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茶

葫蘆茶

Tadehagi triquetrum

(L.) Ohashi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葫蘆茶
  • 別名:牛蟲草、迫頸草、田刀柄、鹹魚草、百勞舌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葫蘆茶屬
  • :葫蘆茶
  • 分布區域: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
  • 採收時間:夏秋採收;鮮用隨時可采
  • 用量:15-60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生理特性,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地上部分。

性味

味苦、澀,性涼。

功效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消積殺蟲。

主治

用於中暑煩渴,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肺病咳血,腎炎,小兒疳積,黃疸,泄瀉,痢疾,風濕關節痛,鉤蟲病,疥瘡。

相關配伍

1、治風濕性關節酸痛:葫蘆茶莖,每次60g,合豬腳節燉服。(《泉州本草》)
2、治痢疾:葫蘆茶全草、細葉扯頭孟根各60-90g。加雞蛋一個同煎,煎至雞蛋熟時,加生鹽調味,湯蛋同服。 (《嶺南草藥志》)

用法用量

15-60g。外用:適量,搗汁塗或煎水洗。

採集加工

夏秋採收,洗淨潤透,切細,曬乾。鮮用隨時可采。

生理特性

灌木或亞灌木,莖直立,高1-2米。幼枝三棱形,棱上被疏短硬毛,老時漸變無。葉僅具單小葉;托葉披針形,長1.3-2厘米,有條紋;葉柄長1-3厘米,兩側有寬翅,翅寬4-8毫米,與葉同質;小葉紙質,狹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8-13厘米,寬1.1-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上面無毛,下面中脈或側脈疏被短柔毛,側脈每邊8-14條,不達葉緣,葉下面網脈明顯。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長15-30厘米,被貼伏絲狀毛和小鉤狀毛;花2-3朵簇生於每節上;苞片鑽形或狹三角形,長5-10毫米;花梗開花時長2-6毫米,結果時延長到5-8毫米,被小鉤狀毛和絲狀毛;花萼寬鐘形,長約3毫米,萼筒長1.5毫米,上部裂片三角形,先端微2裂或有時全緣,側裂片披針形,下部裂片線形;花冠淡紫色或藍紫色,長5-6毫米,伸出萼外,旗瓣近圓形,先端凹入,翼瓣倒卵形,基部具耳,龍骨瓣鐮刀形,彎曲,瓣柄與瓣片近等長;雄蕊二體;子房被毛,有5-8胚珠,花柱無毛。莢果長2-5厘米,寬5毫米,全部密被黃色或白色糙伏毛,無網脈,腹縫線直,背縫線稍縊縮,有莢節5-8,莢節近方形;種子寬橢圓形或橢圓形,長2-3毫米,寬1.5-2.5毫米.花期6-10月,果期10-12月。

生長環境

產於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及雲南。生於荒地或山地林緣,路旁,海拔1400米以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