旱讓兩個國家一起走向衰亡?無論原因為何,這兩個帝國顯然都是驟然終結的。康楚帕塔的陶工有一天突然拋下工具就走了,或許是被某些至今身份未明的入侵者趕走的。而在蒂瓦納庫,石匠也中止了他們浩大的建築工程,留下尚未完工的神廟,把幾塊巨大的安第岩石塊棄置在的的喀喀湖岸。然而瓦里人和蒂瓦納庫人已經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創造出一個從未完全消失的遺產,那就是帝國的概念。400年後,印加人興起,從他們奠定的基礎上出發,將這個概念發揚光大。
歷史意義
考古學家在玻利維亞的的喀喀湖沿岸發現了一批造型優美、繪製精細的罕見酒器。這批具有上千年歷史的酒器造型類似人頭,其中有20件完好無損。通過這些酒器,人們可對安第斯山脈中南部的前哥倫布時代文明——蒂瓦納庫文明有所了解。威斯康星大學拉克羅斯分校的TimMcAndrews對此評論道:“這是劃時代的發現。”這些酒器是由赫爾辛基大學的RistoKesseli、AnttiKorpisaari與玻利維亞同事在在蒂瓦納庫文明的一處特別聖地——Pariti島上從事發掘工作。這處遺址還包括大約500件精美器皿的碎片,作為儀式的一部分,祭司們可能將這些器皿扔進一座狹窄的深坑摔碎。Korpisaari推測,那些完整無缺的器皿可能被原樣埋葬,以防止它們落入敵人手中;該遺址的年代在公元850至1050年間,接近蒂瓦納庫文明末期。
這些陶器上塑有15至20厘米高的男女半身像,以及禿鷲、毒蛇和其他動物。Korpisaari在近日發表的文章中公布了這一發現,指出以前也發現過儀式用酒器,但這種工藝水平卻非比尋常,代表著“以往發現的蒂瓦納庫陶器中工藝水平極高的那部分”。
蒂瓦納庫帝國在公元1100左右滅亡後,這片地區(蒂瓦納庫帝國首都)遭到了浩劫,這樣的儲藏地點非常罕見,因此該發現意義重大。此外,由於織物無法在潮濕的高地中保存下來,考古學家希望了解任何有關人們衣著的信息。佛蒙特大學伯靈頓分校的DeborahEileenBlom表示:“能親眼看到人們生活中的樣子是極有價值的。我們幾乎沒有造型如此逼真的蒂瓦納庫人像器皿。”
世遺評價
批准標準:200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標準(iii):蒂瓦納庫遺址見證了西班牙征服前強大帝國在安第斯地區文明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強有力的引導作用。標準(iv):蒂瓦納庫遺址的建築是會堂建築和公共建築的典範,是安第斯地區文明最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